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此人對中國的影響力超過了孔子,但是,卻被世人忽視了兩千多年

儒教,與佛教、道教並稱為三教,並以“儒家思想”為最高信仰,尊孔子為先師。後人為了見其與崇尚黃老列莊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區分,從南北朝時期,就開始叫做“儒教”,故:孔子亦被尊為“儒教聖教主”。

凡是生活在中國這塊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如:北方的遼、金、元,西夏及清,歷代王朝都以儒教為國教。因為,儒教擁戴神權,認為:皇權至上。然而,儒學卻是儒教推出的教學方法,曾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使用儒學教書育人、管理社會。

這其中,“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相同也不同,三者都是儒教文化產物。

此人對中國的影響力超過了孔子,但是,卻被世人忽視了兩千多年

而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存在,更需要加深認識。

所以,漢武帝劉徹的“獨尊儒術”,並非單純的將孔子那套學問搬來,而是對前人治國經驗的重組。擺在他面前的,有兩個經典案例:

一是秦始皇;

另一個是宋襄公。

前者是出了名的“以法治國”,後者則是主張“仁義治國”。治國之道各異,但是,國家的下場卻是一樣。於是,二者的“融合”,則開啟了帝王們治國的新思路。不過,這並非漢武帝獨創,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一個人發現了儒學和法學完全可以“共事”,他就是:荀子。

其實,荀子本人是儒家出身,由於,兩個著名的弟子韓非子、李斯,而常受人爭議其學派,更因為他是這二人的老師而遭到了不少抨擊。在他看來:“治亂吉凶,在人而不在天”,“無教養的人是不會為善的”。而弟子韓非子更是將其發揚光大,他認為:“施刑法恰恰是愛民的表現”。

此人對中國的影響力超過了孔子,但是,卻被世人忽視了兩千多年

不過,韓非子只是“單線”發展,將“法”發揚到了極致,也正因為此,他才能提出了“君主專制”。而這一點,恰恰就是君主們一心追求的東西,只是,再經過嬴政的一番檢驗,似乎讓人感覺到“此路不通”。而儒學的獨家崛起,更給了人一種感覺:“法學”沒戲了。

那麼,果真如此麼?

再來看看荀子的主張,“性惡論”是其基本調調,可以以此衍生的卻是“道德修養”和“治理國家”。只是這個論調,會讓“聖人的教化行為”失去存有論的根據。但是,如果將其嵌入到“仁義之教”中,豈不就完美了?至此,帝王家的治國之術便全新出爐了,看似“為儒獨尊”,其實,內裡已經得到了“改良”。

千百年間的帝王們,無一不在遵循著“君主必須權勢在手,方能治理天下”的理念。而這個,又是韓非子對荀子“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的演化升級版。因為,在荀子看來,要想讓社會“遵循”某一規則,便要強加一定的“強制性”,最終,則需要透過“獎懲”來維護等級的秩序。

不過,“法”太過至多為“霸”,而“禮治”和“法治”的有效結合,才能真正的成為“王”。因此,這個才是君王們真正想要的。荀子師徒倆,看似“道不同”,一個只重“法”,一個很看重“禮”,但是,內裡卻沒有什麼區別,都強調了君王的“至上權力”,對於不聽話的人,懲罰是最能見效的。

只不過,徒弟更為實際,不必拘泥於過去,而要立足於現在。

此人對中國的影響力超過了孔子,但是,卻被世人忽視了兩千多年

所以,在這種治國之術下,註定皇權“至尊”,而民則“無權”。

因為在法家的認識中,國家的大權,必須集中在君王一人之手,而這,勢必就會形成“強弱”的對立。看那千年來的歷史,這個現象何曾反轉過?帝王家很是聰明,前人的覆車之鑑讓他們意識到:惟有以“禮”來“包裹”這個“法”,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治”。

其實,劉徹在將“儒家”捧得很高的同時,除了標榜他將是一位“仁義之君”,又何嘗不是嚮往荀子所提出的“聖王”呢?哪位帝君不想超過“先王”?故他的思想無論怎麼看,都可以入帝王的眼。至於百姓們如何想,當然,還要用“儒家”去教化了,只要帝王的真正心思不被識破就好。

於是,其學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除了那些批評。但是,其學問,有些卻早已深入民間,如:“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當然,後來也有些學者一語道破這千百年來的“帝王之術”,就是“秦政”。但是,在荀子的學術中,除了“法”的部分,在“知行觀”上,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他更指出:“不要固守舊的知識,否則,會對正確的認識形成阻礙。”

此人對中國的影響力超過了孔子,但是,卻被世人忽視了兩千多年

然而,重新再看他的學術,應是“順看”,而不是從帝王之術的角度上去分析,那樣恐怕會有片面之見。其實,他堅持“禮治”,主張“禮”和“法”的結合,他在給予“秦政”褒獎的同時,也批評其“無儒”。這大概就是漢代儒學家從他這裡獲得的啟發,只是,在“帝制”的時代,君王們只會偏向更利於他們的一端。

而這些在外人看來,這一切的起因,皆因荀子。

參考資料:

【《中國儒教史》、《史記·荀卿列傳》、《史記·老子韓非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