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季歷聯姻商朝貴族逆襲為君,周人寶劍出鞘討伐戎狄

季歷聯姻商朝貴族逆襲為君,周人寶劍出鞘討伐戎狄

季歷聯姻商朝貴族逆襲為君,周人寶劍出鞘討伐戎狄

從分封制到郡縣制(5)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敬請關注

上一篇我們講了公亶父遷居周原,堅持農業生產,建造早期宮室,並建立了一套祭祀系統和官僚制度,政治、經濟、宗教禮儀等方面得到長足發展,國家實力得到了充實,為後來的武王克晚上奠定了物質基礎。這一篇我們沿著周人的發展軌跡,講述一段與公亶父緊密聯絡卻又獨成體系的時代—季歷時代。

季歷在先周曆史當中,佔據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關於他的事蹟,也有許多被後世誤解的地方。首先我們講一講季歷逆襲為君的歷史故事。

季歷聯姻商貴,逆襲為君

季歷是公亶父的幼子,他還有兩位兄長,長兄是泰伯,仲兄是仲雍。相信大家對泰伯、仲雍一定不陌生。相傳季歷夫人大任生下昌(即姬昌)時“有聖瑞”,公亶父認為周國將會在姬昌的時候成就大事。泰伯、仲雍兄弟二人知道父親想立幼弟季歷而傳位於姬昌,於是借上山採藥為名,遠奔長江下游的荊蠻之地吳地(今江蘇無錫梅里),入鄉隨俗,斷髮文身,並建立了勾吳國。於是季歷順理成章的繼承了公亶父的位子,成為周國的君主。

季歷聯姻商朝貴族逆襲為君,周人寶劍出鞘討伐戎狄

公亶父和三子像

事實上,季歷逆襲為君並不是那麼簡單。起初,公亶父是順次立過泰伯、仲雍為儲君的。後來季歷漸漸長大成人,周國的勢力也一天天壯大起來,公亶父想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於是就定下了以“小邦周”來和“大國商”聯姻的策略。後來太姜與商王武乙的夫人聯絡,武乙夫人把自己孃家一位名叫摯仲的摯國次女介紹給了太姜,於是季歷就和摯仲結為夫婦。摯仲就是大任,是一位非常賢淑的女子。不僅季歷非常滿意,而且受到周人的愛戴。那時候,貴族等級名號傳嗣的制度雖然沒有確立,但是這種做法卻屢見不鮮。公亶父為季歷選擇這門親事,無非就是想讓季歷繼承君位。等到姬昌生下來以後,更是深受公亶父的喜愛。所以季歷繼位又可以傳位於姬昌,公亶父是鐵了心的。應該說,這就是早期的子以母貴的體現,而不是季歷因為兒子“有聖瑞”得以繼位。

泰伯、仲雍建立吳國真相

在今天的江蘇省無錫市梅村鴻山和江蘇省常熟市虞山分別建有泰伯、仲雍的大墓,似乎也正印證著泰伯、仲雍奔武的故事。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切合實際的,當時商朝最南所及之地不過今淮河以北的地區,江淮地區多半是未經開發或者夷人居住的地區,不僅路遠途艱,而且危險重重。即便他們可以順丹水、漢水、江水而下(其實也不太可能),到達吳地,當地的居民又怎麼會讓一個“外來戶”來領導自己?

季歷聯姻商朝貴族逆襲為君,周人寶劍出鞘討伐戎狄

虞國所在地

泰伯、仲雍並沒有遠赴荊蠻之地,建立勾吳國。公亶父決定讓姬昌最終繼承君位後,泰伯、仲雍不願做過渡的君主,於是公亶父和季歷安就安排他們在中條山附近建立了虞國。後人之所以認為泰伯、仲雍建立了吳國,該是受所建的虞國影響,“虞”和“吳”是一音之轉,古時通用。泰伯、仲雍所建的吳國即是虞國。

《左傳·僖公五年》:(虞國大夫宮之奇說)“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

這是宮之奇讓虞國國君別借道給晉國(伐虢)的諫言,提及泰伯、仲雍就是大王的祖先,可見虞國確是泰伯、仲雍所建立的國家。

虞國建立的作用

泰伯、仲雍為什麼要建立虞國呢?答案是和周國互為幫襯,討伐戎狄,開拓北方。那時候是商朝晚期武乙時期,商朝的統治力已經大大下降。西北、北方的戎狄和東方的夷族爭相南下,侵犯中土,商王朝自然無法應付。而黃河南北、山西高原則是當時戎狄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對商王朝的影響也非常大。而虞國正處於今天山西省運城市中條山附近,戎狄環伺,首當其衝,方便他們對戎狄的討伐。當初公亶父遷居周原以避戎狄,現在已經主動挑戰戎狄,可見周國的實力已經非常強大。

《詩經·大雅·皇矣》:“帝作邦作對,自大伯、王季。惟此王季,因心則友,則友其兄,則篤其慶。”

虞國的建立還有一層含義,在東方建立滅商根據地。前文已經說過,公亶父的時候,周國已經“實始翦商”,隨著實力的壯大,更要籌劃滅商計劃。周原遠離商畿,而虞國所在地離殷只隔太行山,沿河南下透過孟津即可進入殷地,地理優勢非常明顯。

季歷聯姻商朝貴族逆襲為君,周人寶劍出鞘討伐戎狄

虞國

季歷討伐戎狄

隨著周國實力的強大,山西境內又建立了據點。從武乙到文丁,周人開始大肆討伐戎狄,開拓北方,壯大實力。

武乙三十三年(公元前1115年),季歷率領大軍討伐位於黃河東西兩岸的鬼戎,大殺四方,第二年就取得了不少戰績。季歷回朝面見商王武乙,武乙非常高興,於是“賜地三十里、玉十瑴、馬八疋”。季歷受到鼓舞,再接再厲,重新回到前線,前後歷時三年,大獲全勝。

《古本竹書紀年》載:“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

文丁二年(公元前1111年),季歷開始討伐燕京之戎。燕京之戎勢力非常強大,位於今山西中北部,大本營在管涔山,所轄之地包括今天山西省靜樂縣到祁縣汾河兩岸的地方。這注定是一場艱難的戰鬥,果不其然,周人被燕京之戎打的大敗。

《古本竹書紀年》載:“太丁(當作“文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師大敗”

雖然在燕京打了敗仗,但是季歷並不灰心。他加緊整頓軍馬,操辦糧草,隨時準備繼續討伐戎狄。文丁四年(公元前1109年),季歷大勝餘無之戎(在今山西長治盆地屯留縣),文丁封他為牧師。牧師是商王朝較為高階的官員,高於諸侯,低於侯伯,該是一方之長,主要的責任就是討伐戎狄。可見季歷在討伐戎狄是深受商王朝依賴的。

獲得討伐戎狄之權以後,季歷越戰越勇。文丁七年(公元前1106),季歷大戰始呼之戎,大獲全勝。文丁十一年(公元前1102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

季歷聯姻商朝貴族逆襲為君,周人寶劍出鞘討伐戎狄

季歷大戰戎狄

就在討伐戎狄的過程中,季歷還把位於今陝西涇渭之間的程國給滅了。程國是周原向東進發的必經之路,程國的滅亡,為周國的東出掃除了一些障礙。就這樣,周國不僅佔據關中大量土地,在陝西境內擴張勢力,還把兩地連成一片,另外還與中原摯國(在今河南汝南附近)友好往來,國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周人的強大,引起了商王朝的恐慌,尤其是滅亡程國,無疑是對商王朝的無視和挑釁。於是文丁就以賞賜為名,把季歷招到商王廷,然後關押起來,不久被殺害。

總結

季歷時期,採取聯姻商貴、建立虞國的策略來擴大影響、發展實力。進而大肆討伐戎狄,在與戎狄的較量中,開拓了北方,接近了商畿,以至於成為商王朝的重要依託,甚至威脅到商王朝的統治。所以文丁就殺死了季歷,這又更激化了商周之間的矛盾,為以後的商周大戰埋下伏筆。此外,季歷討伐戎狄,應該是周人挑戰戎狄的開始,但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對於周王朝初期的邊患也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說,公亶父時期“實始翦商”主要體現在修煉內功方面,到了季歷時期,則已經開始對外擴張,當然主要是對戎狄的擴張。至於直接挑戰王權則要等到周文王時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