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諸葛亮聽到曹操給徐庶的待遇,悲嘆5字,揭示了蜀國滅亡的必然

《魏略》載,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進行第一次北伐,過程中聽聞舊友徐庶、石韜在魏國所任官職不高,遂感嘆:“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現代有人以此話為論據,認為蜀漢亡國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才數量與魏國吳國的巨大差距。更有說法稱人才問題是“蜀漢滅亡之必然”,並進而將人才問題歸結為“諸葛亮軍政一把抓,又忙著打仗,沒時間選拔培養人才。”但是這種看法真的站得住腳嗎?

諸葛亮聽到曹操給徐庶的待遇,悲嘆5字,揭示了蜀國滅亡的必然

一、蜀漢的人才問題

首先,一個連年征戰的國家,大後方穩定與否直接關乎國家存亡。不然長期的對外戰爭很容易導致國家經濟、政治體系混亂,進而出現國家分裂,最後導致滅亡。例如西漢武帝時期,即使完成改革,國富民強,仍由於對外征戰使國內戶口減半、流民四起。

諸葛亮北伐與窮兵黷武者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對外保持著相當強度戰爭的同時,國內卻秩序井然。不論官場,即便是平民百姓也沒有被戰爭所擾,以至於《殷芸小說》中稱“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後,正不見其比。”

諸葛亮聽到曹操給徐庶的待遇,悲嘆5字,揭示了蜀國滅亡的必然

即使在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獨攬蜀漢軍政大權。但再怎麼樣的一人專政,都需要有足夠高素質的中下層人才和各領域的專家作為下屬和助手,才能保證自己的政策能夠順利推行,穩定施行。

若中央指令無法有效執行,亦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那無論專權者如何發號施令,政令軍令是好是壞,最終的效果都是大打折扣,甚至出現“政令不出都城”的尷尬局面,嚴重影響國家各項工作的進行。所以,無論如何,人才不可能不培養,也必須是多多益善。

諸葛亮聽到曹操給徐庶的待遇,悲嘆5字,揭示了蜀國滅亡的必然

那麼,蜀漢的人才少嗎?少也不少。少,是與魏吳兩國人才大致數量對比而得出的結果。不少,是按照人才數量與國家總人口的大致佔比來看,蜀漢即使在諸葛亮時期以後,人才數量相較於魏吳兩國也並無多大差距。

諸葛亮聽到曹操給徐庶的待遇,悲嘆5字,揭示了蜀國滅亡的必然

在武將方面,與一般的認識不同的是,若處於長期有序的戰爭環境中,反而會催生國家軍事人才的誕生和發展。在諸葛亮北伐時期的蜀漢也不例外,除了舊臣廖化,大家熟知的降將姜維、王平,還有名將鄧芝、張嶷、張翼、羅憲以及諸葛亮子孫諸葛瞻、諸葛尚等人。

所以,蜀漢的人才數量在諸葛亮時期並非重大問題,也與諸葛亮的北伐無關。諸葛亮專政時期在北伐之餘培養提拔了大量文臣武將,甚至是自己的三位繼任者,並不是只勸降了姜維和重用了馬謖。

諸葛亮聽到曹操給徐庶的待遇,悲嘆5字,揭示了蜀國滅亡的必然

蜀漢人才真正成為問題,是在劉禪主政後期。那時蔣琬、費禕、董允相繼去世,劉禪只得親政。由於劉禪寵信宦官黃皓,以至黃皓專權,排擠能臣。而劉禪本人對於人才的選拔也後知後覺,《三國志》載,劉禪發現近臣郤正是能臣甚至都要等到蜀漢滅國以後。

同時,蔣琬費禕時期持續二十年的修養生息政策也是因素之一。在那個醫療條件不足的時期,二十年足以換掉一代人。又因為除了小規模對魏襲擾以外無仗可打,軍事人才沒有了發揮的機會,以至於姜維北伐時期,軍事人才已經青黃不接。

諸葛亮聽到曹操給徐庶的待遇,悲嘆5字,揭示了蜀國滅亡的必然

二、北伐的必然

近年來,認為諸葛亮北伐“勞民傷財”的看法屢見不鮮,認為其專注戰爭不察人才的說法也可以歸類在這種看法之中。且不說根據上文來講,諸葛亮在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方面已經足夠盡心盡力,即使是討論北伐本身,“勞民傷財”的說法也不能成立。

首先,北伐是蜀漢政權能夠持久穩定存在的根本。蜀漢政權的根本戰略目標是以統治者與漢帝國的血緣紐帶,做到“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在這一政治理想和戰略指導下,各方勢力才有足夠的理由團結一心。但這並不是轉移國內矛盾,而是選擇了一個各方都滿意的利益追求。

諸葛亮聽到曹操給徐庶的待遇,悲嘆5字,揭示了蜀國滅亡的必然

在軍事戰略制定上,北伐的計劃也無可指摘。在一個多國爭權時代,各方的最終目的都是征服其他勢力。這種情況下,弱國由於土地面積小、人口較少,各種資源相對匱乏。若不透過對外戰爭奪取更多資源,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被強國吞併,落得個坐以待斃的下場。

諸葛亮的北伐,不僅培養了一批軍事人才,還透過頻繁的戰爭,削弱了魏國實力。據《三國志》載,五次北伐佔領魏國兩郡,斬殺魏國多名將領,而蜀漢的領土沒有絲毫丟失,成功的做到了“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諸葛亮聽到曹操給徐庶的待遇,悲嘆5字,揭示了蜀國滅亡的必然

從個人感情上,北伐也是諸葛亮報答劉備知遇之恩的表達。劉備一生的政治理想就是興復漢室,為此他屢敗屢戰,百折不撓。更是為了政治理想,禮賢下士,知人善用。

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據《三國志》載,乃“猶魚之有水也”。在日後的權力分配上,劉備儘可能的為諸葛亮放權,讓諸葛亮有舞臺發揮。後來,諸葛亮能夠獨攬朝政而無人質疑,也是因為劉備的託孤。可以看出,劉備是諸葛亮的知遇恩人,為其理想付出,合情合理。

諸葛亮聽到曹操給徐庶的待遇,悲嘆5字,揭示了蜀國滅亡的必然

三、蜀漢緣何滅亡

蜀漢的滅亡,是必然和偶然因素的結合,而不僅僅因為人才問題導致。弱小的國力與強大的敵人,後期宦官的專權和鄧艾成功發動的偷襲行動,都是蜀漢滅亡的因素。

在國力因素上,蜀漢的人才數量僅僅是一個小的方面。在農業社會,人口和土地才是決定一個國家國力如何的基礎。與掌握整個北方的魏國,和佔據江南、荊襄富饒地區的吳國相比,僅有一州的蜀漢,即使益州如何天府之國,土地和人口等資源也難以與魏吳相比。

諸葛亮聽到曹操給徐庶的待遇,悲嘆5字,揭示了蜀國滅亡的必然

政局因素上,在“蜀漢四相”時期,蜀漢政局穩定,宦官外戚被有效壓制。但在劉禪主政後期,由於其“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的個人能力,又寵信宦官黃皓,以至於禍亂朝綱,人才埋沒,國力衰落。甚至錯誤的預估了鄧艾的軍事行動,導致滅國。

最後,鄧艾冒險的軍事行動能夠勝利,是蜀漢滅國的偶然因素。鄧艾趁著姜維被牽制的時機,透過開山鑿路的方式,奇蹟般的翻越了當時公認的天險,即四川西北部的高山地區。這種大膽的戰略穿插直接威脅到了毫無防備的蜀漢首都成都。因此劉禪被迫投降,蜀漢國滅。

諸葛亮聽到曹操給徐庶的待遇,悲嘆5字,揭示了蜀國滅亡的必然

總結

蜀漢的滅亡,是由多個因素共同影響,和偶然的成功軍事行動而引發的結果。人才數量不足,只是蜀漢後期國力弱小的一個反映。它在劉禪主政後期才由於君主能力低下時,才變成一個問題。並不是“必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