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赤壁之戰後曹操雖也曾多次南征卻並未取得較大戰果

赤壁之戰前,曹操只是名義上統一北方,而且統一的時間很短,隨著他在赤壁大敗,北方人心自然浮動,曹操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到穩固北方上面。

赤壁之戰爆發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年末,這年曹操54歲,在年初他才剛平定河北,接著就訓練水師準備南征;七月聽到劉表病重,發動南征;八月劉表死了,劉琮繼任;九月劉琮投降;十二月曹操戰敗,撤軍北返,留曹仁等人守江陵。

曹仁和周瑜僵持一年後撤軍,退守襄樊,周瑜攻取江陵,劉備則趁這個時間攻下了名義上臣服曹操實際上獨立的荊南四郡。隨後孫權轉頭攻打交州,又是嫁妹,又是借荊州,換得讓吳軍由湘江水道(經過荊南四郡)入交州。

在孫劉忙著瓜分南方的同時,曹操在兩手抓,一手抓權位,一手抓北方,當然,穩北方的時候不能被南方鑽了空子,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派于禁、臧霸等人率軍南下,消滅了盤踞淮南多年的梅成、陳蘭等人,對合肥的防務進行了全方位的整頓,用以防備孫權。

赤壁之戰後曹操雖也曾多次南征卻並未取得較大戰果

曹操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開始向西用兵,他派夏侯淵帶兵進入關中,名義上是練兵攻打張魯,實際上是要把關中的軍閥一併收拾掉,收回權力。馬超等人自然不幹,於是關中軍閥聯合起來對抗曹操,逼得曹操親自出馬,這是赤壁之戰後曹操的第一場大戰役。

打了不到一年,勝局已定,曹操留夏侯淵留守征討馬超等人,自己於建安十七年(212年)初返回鄴城,接受了“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特權,說是如蕭何故事,可算上曹操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就當了丞相,他可比當初的蕭何風光多了。

此時劉備應劉璋之邀入蜀,荊州無力北伐,東線的孫權倒是常往合肥走,可惜始終打不下來。當曹操騰出手來後,也想教訓一下趁人之危的孫權,於建安十七年(212年)末發兵征討之。

這是第一次濡須之戰,雙方相持一個多月,曹操見佔不到太多便宜,感慨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就走了。

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曹操受封魏公。次年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

赤壁之戰後曹操雖也曾多次南征卻並未取得較大戰果

孫權

建安十九年(214年)七月,曹操又想起來孫權,發兵征討,無功而返。十二月,曹操廢殺伏皇后。也是在這一年,劉備吞併益州,成長為曹操的又一大威脅,曹操再度將目光轉向西方。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親征漢中張魯。因呂蒙襲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正想跟孫權大戰一場,但聽到曹操征討漢中,還派張郃進攻巴中,立刻跟孫權議和,率師西向。到十一月,張魯投降,曹操可以說是徹底統一了北方,開始謀劃下一階段的事宜。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五月,曹操晉封魏王,又想起了自己征討漢中時孫權曾進攻合肥,於是年末南征,第二次濡須之戰爆發。

這次曹操一直打到孫權請降,由於劉備在西線的動作,曹操又把視野重新放回西線。

赤壁之戰後曹操雖也曾多次南征卻並未取得較大戰果

劉備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發起漢中之戰,爭奪漢中。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操親自出馬,救援漢中。曹操還未抵達漢中時,曹軍主將夏侯淵即戰死,漢中曹軍大亂,情勢急轉直下。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在經歷兩年的拉鋸後,漢中成了雞肋,曹操把漢中的人口全部遷出,放棄了漢中。

同年,關羽從荊州出發,主動帶兵進攻曹仁,開始自己威震華夏卻轉瞬間敗走麥城的軍事急轉。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薨逝,終年66歲。

看著以上的時間線,我們知道曹操在赤壁之戰後也南征了好幾次,但都沒有多大的成果,因為他面臨的問題很多,中央有地方也有,他解決事情的方針也不再是統一為主。統一很重要,可到了他這個年齡,給後輩留一個穩固的家當更重要,正是由於他的鋪路,曹丕剛上位就能代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