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蜀漢政權內部漢室政治理念的變遷

蜀漢政權內部漢室政治理念的變遷

作為中國歷史難以繞開的一個政權,蜀漢雖然從面積規模這方面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相比來說遠遠不足

,但其知名度相比它們卻可謂是絲毫不遜色,甚至還要略勝一籌。

在群雄割據、三國並立的時代,蜀漢政權用其短短數十年的生命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也為後世的人們留下了無數的故事與遺憾,直至如今也常常引人唏噓

。而在當時的蜀漢政權內部,其在復興漢室這一政治理念的變遷上無疑是它生命當中的重要內容。

一、復興漢室是劉備集團的最終政治目標

1、漢室在當時仍然具有強大的號召力

東漢末年,在漢桓帝、漢靈帝這兩位惡名滿滿的皇帝的統治之下,整個東漢社會已經陷入了相當危急的境地,

宦官把持朝政,地主豪強吞併土地,黎民百姓水深火熱

。在這種情況下,難以忍受的民眾在張角等人的號召下發動了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

蜀漢政權內部漢室政治理念的變遷

由於當時的東漢中央政府已經在多年腐敗之下喪失了戰鬥力,為了平息叛亂,它不得不選擇下放權力,選擇允許各地區長官自行招募士兵與組建軍隊來對抗叛軍。

雖然黃巾起義被成功平定,各個地方卻透過這次叛亂極大擴張了自己的勢力,再加上州牧制度的建立,東漢中央政府事實上已經無力再掌控天下。

但即便如此,由於兩漢長達四百年的生命以及當時獨特的政治環境,導致漢室即便陷入瞭如此衰退的境地

,但在以世家大族為主的政治勢力眼中仍然具有相當強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蜀漢政權內部漢室政治理念的變遷

以董卓為例。董卓從西涼進京控制洛陽後,依仗於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他實施了一系列政治措施以鞏固自己的權勢,而這些措施則大多都帶有對東漢皇權的輕視乃至鄙夷之心。

最終,

各個地區的世家大族與各路諸侯紛紛以拱衛漢室的名義聚集起來、結成聯盟,對董卓勢力發起了前所未有的猛攻,

董卓的稱霸之路就此被終結。可以說,董卓失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在於其對於東漢皇室在處理方法上的不當。

一方面,在東漢存在的一百多年當中,這些世家大族早已與東漢皇權達成了某種政治上的平衡,他們的權勢、地位、財富乃至思想文化都建立在這個平衡之上。

蜀漢政權內部漢室政治理念的變遷

誠然,

打破這種平衡可能得到更多的好處,但對於這種具有極大不確定性的事情,這些世家大族顯然不敢輕易去進行賭博

另一方面,部分士人和政治勢力本身對於漢室仍然懷有相當深厚的感情,仍然試圖回到原先的政治秩序當中,扶持漢室的復興便成了他們的政治目標。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

若是誰能夠打出復興漢室的名號,那麼在民心上就已經贏了太多,對於其後續發展來說有著不可忽視的裨益之處。

蜀漢政權內部漢室政治理念的變遷

2、劉備本人與復興漢室完美契合

在兩漢長達四百年的時間當中,劉姓家族早已開枝散葉到全國各地

,除了在朝廷當中掌控朝政的那些權貴劉姓子弟,還有著許許多多如劉備這般散落在民間的普通子弟。

從血緣上來看,劉備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即便這一血緣關係已經淡薄到了不知哪裡去,

但總歸是為劉備本人的正統身份提供了證明,這使劉備得以將漢室子弟作為自己的一個政治籌碼

,也是他能夠將復興漢室作為自己政治目標的重要原因。

但是,除了這層身份外,當時其餘漢室子弟還有著諸如劉焉、劉表、劉璋這些血脈更近、地位更高的人,劉備又憑什麼從其中脫穎而出來呢?言行。

蜀漢政權內部漢室政治理念的變遷

每每說到劉備,我們腦海當中浮現出來的都是一個絕絕對對的仁君形象

。從人品上來看,雖然劉備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曾做出不少堪稱背信棄義的事情,但從總體上來看,他卻依舊憑藉著自己的禮賢下士、以德服人為自己成功打出了名聲,也招攬了大量受到其品德折服的人。

而從髀肉復生這一典故上來看,我們又能夠感受到當時已經是人到中年的劉備內心中對於建功立業的渴望,

其之後的一系列行為也一直是在為實現自身的目標和理想而努力,這樣的實幹家在任何時代都無疑是值得尊重的

正是憑藉著自己的身份和言行,劉備就此成為了東漢末年時期漢室形象的最佳代表。

蜀漢政權內部漢室政治理念的變遷

二、蜀漢建立後的漢室觀念經歷了一個較為劇烈的變化過程

1、復興漢室在蜀漢集團初期仍然是主流

對於劉備來說,復興漢室這一政治理念不僅是其自己本來的目標,也是其能夠獲得更多政治資源的重要倚仗

。因此,終劉備一生,他都在為復興漢室而奔波努力。同時,受到劉備本人能力與品德的感召,包括諸葛亮在內的一眾文臣武將同樣為這一目標的實現而嘔心瀝血。

可以說,劉備就是蜀漢政權能夠凝聚起來的最大主心骨。之後雖然劉備去世,諸葛亮卻成功接下了復興漢室這杆大旗,其本人的政治威望也使蜀漢政權從劉備去世的打擊當中恢復過來,

得以重新凝聚起來力量以對抗曹魏,蜀漢政權的五次北伐的組織和實施便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因此,在劉備及諸葛亮生前,復興漢室一直都是蜀漢政權的主流觀念。

蜀漢政權內部漢室政治理念的變遷

2、時局的變化導致復興漢室的聲音逐漸消失

然而,當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內部對於復興漢室這一政治理念卻產生了相當嚴重的分歧,

甚至最後直接加速了其滅亡。一方面,以姜維為首的主戰派依舊秉持著復興漢室的理念,並且在掌控軍權的情況下對曹魏政權足足發起了多達十數次的大規模進攻。

雖然最後收穫的成效並不能算十分顯著,但對於曹魏來說依然造成了不小的打擊。另一方面,

蜀漢國內的主和派或者可以說是投降派的話語權越來越重,極大影響了蜀漢政權對外的方針策略,也對姜維的北伐行動造成了掣肘

蜀漢國內之所以會發生這麼巨大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時局已經遠遠不同。

蜀漢政權內部漢室政治理念的變遷

首先,蜀漢與曹魏政權之間的差距太過巨大。

誠然,益州被諸葛亮評價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富庶地區,它也確實對蜀漢政權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相比於曹魏來說,蜀漢的這一根基還是太過薄弱了點。

從土地面積上來看,其實當時的蜀漢實際掌控的只有益州,曹魏則掌控有包括冀州、豫州、青州這些人口眾多、社會繁榮的地區,即便是孫吳政權也掌控有荊州、揚州以及交州,同樣比蜀漢政權更大。

另外,

益州在當時的整體發展在各州之間也算不上前茅,其西南部更是存在著大量少數民族勢力,這對於蜀漢政權來說也不得不防。

在如此巨大的國力差距下,蜀漢想要戰勝乃至滅亡曹魏,實在太過艱難。

蜀漢政權內部漢室政治理念的變遷

其次,

蜀漢政權內部的政治勢力本身就存在著較多矛盾

。從蜀漢政權內部勢力的組成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分別是劉備創業初期的草莽勢力、劉備在荊襄地區時期招攬的仁人志士以及益州本地的勢力。

在劉備以及諸葛亮統治期間,這幾股勢力尚且能夠在他們二人極高的政治威望下擰成一團、一致對外。

可當這二人相繼去世,繼位的姜維不再能夠壓制他們,他們之間的矛盾與隔閡自然就開始顯現出來

,尤其是益州本地勢力對於復興漢室的理念最為淡薄,

譙周的《仇國論》便是這種思想理念下的產物。在這種情況下,蜀漢政權內部對於復興漢室的執念逐漸消失也就不難理解了。

蜀漢政權內部漢室政治理念的變遷

最後,

北伐行動的失敗極大的挫敗了蜀漢政權軍民的信心

。面對過分強大的曹魏政權,當時蜀漢和孫吳想要維持自己的存在,只能選擇結盟這一種方式。

然而,由於孫吳的背叛行為,導致這兩國大規模開戰,蜀漢軍隊在夷陵之戰中更是遭遇失敗,這對於本就國力不強的蜀漢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削弱。

之後諸葛亮的一系列措施雖然使蜀漢得以恢復過來,但他後面的北伐行動卻依舊沒有對曹魏政權造成致命的打擊,姜維也同樣如此。

因此,在當時的蜀漢政權內部,復興漢室已經被認為是遙不可及的奢望,自然就沒必要再往那個方向努力了,

“吾等不如丞相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不如治國保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

蜀漢政權內部漢室政治理念的變遷

三、總結

總的來說,

蜀漢政權內部的漢室觀念之所以會發生如此劇烈的變化,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政治格局。

在巨大的國力差距下,蜀漢政權想要戰勝曹魏本身就已經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絕對無法容忍過多的錯誤。

而之後隨著劉備與諸葛亮的相繼去世,復興漢室的理念逐漸失去了其在蜀漢國內的主導地位,投降派的聲音則開始越來越大,並最終誘導了劉禪在面對鄧艾時的投降行為。但是,

蜀漢政權雖然走向滅亡,它卻依然留下了超越時代的影響力。

參考資料:

《蜀漢政權滅亡原因淺論》——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