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王羲之竟然跟淝水之戰有間接的聯絡!

王羲之竟然跟淝水之戰有間接的聯絡!

淝水之戰發生在公元383年,是前秦與東晉的一次較量。

前秦不是指在秦國之前的一個國家,而是魏之後的一個國家。

這是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前秦皇帝苻堅率約120萬攻東晉8萬人,結果仍出人意料,前秦慘敗!

荒謬!

歷史不拒絕任何荒謬。

在這一場戰役中苻堅雖然輸了,但是為我們創造了三個成語:

投鞭斷流(把所有的馬鞭投到江裡,就能截斷水流。

形容兵士多,軍力強大)、風聲鶴唳(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草木皆兵(意思是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

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謝安有一個成語:

東山再起。

官渡之戰中,袁紹一意孤行,以十比一的優勢敗北,同樣地,淝水之戰中,苻堅以十二比一的絕對優勢敗北!

歷史總是在踏著相同的韻腳。

在兩場戰役中,無一例外,領導都是驕矜已甚,這是決定戰爭走向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周易》有言: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保持警惕,就不會有大的過失。

我們都知道王羲之,東晉人,一代書聖,馳名海外,“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談至今傳唱不衰,而王羲之跟淝水之戰有著某種聯絡——謝安。

王羲之是書法家,其實謝安也是書法家,還學過王羲之,都是東晉的名士,有人甚至稱謝安為“東晉最完美的男人”。

劉禹錫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烏衣巷》,其中有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其中“王謝”指的就是當時的名門望族王家和謝家,王家有王導,謝家就是謝安,都是書法家。

王導是王羲之的叔父,也是王羲之的老師,而王導的老師就是鍾繇、衛瓘。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是王羲之跟當時的名士春遊,在“暖風燻得遊人醉”時一揮而就,當時謝安也在場。

還有一個典故“未若柳絮因風起”,指的是才女謝道韞,謝道韞是謝安的侄女,淝水之戰中的前部前鋒謝玄也是謝安的侄子,謝玄的孫子是謝靈運,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開山鼻祖。

下面有張關係圖

王羲之竟然跟淝水之戰有間接的聯絡!

在淝水之戰中,謝安有“廟堂”之量,與其深厚的藝術修養有著密切的聯絡!

雖說他“泰山崩於前而不驚”,其實他還是會“驚”的,只是不表現出來。

看,當肥水之戰勝利之時,他面不改色,實際上心裡高興得連鞋底破了都沒察覺!

王羲之竟然跟淝水之戰有間接的聯絡!

其實在苻堅出兵之前國內朝臣強烈反對,但是苻堅不以為然,仍一意孤行。

從長安出發,戎卒六十餘萬,騎兵二十七萬,苻融三十萬,還有其他會合兵力,水陸並進。

東晉孝武帝任命謝安為徵虜將軍、征討大都督,也就是總指揮,謝玄為先鋒,謝琰和桓伊輔助,共八萬兵力。

由於秦兵過於強盛,謝玄心裡發虛。

其實面對如此眾多的敵人誰的心裡不虛呢?

敵人120萬,我才8萬,不足敵人十分之一,縱我銅牆鐵壁,也被他夷為平地!

於是謝玄問計與大都督謝安,謝安風雨不動安如山,說自己一切調遣妥當,謝玄只是臨時候命就可以了。

這樣的答覆顯然不是謝玄所期望的,但是沒辦法,也不敢再多問。

出人意料的是謝安,大敵當前沒有絲毫懼意,仍然氣定神閒,“遊山墅”、“親朋畢集”、“圍棋”。

這時桓衝也坐不住了,謝安的舉動讓人大惑不解,感嘆道:

“謝安石有廟堂之量,不閒將略。

”是說,謝安有朝堂的氣度,但是沒有打仗的策略。

對此次戰爭的勝利沒有抱太多的希望。

十月,苻融攻佔了晉壽陽,並抓獲了胡彬糧盡求援的探使,於是苻堅率輕騎八千往晉陽,但是他犯了一個錯誤,把大部分兵力留在了項城。

苻堅站在壽陽高樓,舉目四望,晉軍森嚴壁壘,大為出乎意料,又望八公山,草木皆兵,“始有懼色”。

秦兵佔據肥水要塞,晉軍不能前進,這時候上演了一幕極其滑稽的一幕,謝安派使說,苻堅把兵卒往後退一點,讓他的部隊上岸,光明正大互相一決高下。

當時秦諸將都說不能退,以防萬一,然而,苻堅自以為勝券在握,退一步又何妨!

敵半渡擊之,必勝!

喝令:

退!

這一退不要緊,可是這一退再也停不下來了,行陣全亂了,近六萬士卒處於混亂無法控制的狀態,這是誰也沒有料到的!

先頭部隊已經慘敗,而且還是皇帝親自指揮的,那麼後面的百萬貔貅還有什麼士氣?

秦兵大敗,自相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

謝安得驛書,了無喜色,圍棋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