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劉備殺劉封真是聽信了諸葛亮的進言嗎?(上)

劉備有多少個老婆、孩子是件弄不清楚的事情,戰亂之中,他的老婆孩子不是被曹操抓,就是被呂布捉,能夠知道的是,甘夫人生劉禪時,劉備已經四十六歲了。

在那個年代,四十六歲幾乎算步入老年,正常這個年齡的人不要說兒子,連孫子都有了。那麼,四十六歲前都沒有兒子(或者有過都死了)的劉備就面臨一個重要問題:無後。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既意味著自己的血脈無法延續,不能開枝散葉,有違家族、宗族的禮制要求,也是自己的事業後繼無人,有違自己內心完成事業的渴望,該怎麼辦呢?

當時解決這類問題通常有兩個辦法:一個是過繼,把自己兄弟或者宗族內其他堂兄弟的兒子認作自己的兒子。這是最常用的,袁紹、袁譚都是過繼的。諸葛亮早年無子時也是過繼的哥哥諸葛瑾的兒子諸葛喬。

劉備殺劉封真是聽信了諸葛亮的進言嗎?(上)

過繼的前提條件是同胞或同族有兄弟,這些兄弟有不止一個兒子。偏偏劉備沒有這個條件,按說他是有宗族的。少年讀書時就是和宗族子弟一起,並且得到過同宗族人的支助,但在劉備後來的生涯中,一直到死,都沒有看到有同宗同族的人參與進來。

這點非常奇怪,曹操、孫權的事業中都有宗族子弟的參與,併發揮著重要的核心作用,為什麼劉備會沒有呢?好像沒人關注過這個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研究一下,真要有所發現的話,還真是一個學術成就。

沒有過繼的條件,劉備只能選擇第二種,認義子,把異姓(也有同姓不同宗的)人的兒子認作自己的兒子。

記住一點,不論是過繼,還是認義子,都必須經過一定的程式向社會公開,取得合法性。一旦認定,不得單方面反悔。如果要解除這種關係,也必須透過一定的程式向社會公開。

劉備投靠荊州劉表時,還是沒有兒子,就認了一個義子,取名劉封。

劉備殺劉封真是聽信了諸葛亮的進言嗎?(上)

劉封本來是羅縣(今湖南湘陰縣)一家姓寇的人的兒子,史載劉封是長沙劉氏人家的外甥,以此推斷,寇家是與劉家聯姻生下的劉封。

劉封被稱為羅侯之後,那麼,他的先輩就應該是東漢的一位侯爵,但查不出來是誰,什麼時候受封的。

東漢異性侯中姓寇的只有開國大將、位列雲臺二十八將第五位的寇恂,曾封雍奴侯。雍奴在今河北省霸縣,不知道是不是寇恂的後代中有人遷徙到了羅縣,或者這也是寫史人的一個俗套,非得要找一個榮耀的祖先,就像說曹操是曹參之後、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孫堅是孫武之後等等一樣。

劉備入蜀後忘恩負義地強奪益州,卻久攻不下,只好調集駐守荊州的主力部隊增援,劉封就在其中。

此時劉封二十多歲,武藝高強,氣力過人,是一員猛將。他跟隨的是諸葛亮、張飛這一路,勢如破竹,每戰必勝。

劉備殺劉封真是聽信了諸葛亮的進言嗎?(上)

劉備取得益州後,任命劉封為副軍中郎將。這個官職是劉備自創,重要的不是“中郎將”,而是“副軍”,有點類似於副司令。有學者認為這個官職對劉封來說過高,表現出劉備對劉封的尊寵太過。

這個觀點比較正確,也可以理解。那是一個家天下的時代,當然首先是重用、培養自己的兒子。其實,當劉禪出生後,無論是劉備,還是劉封,都能夠意識到劉封基本喪失了繼承人資格。只要劉禪健康正常地成長,劉封最高也只能做到輔佐劉禪的一位親王。

史上除了像梁太祖朱溫那樣的變態色情狂會因為貪圖義子媳婦的美色,想將帝位傳給義子而不傳親子的奇葩皇帝外,沒有哪個皇帝會在有兒子的情況下,將帝位傳給義子。

前面說過,劉備沒有宗族兄弟、子侄相幫,在劉禪尚幼時(7歲)就只有這麼個成年義子,予以重用和培養理所當然。這既是劉備自己現實的需要,也是劉備事業延續至劉禪時的未來需要。

劉備殺劉封真是聽信了諸葛亮的進言嗎?(上)

劉備重用劉封主要有兩個目的:一、為劉禪培養一位有力的幫手;二、保護劉氏政權不旁落他人。遺憾的是,這兩個目的都沒能實現。要不是遇到諸葛亮這樣只喜歡權力,無心染指帝位的人,劉氏江山早就改姓了。

要達到劉備的目的,有一個必須的前提,就是劉封的絕對忠誠,絕對服從。那麼,劉封是不是具備這個品質呢?看看劉封的經歷就能找到答案。

事情得從劉備入蜀前聊起。赤壁之戰時,劉璋害怕曹操取得荊州後覬覦益州,派人送糧送兵送器材巴結曹操,曹操一時驕矜,不予理睬,得罪了張松。張松因此力勸劉璋斷絕與曹操的關係,引劉備入蜀共防曹操。

劉璋傻乎乎地聽信了張松的話,派法正為主,孟達為副(二人是同鄉),各領兵二千人,出使荊州,迎接劉備。

劉備將二人的兵馬合併,全部交給孟達統領,駐紮在江陵,自己帶著法正入蜀。214年取得益州後,任命孟達為宜都太守(接替張飛)。

劉備殺劉封真是聽信了諸葛亮的進言嗎?(上)

219年,劉備難得地取得了兩場重要的戰爭勝利,一是力斬夏侯淵,取得漢中;一是命令孟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殺了諸葛亮的大姐夫劉表的房陵太守蒯祺。

劉備集團下一步的計劃是準備進攻上庸郡。孟達是劉璋的部將,與劉備並沒有什麼淵源,其能以四千兵馬迅速打下房陵,說明其能力不小,如果再讓其打下上庸,其實力就不可小覷,劉備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為防患於未然,劉備派劉封去接管了孟達的指揮權,主持攻打上庸。

上庸太守申耽投降,把妻子及宗族送到成都做人質。劉備任命申耽為徵北將軍,仍然擔任領上庸太守,和員鄉侯的爵位;同時任命其弟弟申儀為建信將軍、西城太守。劉封也因功升任為副軍將軍,統管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並將三郡劃入益州。而孟達沒得到任何升遷。

這三郡被稱為東三郡,此時具有聯絡荊州、益州的重要戰略地位,完全符合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設想。劉備讓劉封管轄這裡,是對劉封極大的信任和重用。

此時的孟達處境有些尷尬,人馬歸了劉封,宜都太守又不在宜都,有名無實。按說孟達留在這裡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劉備殺劉封真是聽信了諸葛亮的進言嗎?(上)

孟達本來就夠鬱悶了,劉封還不斷地在大事小事上欺凌他,發展到後來,竟然平白無故地搶走了孟達的鼓吹樂隊,更讓孟達難以忍受。

那時的鼓吹樂隊不是擺起好看的儀仗隊,而是有壯軍威、鼓士氣、行軍令的實戰作用,還有身份地位的象徵。按照漢制,統領一萬人以上的將軍才具備擁有鼓吹樂隊的資格,由此看來,孟達的兵馬不少,也難怪劉備對他不放心。

此時正好遇到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戰事之中,關羽接連派人要求劉封、孟達出兵援助,但是劉封、孟達兩人以才收服上庸,民心不穩,不能離開為理由拒絕。其實這裡面沒孟達什麼事情,因為孟達已經沒權了,所有的決定都只能是劉封來作。

這裡有必要弄清楚一些問題:首先是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有沒有經過劉備的同意,是不是劉備集團制定的戰略?其次是關羽有無許可權調動劉封、孟達的部隊?

這兩個問題應該都很明確。關羽是自作主張發動的襄樊之戰,並沒有得到劉備的同意。現在有人替關羽辯解,說關羽請示了的,但因為當時的交通通訊困難,沒能及時送達劉備那裡,而戰機稍縱即逝,關羽來不及等到劉備的答覆就出兵了。

劉備殺劉封真是聽信了諸葛亮的進言嗎?(上)

這個辯解其實有點搞笑。襄樊之戰前後打了半年,始終沒看到劉備的任何指令,沒看到劉備集團對此作出任何反應。劉備在幹什麼呢?在忙著稱王(漢中王),忙著修建眾多的樓臺館所,沒有任何調集部隊、徵集軍需,東下增援的跡象。

有關發動那麼重大的軍事行動的請示,怎麼也得是“八百里加急”吧?怎麼可能半年到不了成都,收不到成都的任何指令?

這個辯解反而為關羽擅自開戰帶來一個側面證明。上級收到下級的請示後,會出現三種處理結果:同意、不同意、不置可否(留中不發)。不能因為關羽發了請示,劉備就一定會同意,而不論劉備是否同意,這個辯解都證實了一點,關羽並沒有得到劉備同意了指示。

以劉備集團當時的情形來看,劉備同意這個行動的可能性非常小。因為才結束漢中之戰,劉備軍團還沒來得及休整,也沒有及時充實兵員,補足軍需,並且心思全在稱王上了。要打襄樊之戰那麼大的戰役,就算在平時也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來進行各方面的準備,何況是剛經歷了漢中之戰以後?

劉備殺劉封真是聽信了諸葛亮的進言嗎?(上)

第二個問題也很清楚。關羽是董督荊州諸軍事,劉備集團荊州轄區內的郡縣都歸關羽統轄,但東三郡已經劃歸益州,關羽無權管轄。

弄清楚了這兩點就知道劉封、孟達在沒有接到劉備命令的情況下,無權出兵增援關羽,關羽也無權命令他們增援。有過軍隊經歷的人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這個軍區的司令無權調動另一個軍區的一兵一卒,要調動必須經過最高層同意。軍隊要是能隨意調動,豈不早亂套了?

劉封、孟達只是有增援的道義,沒有權力,也沒有責任。

如果真的如章太炎先生所說,劉備本來就對關羽不滿,此時正好借刀殺人除掉關羽的推測成立的話,劉封、孟達就更不能私自作主去救關羽。

這樣看來,劉封在這件事情上並沒有做錯什麼,但最終為什麼會死在這條罪名上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續)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