愛伊米

朱見深為于謙平反,竟是出於朱祁鎮臨終前的指示?

明憲宗朱見深幼年的生活可謂是坎坷。他出生於正統十二年(1447年)底,2歲時父親明英宗朱祁鎮率軍親征,兵敗土木堡,還被俘虜。于謙主持大局,立朱祁鈺為帝。擊退蒙古後,朱祁鈺迎回朱祁鎮,卻將他囚禁於南宮之中。而後,朱祁鈺又策劃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朱見深還年幼,自然不明白,他的性命正拿捏在朱祁鈺手中,朱祁鈺稍動念頭,他就命喪失黃泉。幸運的是,出於多種原因,朱祁鈺一直都沒敢動這個念頭。

朱見深為于謙平反,竟是出於朱祁鎮臨終前的指示?

于謙

奪門之變後,朱祁鎮重登帝,7年多的軟禁生涯中,他受盡苦頭,把矛頭指向了于謙和朱祁鈺。再加上權力交接之時,于謙作為朱祁鈺時代的重臣,很難避免被朱祁鎮清算。最終,朱祁鎮殺了于謙。至於朱祁鈺,《明史》記載是病死的,但從古至今,一直都有人懷疑是朱祁鎮殺死的,一些史料甚至記載朱祁鎮指使太監勒死朱祁鈺。

朱見深長大成人後,自然也會明白他幼年戰戰兢兢的生活跟于謙和朱祁鈺分不開。或許他會認為這是他父親朱祁鎮恣意妄為導致的惡果,但有誰會怪罪自己的父親呢?那麼,于謙和朱祁鈺自然而然地就會成為朱見深憎恨的物件。可事實並非如此,成化元年,也是朱見深繼位的第二年,朱見深下詔昭告天下,為于謙平反,恢復于謙的名譽,並赦免其家人。成化十一年(1475)十二月,朱見深下詔恢復朱祁鈺帝號,並下令按帝陵的規格修飾陵寢。為于謙平反,並恢復朱祁鈺的帝號,朱見深因此留下了仁義之名。

朱見深為于謙平反,竟是出於朱祁鎮臨終前的指示?

于謙

一直有人認為朱見深為于謙平反,並恢復朱祁鈺帝號,是出於朱祁鎮臨終授意。我對這種看法只認可一半,即認為朱見深為于謙平反確實是得到朱祁鎮臨終的授意,但為朱祁鈺恢復帝號是朱見深自己的主張,跟朱祁鎮沒有關係。

殺死於謙後,朱祁鎮有明顯的悔意。 這表現於幾點:

1。殺于謙之時,朱祁鎮是有猶豫的。朱祁鎮個人不喜于謙,但于謙畢竟有功於社稷,朱祁鎮心中不忍,此時徐有貞對於謙說了一句話:“不殺于謙,復辟師出無名。”這讓朱祁鎮明白,他和于謙是屬於不同陣營的人,他贏了,于謙就必須得死。

朱見深為于謙平反,竟是出於朱祁鎮臨終前的指示?

朱見深

2。與于謙比較,朱祁鎮手下的人太無能。于謙死後,繼任兵部尚書的是陳汝言,此人得石亨舉薦而上任。陳汝言為人平庸,卻很貪婪。有一次邊境有警,朱祁鎮滿臉愁容,兵部卻無能為力,恭順侯吳瑾卻故意提起于謙,說:“如果於謙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這樣。”吳瑾屬於武勳集團,木土堡之役時曾與朱祁鎮一起被俘虜,期間照顧朱祁鎮,與朱祁鎮感情深厚,深得朱祁鎮的信任。他這麼一提,觸動朱祁鎮心中的悔意。尤其是陳汝言因被治罪抄家時,發現他貪贓極多,而於謙被抄家時卻家無餘財,相較之下,高下立判。

3。于謙死後,百姓都知道于謙是冤枉的。于謙死時,因其忠義感動很多人,百姓也自發悼念他。

朱祁鎮是靠徐有貞、石亨等人的幫助才能奪門成功,就算他對殺死於謙有悔意,也不大可能會為于謙平反。正如徐有貞所說,不殺于謙,復辟師出無名。如果朱祁鎮為于謙平反,那就等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奪門之變就成了謀逆,他的皇位也得之不正。所以,在朱祁鎮當皇帝期間,他不可能去為于謙平反。

朱見深為于謙平反,竟是出於朱祁鎮臨終前的指示?

朱祁鈺

等到明憲宗朱見深繼位時再為于謙平反,好處就有很多了:1。順應民心,體現皇帝仁義;2。糾正先帝的錯誤,讓天下人看到皇家知錯改錯的態度;3。先帝已死,不會影響到先帝的威望,當年奪門的功臣也早就被清理,不會影響到現有的朝局。

之所以認為是朱祁鎮臨終前授意朱見深為于謙平反,原因是于謙被平反的時間是成化元年。這是朱見深繼位的第二年,更換年號後朱見深立即為于謙平反,這就表明朱見深明白,作為新帝剛剛繼位,此時為于謙平反可把利益最大化。只是此舉畢竟是承認朱祁鎮的錯誤,違反孝道。古代的孝道講究的是子為父隱,即父親犯錯,兒子應該隱瞞。所以,如果不是朱祁鎮臨終授意,朱見深不大可能會這麼高調地為于謙平反。

朱見深為于謙平反,竟是出於朱祁鎮臨終前的指示?

朱祁鎮

在為于謙平反時,朱見深的詔書是說,國家危難之時,于謙保住社稷,卻為奸臣所害,先帝已經知道他被冤枉,我也憐憫其忠心。詔書的內容就表明,朱祁鎮知道于謙被冤枉,這是朱見深在為于謙平反的同時,維護了父親的聲譽。

張廷玉《明史》:成化初,冕赦歸,上疏訟冤,得復官賜祭。誥曰:“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並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