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關羽的“漢壽亭侯”該如何理解,是漢之壽亭侯還是漢壽亭之侯?

在歷史上,關羽的爵位是漢壽亭侯,這是關羽斬殺顏良,接觸白馬之圍的時候,被曹操表請封拜的。這個爵位一直伴隨著關羽,畢竟是東漢朝廷封的,直到劉備進位漢中王的時候,關羽上表的時候也帶著漢壽亭侯的封號。不過歷來對“漢壽亭侯”這個爵位存在一定爭議,有認為是漢/壽亭侯的解釋,也有漢壽亭/侯的解釋。而後者的“漢壽亭”的具體位置也存在爭議。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關羽的“漢壽亭侯”該如何理解,是漢之壽亭侯還是漢壽亭之侯?

關羽爵位的爭議

在很多文學作品中,是將關羽的漢壽亭侯理解為漢朝壽亭侯的。這或許是關羽爵位爭議產生的重要原因,或許是受到民間對漢壽亭侯的誤解的影響。在《三國志平話》中就將“漢壽亭侯”寫成“壽亭侯”,也是曹操封的,只不過把時間放在關羽在徐州投降這件事情上;整部作品中都是“壽亭侯”,後面劉備又封了一遍“壽亭侯”。這裡就不贅述了。

關羽的“漢壽亭侯”該如何理解,是漢之壽亭侯還是漢壽亭之侯?

然後是嘉靖本《三國演義》,相信《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大概要強於《三國志平話》。在嘉靖本《三國演義》中還添加了這樣一個橋段:關羽斬殺顏良後,曹操表奏朝廷拜關羽為壽亭侯,印文為“壽亭侯印”。關羽看到印文後,以功勞微薄拒不接受。曹操於是改印文為“漢壽亭侯之印”,關羽才欣然接受,意味著自己“降漢不降曹”。毛宗崗認為關羽爵位爭議的起源就來自《三國演義》,指責其為“齊東野人之語”,於是將壽亭侯改為漢壽亭侯。

關羽的“漢壽亭侯”該如何理解,是漢之壽亭侯還是漢壽亭之侯?

除了小說或者戲曲之外,還有一些支援“壽亭侯”的東西。比如一些古代人的筆記中記載曾經發現“壽亭侯”的銅印,比如宋人洪邁在《容齋四筆·卷八·壽亭侯印》中就記載了洞庭湖發現的壽亭侯印、樹底下發現的壽亭侯印和購買的壽亭侯印。其餘記載壽亭侯印的筆記也是不一而足。這些“實物”似乎能夠作為支援“壽亭侯”說的證據。明人何荊玉有一首憑弔關羽的七言律詩,題名也是《壽亭侯》。

關羽的“漢壽亭侯”該如何理解,是漢之壽亭侯還是漢壽亭之侯?

另外還有一些史料中也將漢壽亭侯記作“壽亭侯”。宋人熊方所著的《補後漢書年表》中就“壽亭侯”關羽。根據《明史》的記載,在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即公元1394年)建於雞籠山的關公廟,也稱關羽為“漢前將軍壽亭侯”。可見關羽爵位為“壽亭侯”這個說法不獨侷限於平話、戲曲、小說、詩詞這些文學作品,其影響是非常廣泛的。

關羽的“漢壽亭侯”該如何理解,是漢之壽亭侯還是漢壽亭之侯?

“壽亭侯”的錯誤之處

從上文的論調當中也可以看出,“壽亭侯”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漢壽亭侯應該理解為漢壽亭之侯,而非漢之壽亭侯。這個結論也是很容易得出來的。東漢時期有縣侯、鄉侯、亭侯、都鄉侯、都亭侯、關內侯等侯爵,我們看漢末三國時期其他的亭侯:費亭侯曹操、宜城亭侯劉備、新亭侯張飛等等,都不曾在爵位前加上朝代,歷史上關羽並無“降漢不降曹”的說法,也沒有必要非要加上一個朝代與其他侯爵區分開來。

關羽的“漢壽亭侯”該如何理解,是漢之壽亭侯還是漢壽亭之侯?

至於上面提到了支援“壽亭侯”的證據其實也不足為證。比如各種筆記中所記載的壽亭侯印,還是以《容齋四筆》為例,洪邁自己就對這些壽亭侯印予以否定:這些壽亭侯印明顯比其他漢印更大,上面的內容也與歷史相悖(關羽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被封漢壽亭侯,“壽亭侯印”卻有建安二十年的字眼);且漢壽亭侯印只有一個,不可能出現如此許多的侯印。洪邁的評價是“皆非真漢物”,猜測為後人祭拜關羽時特意造出來的東西,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的數量。

關羽的“漢壽亭侯”該如何理解,是漢之壽亭侯還是漢壽亭之侯?

而史料中“壽亭侯”的記載也受到後人的糾正和批駁。比如洪武二十七年的雞籠山關公廟,在明朝嘉靖十年(即公元1531年)就糾正為“漢前將軍漢壽亭侯”;清代學者趙翼所著《陔餘叢考》中也對《補後漢書年表》中的“壽亭侯”進行了反駁,認為是《補後漢書年表》抄寫脫誤。

關羽的侯爵為漢壽亭侯而非壽亭侯,這個應該是正確的。《三國志集解》中提出兩個叫做漢壽的地點,第一是荊州武陵郡漢壽縣,是荊州曾經的治所,後來東吳控制武陵郡時期,改名為吳壽,西晉時又改回漢壽;第二是益州廣漢郡的葭萌縣。後來蜀漢將其更名為漢壽。清朝學者趙一清認為劉備將葭萌改為漢壽,原因就是為了呼應關羽的漢壽亭侯的爵位,屬於對元勳的一種恩寵。

關羽的“漢壽亭侯”該如何理解,是漢之壽亭侯還是漢壽亭之侯?

然而這兩個漢壽恐怕都與關羽的漢壽亭侯無關。因為無論是武陵漢壽還是葭萌改名後的漢壽,其行政區劃都是縣一級,而關羽的爵位僅為亭侯,遠達不到縣侯的級別,自然也不能承襲漢壽縣的名字。亭的級別是比較小的,很難記載在史料當中。所以有一種觀點:在漢末時期當有一漢壽亭,但是史料不載,位置失考。小編認為這個觀點是最為合理的。

關羽的“漢壽亭侯”該如何理解,是漢之壽亭侯還是漢壽亭之侯?

從漢壽亭侯到“壽亭侯”的變化

那麼關羽的漢壽亭侯為什麼在小說等文學作品中變成“壽亭侯”了呢?一般認為原因是因為蜀漢這個政權的影響力所致。無論是廟堂之上還是閭里之間,蜀漢的正統性都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在民間就不用多說了,《東坡志林》中記載:“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說明至少在北宋時期,民間已經視劉備集團為三國時期的主角;官方說法中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總體上來說偏安一隅的政權更加願意以蜀漢為正統,這也是受到政治立場的影響。

關羽的“漢壽亭侯”該如何理解,是漢之壽亭侯還是漢壽亭之侯?

民間人多認可蜀漢政權;南宋這樣的偏安政權也支援蜀漢為正統,蜀漢或者劉備集團中的人物的形象也受到這種風氣的影響。比如關羽就被塑造成一個忠義無雙的形象,《三國演義》中關羽“降漢不降曹”的說法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而漢壽亭侯中恰好有一個“漢”字,人們也樂於用這個字做文章,來進一步凸顯關羽對漢室的忠義,將漢壽亭這個地名拆解為漢朝的壽亭。這種說法流行甚廣,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大,這就是關羽侯爵的爭議的原因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三國演義》、《三國志集解》、《容齋四筆》、《陔餘叢考》、《“壽亭侯”現象新解——兼論“帝蜀論”對元明清通俗文學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