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三國的終結(上):荀彧的選擇,代表了潁川荀氏的小算盤

三國的故事之所以精彩,除了桃園三傑的忠義、武將們的惡鬥和匡扶漢室的艱辛引人入勝之外,算無遺策的謀士之爭亦是不容錯過的看點。不管是毒士賈詡或鬼才郭嘉的莫測之機,還是臥龍鳳雛及冢虎(司馬懿)幼麟(姜維)的如雷貫耳,亦或是江東美周郎的絕世風采,都令讀者們心生嚮往。

三國的終結(上):荀彧的選擇,代表了潁川荀氏的小算盤

今天的主題,便是跟大家深度解讀一下這個足智多謀的群體。

三國的終結(上):荀彧的選擇,代表了潁川荀氏的小算盤

細讀《演義》,會發現謀士們第一次出場都加上了籍貫,比如潁川荀彧、河間司馬懿、廬江周瑜、南陽諸葛亮等。

今天我們要介紹某聰明人一般說的是畢業於某某大學先,那古人的籍貫又有何玄機呢?

三國的終結(上):荀彧的選擇,代表了潁川荀氏的小算盤

有叔侄二人來投操:乃潁川潁陰人,姓荀,名彧,字文若,荀緄之子也;舊事袁紹, 今棄紹投操;操與語大悅,曰:“此吾之子房也!”遂以為行軍司馬。——《三國演義》第十回

以荀彧為例,祖上乃先秦大拿荀子,家族為潁川郡望,田地資產無數,祖父荀淑知名於世,號為神君,生有八子,號稱八龍,荀彧的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

由此可見,荀彧可謂標準的官二代兼富二代,其他謀士也不遑多讓,而作為群體他們還有一個稱呼——“名士”。

“﹝季春之月﹞勉諸侯,聘名士,禮賢者。”——《禮記。月令》

這是一個古老的稱謂,東漢的鄭玄說“名士,不仕者”,孔穎達補充為“名士者,謂其德行貞絕,道術通明,王者不得臣,而隱居不在位者也。”

三國的終結(上):荀彧的選擇,代表了潁川荀氏的小算盤

▲《軍師聯盟》劇照:月旦評現場

簡言之,就是既有才又沒有出仕的人,也可以理解為儲備幹部,《演義》中提及了南陽許劭主持的“月旦評”,專司點評天下名士等級,作為當政府的用人參考。

後來漢靈帝不小心玩脫了,黃巾起義引發的州牧制度導致地方軍政一肩挑,各地一時間處於半獨立狀態,王朝崩盤在即。

但名士們表示關係不大,哪怕改朝換代也有飯吃。

話說當時選拔官吏的察舉制不同於先秦的“世卿世祿”和後世的科舉,一般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三國的終結(上):荀彧的選擇,代表了潁川荀氏的小算盤

▲孝廉:察舉制度的主要方式

換句話說,國家招錄公務員不需要考試,而是由地方推選或者長官指定,一聽就知道水很深。

當時離孔子“有教無類”也有七百年了,由於生產力不發達和政治體制侷限,加之書籍稀缺程度,受教育權一直未能全面鋪開,長期以來都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夠接受高等教育。

西漢初年立國之時,典籍損毀,學者凋零,留下來的火種不復“百家爭鳴”的盛況,功勳集團很快轉型為世家大族並開啟了詩書傳家的傳統,形成了對教育的壟斷。

察舉制度下人人都有機會(理論上),但文盲半文盲是當不了官的,世家既佔著封地賦稅,又有著數代經營的人脈,於是又壟斷了仕途。

三國的終結(上):荀彧的選擇,代表了潁川荀氏的小算盤

▲塢堡:漢末豪強的防禦建築

這樣的家族並不好惹,在漫長的兩漢中他們血緣上互為姻親,政治上相互提攜,早已形成了利益共同體。

比如“四世三公”的袁氏,幾代以來人才鼎盛,導致“門生故吏遍天下”,袁紹在河北輕輕鬆鬆地拿下了四州之地,袁術則盤踞了淮南的豐腴土地,相比之下同時起步曹操卻還在青州跟黃巾餘孽搶糧食和地盤。

又比如公元193年,陳留名士邊讓因“譏議”曹操而被誅殺,待他後來征討徐州時,兗州豪強集體倒戈呂布,險些直接退出了歷史舞臺。

三國的終結(上):荀彧的選擇,代表了潁川荀氏的小算盤

再後來,禰衡在酒席上搞行為藝術並滿嘴芬芳,魏武帝便死活不願意親自動手了,而是轉手送給了“江東八駿”之首的荊州劉表,後者心照不宣地遞給了半文盲江夏黃祖,這才滿足了禰衡求死的心願。

總之,就算看不順眼,“名士”也不是想殺就能殺的,除非力量積蓄到了一定程度——後來荀彧叔侄相繼被賜死,便不再有什麼水花了。

所以,當時聽到潁川荀氏的名號,曹操卻是欣喜若狂的:

話說東漢王朝的勢力版圖一直是外戚、宦官和名士三權分立,曹操除了跟宦官有些關係之外,屬於“三不沾”的寒族,處在鄙視鏈的底端,主動投效的荀彧既是公認的“王佐之才”,又代表了地方士族的支援,再來一打何妨?

三國的終結(上):荀彧的選擇,代表了潁川荀氏的小算盤

謀士群體的忠誠度還隱隱在武將們之上,除了善於謀身的“毒士”賈詡和一心想追隨劉皇叔的張松法正之外,極少出現反水的情形。

哪怕大難臨頭,陳宮亦願隨呂布赴死,袁紹四大謀士集體殉主,荀彧叔侄相繼被刺死也無怨無悔,可見“士為知己者死”的烈烈英風依舊是亂世的主流價值觀而非“良禽擇木而棲”,對於飽讀詩書的“名士”而言更是如此。

三國的終結(上):荀彧的選擇,代表了潁川荀氏的小算盤

回到潁川荀氏,《演義》裡只說了荀彧帶著侄子荀攸“棄紹投操”,代表家族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卻對其兄荀諶隻字未提。

正史裡的荀諶是凌駕于田豐、沮授、郭圖和審配之上的袁紹的首席謀士,亦是官渡之戰的謀主,戰後下落不明。

換句話說,二人在某個時間段都在袁紹手底下討生活,臨行之前難道沒有打過商量嗎?

我們可以理解為荀氏兄弟志向不同,各為其主;

三國的終結(上):荀彧的選擇,代表了潁川荀氏的小算盤

▲袁紹曾任討伐董卓的諸侯盟主

也可以將陰謀論用上,二人約好各奔前程,不管今後如何,至少朝堂裡都還有荀氏的話語權,畢竟當時北方就這兩個種子選手。

這不是危言聳聽,在家族利益高於一切的年代,有能力的子弟們心照不宣地投奔不同的門庭或刻意持不同政見,暗合投資學的風險管理原則。

荀彧當時已被推舉為“孝廉”,可以等著朝廷找他當官,也相當於一張仕途通行證,到哪裡都能找到工作。

但是,在亂世找工作是有風險的,若是追隨了何進或者袁術這樣的草包,自己不得善終不說,搞不好還要把家族搭進去;

三國的終結(上):荀彧的選擇,代表了潁川荀氏的小算盤

政治鬥爭同樣如此,比如司馬懿跟了曹丕,楊修追隨曹植,甫一開始便註定了是場死亡遊戲。

跟荀氏一族做出同樣選擇的是諸葛氏,諸葛瑾早早地出仕江東,臥龍在“三顧之恩”後跟了劉備,諸葛誕則在曹魏做到了徵東大將軍、司空。本是穩贏之局,最後全壞在了司馬氏的手裡。

所以,赤壁大戰之前江東文臣集體主張投降,那是因為沒有背叛利益的階級,只有魯肅這個老實人成了背叛階級的個體;

三國的終結(上):荀彧的選擇,代表了潁川荀氏的小算盤

所以,張松和法正義無反顧地算計伺候了十幾年的故主劉璋,絕非因為後者“闇弱”,而是劉皇叔代表了更先進的政治前景,哪怕背叛是件很令人不齒的事情。

三國的終結(上):荀彧的選擇,代表了潁川荀氏的小算盤

家族的利益如此重要,便有了另一種可能:當“名士”們能夠帶領家族更進一步時,他們又當如何抉擇呢?

其實袁紹也曾是頂尖的“名士”,只是家族出身比誰都強而已,在建言何進召董卓進京的攪屎棍手段之後他一溜煙跑到冀州建立了根據地,隨後迅速攻略北方、拒絕迎接漢獻帝,展現了取而代之的野心。

劉表也是如此,早年他單騎入荊州,號稱“荊襄八俊”之首,不愧“名士”之稱,亦有些雷霆手段鎮壓地方,遂坐穩了九郡五十四州。

三國的終結(上):荀彧的選擇,代表了潁川荀氏的小算盤

其他的“名士”們大抵就沒這個際遇了,老老實實打工才是正途,但時代總是會變的,野心會隨著實力的增加而悄然滋生,忠誠則會因時間推移或個人際遇而大打折扣。

比如司馬懿,這個終結了三國的男人。

三國的終結(上):荀彧的選擇,代表了潁川荀氏的小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