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三家分晉-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五霸換成了七雄

背景:

曾經的晉國,在春秋時期是一個擔任過霸主的大國。想當年,晉文公和齊桓公並稱為“齊桓晉文”,那是不可一世的霸主。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原先強大的晉國卻漸漸地四分五裂了。並最終導致了”三家分晉“——晉國被瓜分成了三個國家。

原因何在?就是因為晉文公制定的一個制度。

三家分晉-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五霸換成了七雄

分晉之前的晉國

晉文公時,一方面晉國國力膨脹,另一方面為了安撫國內貴族,晉文公改革軍事,建立起軍政合一的政權模式。首先,他將晉國二軍擴大編制為上中下三軍,後增設新二軍,即新上軍、新下軍,為五軍。晉襄公時改為設定三軍,每一軍設將、佐兩個領導,

這就是著名的六卿制度。六卿軍權政權一起抓,這就是所謂的“馬上治軍,馬下管民”。

晉文公本以為這樣做會大大提高管理能力,方便指揮,平衡各卿的權利。沒想到這種設定恰恰造成了權力紛爭和互相爭奪的情況。

到了春秋末期,晉國國君的權力衰落了,晉國實權由六家大夫(韓、趙、魏、智、範、中行)把持,另外還包括郤、欒等大家族。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範、中行)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

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三家分晉-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五霸換成了七雄

韓、趙、魏三家分晉

經過:

1。晉陽之戰

在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中,以智氏最強。執政晉國國政的智伯瑤,恃強向韓康子、魏桓子兩家索得了土地。在他向趙襄子索取地遭拒後,於前455年出兵攻打趙氏。他還脅迫韓、魏兩家共同出兵。

於是,趙襄子被迫退居晉陽固守。智伯瑤圍困晉陽城,一直圍了兩年而不能打下。於是,他想了個辦法——引晉水淹灌晉陽城。危急之中,趙襄子只好派張孟談去說服韓、魏兩家幫助他們。

韓、趙兩家也對智伯頗有怨言,於是便倒戈,放水倒灌了智伯瑤的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土地。

此晉陽之戰,為日後“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

晉陽之戰歷時兩年左右,以趙、韓、魏三家聯合攜手,共同攻滅智氏,瓜分其領地而告終。

2。晉國徹底滅亡

公元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

趙桓子一年後去世,趙氏之人殺了他的兒子,迎趙浣即位,是為趙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是趙烈侯。魏桓子之後由其孫魏斯繼位,韓康子之後由其子武子繼位,韓武子之後由其子韓虔繼位。

公元433年,晉幽公反而要去朝見韓、趙、魏三家。

三家分晉-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五霸換成了七雄

韓、趙、魏分晉之後

結果: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賜封趙國、韓國、魏國,從名義上承認了趙、魏、韓的諸侯地位,晉國名存實亡。

三家分晉,成為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

《左傳事緯》中明確指出:

“智伯滅而三晉之勢成,三晉分而七國之形立,讀《春秋》之終,而知戰國之始也。

三家分晉之後,隨著晉國成為三個國家,原先的春秋時期的“五霸”也都不復存在,之後就形成了七個基本獨立的國家——戰國七雄。

屬於戰國的時代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