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旅】古羅馬賽車競技與拜占庭的尼卡之亂

本來和小夥伴約好一起,但那傢伙心心念念烏克蘭,跑去查詢伊斯坦布林往敖德薩船票了,啥地下水宮之類的,不好耍,他不來。

地下水宮就在聖索菲亞大教堂斜對面,距離150米左右,周圍綠樹環繞。

這一帶古蹟密佈,景點基本都集中在這。

門票20里拉,印著一個美杜莎頭像。

下了一道52級長的臺階,進入幽暗的水宮。

一條步道筆直向前,步道兩側是水池,水池中柱石林立。水汽很重,沿步道向前,時不時能感受到有水滴落到頭頂。

柱礎上都置了燈,向上放射。光線幽弱,納黃色,不能及遠,打造出一種光影錯落的神秘感。

立柱高9米,整整齊齊12列,每列28根,共計336根。兩兩之間間隔4。8米,以十字拱、圓拱結構連線,支撐頂部。

柱石式樣各異,集齊了多立克、愛奧尼亞、科林斯三大經典柱式。這些柱子不是水宮原創,而是從帝國其他地方的神廟遺址拆回來的,真正意義上的“拼多多”。

柱式空間予人一種錯覺,以為這裡是個宮殿,實際上,這裡本來只是個蓄水池,古代給城市供水的。整個蓄水池長140米,寬70米,佔地總面積9800平,能儲水80000立方米。

什麼概念呢?

現在普通的三口之家,一個月用水大約10~15立方。

水源來自伊斯坦布林北郊的貝爾格萊德森林,經過渡槽引入儲存。

不用我說你也能猜到蓄水池是啥時候建的了。

羅馬帝國在境內各地都修了蓄水池,現在有名有姓的遺址

19

個,伊斯坦布林就佔了仨,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是規模最大的。

始建於君士坦丁大帝時期,也就是說,實際上是東羅馬即拜占庭時期修建的。工事規模不小,據說動用了7000名奴隸。

公元532

年,尼卡暴動

,蓄水池遭毀,事後,查士丁尼一世修復並擴建,還增設了過濾系統,此後,蓄水池長期給君士坦丁堡大皇宮供水(拜占庭皇帝老兒的居所,現在只剩渣了),等到奧斯曼土耳其人入主之後,又改為給託普卡帕宮供水(蘇丹的居所,現在也是景點)。

奧斯曼時期多次整修,土耳其建國後,1985-1987年間做過一次大修,在水池正中鋪了一條走道,隨即開放給遊人參觀。

現在已經不再充當儲水池了,水池裡留點水只是為觀賞之用,裡面還養了挺多魚,肥肥的。

有時候碰上水宮整修,水又會排幹,不知道魚都咋處理了。

剛才說到這個“尼卡暴動”,必須展開聊幾句。

如果你還有印象,應該記得,講聖索菲亞大教堂時我提過,現在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第三代作品,在它原址之上還有過兩代教堂,都在暴亂中損毀了。

蓄水池上邊本來也有個教堂,有柱廊有花園,正對著二代教堂,它倆一起都是在尼卡暴動中被燒沒的。

確切來說,尼卡暴動中,君士坦丁堡最豪華的那四分之一城區都被大火燒成了廢墟。

所以,事後,查士丁尼一世才大搞重建工作,這才有了聖索菲亞大教堂,也才有了擴建版的地下水宮。

為什麼這個暴動能搞出這麼大動靜?

這得從羅馬人熱愛的一項體育賽事說起——賽車。

是的,羅馬人最喜歡的兩項演出,一個是角鬥,一個是賽車。

前不久我提到過拉特蘭方尖碑,最早是豎在了馬克西姆競技場旁,那個競技場就經常拿來賽車。聖索菲亞大教堂、藍色清真寺所在的艾哈邁德廣場也一樣,古代曾是競技場,舉辦車賽。尼卡暴動就發生在這。

羅馬時期的賽車和現在不一樣,比的是馬拉車,以四匹馬拉的車最為常見。騎手架著馬車在賽場上逆時針轉圈飛馳。大地震顫,塵土飛揚,觀眾席上嗚哇亂叫,喧聲鼎沸。

馬車轉彎比現在的機動車轉彎更考驗技術,不同賽道上的馬車很容易在彎道上物理交流,人仰馬翻,事故現場血腥之極。

人們對賽事極盡癲狂,車迷會因為支援不同的車隊在觀眾席上大打出手,和今天的球迷很像。

不同的是,那個時代,車賽的群眾參與度、參與熱情要高得多。人們娛樂畢竟有限,沒有電影,沒有ktv,沒有劇本殺,也沒有電腦和手機,因此對賽車活動投注了幾乎全部熱情。而任何事情一旦有了全民性,自然就會帶有政治色彩。(也正因如此,方尖碑才都杵在競技場旁邊。)

羅馬皇帝經常會駕臨賽車現場。賽車現場也就成了民意直達天聽的最佳場所。

比賽中,時不時會有民眾跑出來告御狀或者犯顏勸諫。

賽車場不比朝堂,烏壓壓群氓在坐,一旦忤逆了民眾的意願,很容易釀成現場版的群眾事故。

這一點羅馬皇帝卡利古拉早有示範,在賽車現場,民眾呼籲減稅,卡利古拉不願意,謝絕討論,結果激發了民眾逆反心理,眼見事態不可控,當場調軍進入賽場鎮壓,又抓又殺。

事後不久,卡利古拉就被謀殺了。

那是公元初的事了,到拜占庭時期,查士丁尼一世也面臨了類似的境況。

公元532年1月,查士丁尼一世來到今天的艾哈邁德廣場觀看賽車比賽。

當時的車隊按顏色區分,有綠、藍、紅、白四隊。

其中,綠隊、藍隊勢力最大,支持者眾,逐漸兩分天下。

就像我剛才說的,車賽帶有全民性、政治性,不同車隊的支持者也逐漸顯出了政治傾向的對抗。

藍黨陣營的主力是中上層既得利益集團,大地主、元老院貴族,支援中央集權;綠黨陣營的主力是新興經濟勢力的代表,多數是富商、高利貸者和包稅人,支援地方自治。

皇帝當然是偏向藍黨的。

別的不說,單就中央集團還是地方分治的區分來講,這個藍綠的說法和今天的局勢有點像。

一旦有了經濟優勢,自然要謀求政治權力,自古皆然,所以,綠黨勢必向藍黨要權,雙方積壓的矛盾透過車賽宣洩出來,兩方觀眾就時不時大打出手,物理意義上的政治鬥爭。

在這一天的比賽中,藍隊車手臨近終點時操作失誤,翻車了,綠隊撿漏,贏了。綠黨群情激奮,高呼“尼卡”,意思是勝利。

有這樣的機會,綠黨當然不會忘了向藍黨炫耀,更有人膽大妄為,向皇帝揮拳示威,責罵皇帝一直以來偏袒藍黨。

藍黨急眼了,雙方打成一片。

皇帝老兒不爽了,看個車賽你們也不消停,下令把帶頭鬥毆的幾個抓了,小施懲戒,嗯,絞死吧。

等到執行死刑時,可能是繩子質量太好,其中兩個人怎麼絞也絞不死,繩子斷了三回,現場群眾鼓譟起來,要求放了他倆。劊子手倒是百折不撓,又換繩子,要執行第四次。

群眾不幹了,蜂擁而上奪了繩子,救下了兩人。

有意思的來了,這兩人,一個是藍黨,一個是綠黨。

綠黨固然對皇帝不滿,藍黨現在對皇帝也很有意見。

查士丁尼一世當時正在推行改革,削減了官員的薪水,法律改革又剝奪了最高裁判官的立法權、司法官員對法律的解釋權,觸犯貴族利益,再加上對皇帝近來的人事任命頗有微詞,

藍黨內許多人密謀要推翻查士丁尼,更有一些人直接轉投了綠黨

所以,此時此刻,藍黨、綠黨合流了,共同利用群眾的不滿情緒向皇帝發起衝擊。

別看查士丁尼一世收復了大片羅馬故土,打贏了汪達爾人,打贏了哥特人,東邊又抵住了薩珊波斯入侵,武功頗盛,戰爭都是燒錢的,錢不夠就只能加稅,上層的稅總是收不到,於是,稅負都壓到了底層。再加上當時官員貪腐、濫用權力的情況特別普遍,群眾很有怨氣。

群眾一路高喊“尼卡”,包圍皇宮,一開始,只是想要皇帝饒恕那兩個沒吊死的傢伙,現在聲勢起來了,大家就覺得,不能白鬧這麼大吧,得多提點要求,要求皇帝免掉行政官員的職務。

皇宮衛隊和群眾對抗,一開始,憑藉武力優勢,已經衝散了示威群眾。但是,很快,更多民眾從四面八方嘯集。

衛隊扛不住了,縮回宮裡閉守。

民眾看水晶推不動,就轉而去拆外塔,暴民在貴族區(也就是今天的景點密集區域)放火拆屋,什麼元老院、聖索菲亞大教堂、提奧多西市場、跑馬場、慈幼院、醫院,通通付之一炬,還圍攻法院,殺了守衛,搗毀監獄,釋放囚犯,火燒班房,君士坦丁堡整個貴族區基本都燒沒了。

首都官吏人人自危。

皇宮圍困三天後,皇帝撐不下去了,決定妥協,按照民眾要求免職了官員,然後到賽馬場發表演說,安撫民眾情緒。

可是,民眾已經上頭,不管他說啥都不聽,大聲咒罵,還往他臉上扔石頭。

皇帝嚇壞了,從密道溜回了宮,收拾金銀細軟,準備打包跑路。

這前兒,皇后狄奧多拉高光了一把,正義凜然道:“頭戴皇冠的人不應該在失去皇冠時苟且偷生。如果你想逃,陛下,祝你好運。你的船隻已經準備停當,大海正向你張開懷抱。而我,要留下來。我欣賞那句古老的格言:紫袍是最美麗的裹屍布。”(就像清朝皇帝龍袍是明黃色一樣,紫色是羅馬皇室的標誌。)

【旅】古羅馬賽車競技與拜占庭的尼卡之亂

查士丁尼老臉一紅,決定留下。隨即,夫妻倆定下平亂之計。

第二天,偽帝加冕。

民眾玩火玩了三天後,忽然想起來,應該扶持個新皇帝呀,於是,找到了上任皇帝的侄子海帕提烏斯。

這個過程充滿戲劇性。

尼卡暴動初始,查士丁尼一世和一干元老院成員都躲進了皇宮,其中也包括海帕提烏斯。隨即,查士丁尼就想到,萬一這幫人背叛我,把我推出去給暴民,怎麼辦?

於是,把元老院成員全都趕出了皇宮。

外邊的人樂了,正愁沒皇帝,這不就有了麼?

暴徒衝進他家,生拉硬拽,把海帕提烏斯拽走了,他妻子死命拉扯,也沒能留住他。

第二天,暴動民眾齊聚賽車場,為他舉行加冕儀式。

查士丁尼這邊,派出大太監納爾賽斯溜進賽車場,找到藍黨的人,給他們分發金幣,收買其中領袖,並施展離間計,告訴他們,加冕的海帕提烏斯是綠黨的一份子,你們被騙啦!

許多藍黨人士當場離開,人員大減。

名將貝利撒留則率軍前來,自己和副將帶兵分別從競技場兩側衝進去,見人就殺,據說直殺了3。5萬人,血流成河。

尼卡暴動就此結束。

可憐的海帕提烏斯被處決。

背後支援騷亂的貴族也被清洗。

之前解職的官員則官復原職。

這件事後,皇帝大概是認識到了賽車所引發的不可控政治風險,賽車運動逐漸淡出人們視野乃至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