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孫權背刺關羽是利令智昏?不,從孫吳角度來看是利大於弊的

關於孫權背刺關羽,攻打荊州,歷來議論不行,有人說這是孫權利令智昏,喪失一次改變天下格局的機會,終究到蜀漢和東吳兩國的滅亡,有人說這是孫權把握戰略良機,全取荊州,扼劉自保,最終達成與曹魏、蜀漢三分鼎立的局面。如果真的要站在孫權以及孫吳的角度來評價這件事,那我認為必然是利大於弊的。

孫權背刺關羽是利令智昏?不,從孫吳角度來看是利大於弊的

歷史上孫吳即使拿下了荊州的西三郡也沒能在北伐這件事上有何建樹,所以我認為不必討論假設孫吳全力進攻淮南併成功的可能。作為一個雙重假設,為什麼不假設一下孫吳既奪取了荊州又奪取了淮南的事呢,我認為前者成功的機率並不大於後者。

曹操在樊城告急,于禁全軍覆沒之後仍然沒有撤掉淮南的防務,直到孫權提出“討羽自效”之後才派夏侯惇率領二十六軍前去支援。所以我並不認為蜀漢在中路對曹魏形成打擊後,會使得東邊的地盤變得很好打。唯一的機會大概是孫權先“討羽自效”,等曹操派二十六軍去支援襄樊時再直接進攻防守空虛的淮南。但問題在於,已經完成集結的二十六軍可以隨時調轉槍頭打回老家,這時候孫吳能守住淮南的機率極低。

孫權背刺關羽是利令智昏?不,從孫吳角度來看是利大於弊的

孫權畫像

因此,襲擊荊州的結果是劉備變弱,曹操不變,孫權變強,不襲擊荊州的結果是劉備變強,曹操變弱,孫權不變。對孫權而言,明顯是前者誘惑更大。有人肯定會認為這不利於兩弱抗一強,但是,前面已經論證了,無論蜀漢打得如何,孫權並不能在淮南取得好處,“兩弱抗一強”的話自然是利益均等,“兩弱攻一強”的話蜀漢獲得的戰果對孫吳又有何好處?朋友考了六百八能使你上清華?

以上是從外部討論。至於內部,孫權在淮南方向多次出師無功還受到了曹魏的重兵壓力,這自然會激起內部的一些不滿情緒。呂蒙的方案就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觀點,陸遜、全琮等人也先後私底下提出襲擊關羽,連魯肅這種聯劉派的代表人物也主張在荊州問題上爭取到孫吳的利益。到後來襲擊荊州時,孫吳上下幾乎團結一心,夷陵戰後主張繼續追擊的人就佔了多數。

孫權背刺關羽是利令智昏?不,從孫吳角度來看是利大於弊的

呂蒙

你可以說呂蒙戰略短視,或者說絕大部分吳國武將都戰略短視,問題在於,當這麼多人都堅持著短視的方案時,你要如何說服他們來支援你那目光遠大的方案呢?多次出師無功,空耗實力的後果就是,孫吳將領急需看到利益,孫權要趕快平息內部矛盾,並且把蛋糕做大。這時襲擊荊州無疑是一舉兩得的事,陸遜、朱然、步騭、諸葛瑾等中生代將領先後在荊州劃分出勢力範圍,成為吳國的中流砥柱,完成了一次主力換血。

至於老生常談的火中取栗被魏蜀圍毆的事,我只能說凡事就會有風險,但不應該因為一件事的風險太大就徹底否定掉冒險的意義。袁紹巧奪冀州引來公孫瓚大舉進攻風險大不大,劉備入蜀駐紮白水關風險大不大,哪件事不是一旦失敗就會危及自身,甚至得到一個見利忘命的評價,但這兩件事不該去做麼?個人認為,對一件在歷史上已經成功的事,去討論失敗的可能並做出否定評價是很沒意義的事,你讓孫權重來多少次,他還是會這樣做,難道討論多了他就真覺得這事會失敗了?同理,讓劉備重來多少次他也會選擇入蜀,還會考慮下次如何做得更好,例如想辦法讓龐統、張松活下來。

孫權背刺關羽是利令智昏?不,從孫吳角度來看是利大於弊的

孫權

孫吳的癥結在於對曹魏戰線方面被壓制得死死的,和蜀漢聯手也看不到能獲利的可能,既然如此,那便不聯手了,乾脆從蜀漢身上撈點好處。不看清這一點,只做人身攻擊也無法對孫吳起到什麼作用。

正確做法應該是在孫吳來襲擊時狠狠揍上一頓,像合肥之戰一樣陣斬孫吳大將,把孫權打得半死不活,讓孫吳這幫人覺得進攻蜀漢比進攻曹魏更困難。以後再在曹魏對孫吳不利時伸出橄欖枝,他們自然就會思考如何找曹魏火中取栗的事了。

孫權背刺關羽是利令智昏?不,從孫吳角度來看是利大於弊的

關羽敗在麥城

孫權背刺關羽是利令智昏?不,從孫吳角度來看是利大於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