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秦國 “遠交近攻”的戰略是怎麼產生的?效果如何?

“遠交近攻”是戰國末期,秦國最重要的外交和軍事戰略。

“遠交近攻”戰略的實施,不僅鞏固了秦國所攻取的土地,還破壞了東方諸侯國的“合縱聯盟”,為秦國統一夯實了基礎。

那麼,這個戰略是怎樣產生的呢?

前文介紹張儀死磕魏國的時候,我們曾經提到秦國早在秦惠王時期,秦國衝出關中之後,就已經在無意識的執行“遠交近攻”的戰略,尤其是張儀堅定的削弱魏國,讓秦國的聲勢逐漸蓋過魏國。其次,秦國和齊國結盟,攻伐楚國,也是“遠交近攻”的體現。但是,

秦惠王時,秦國只是出於向東挺近的目的,無意識地“遠交近攻”,並沒有形成可以持續的政策方針,隨時可能產生變化。

果然,在秦昭王時期,事情就發生了變化。

秦國 “遠交近攻”的戰略是怎麼產生的?效果如何?

秦昭王的舅舅魏冉,在秦武王嬴蕩時期得到重用,成為重要的將領。秦武王舉鼎受傷去世,魏冉力保在燕國做人質的嬴稷(秦武王異母弟)回國繼位,成為新任秦王,即秦昭王。當時嬴稷年僅18歲,缺少執政經驗,由他的母親宣太后(羋八子)主持朝政,魏冉深受倚重。前292年,魏冉因為軍功顯赫,被封在穰地(ráng,今河南鄧州),成為諸侯,即穰侯。前285年,秦國出兵幫助燕國伐齊,奪得陶邑(今山東定陶),又封給了魏冉。

陶邑領地較廣,反而勾起了魏冉的野心。

魏冉開始更加為自己的封邑謀劃,希望藉助在秦國的力量,繼續擴大自己的領地。

所以他建議秦國越過三晉去伐齊,透過侵佔齊國的土地來擴大自己的封地。他的舉措,遭到很多人的反對。正謀求獲得秦王賞識的范雎(jū)對魏冉的行為作出了強烈批判,趁機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

秦國 “遠交近攻”的戰略是怎麼產生的?效果如何?

前270年,范雎求見秦王,指出“

秦國多年無法東進,是穰侯為秦謀不忠。

魏冉越過韓魏去攻打齊國,是為了謀取私利,獲勝了對秦國卻沒有什麼好處;失敗了,秦國卻要受連累”,他建議“

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攻擊削弱臨近的三晉和楚國,而和不接壤的齊燕交好,鯨吞蠶食,逐漸完成兼併諸侯的目標。

范雎的主張得到秦王的高度認同,秦王任命范雎為客卿,一起謀劃軍事,正式開始了以“遠交近攻”為指導的外交方案,把注意力重新轉到了魏國、韓國身上。四年後,秦王任命范雎為相,封為應侯。按照范雎的謀劃,秦王收回了宣太后的權力,趕走穰侯、高陵、華陽、涇陽君離開朝堂,各自回國就封。王親國戚們失去了透過掌控朝政擴大自己封地的渠道,“遠交近攻”的戰略得到完美地貫徹執行,直到秦滅六國。

秦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也正是遠交近攻戰略成功的體現

本文由陽光舊事錄原創。歡迎關注陽光舊事錄,看歷史和現實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