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長平之戰—趙國輸了戰役,卻贏了戰略,解開了死局

歷史上有沒有“輸了戰役,贏了戰略”的戰爭

如果在古代歷史上找這樣的戰役,那就是長平之戰莫屬了。

我們總是習慣於從秦國的角度或者是從整個中國發展程序來看長平之戰的戰略意義

但是從趙國來看,卻有一番不一樣的場景

可以說,在各個方面欠缺的情況下

趙國做了最後的努力

我們知道這次戰役,趙國雖然慘敗

但是趙國解開了戰略上的死局,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嗯哼,為啥這麼說呢

我們總是在強調趙國是當時唯一與秦國掰一掰手腕的國家

這是從戰力上說的

論打仗,尤其是“硬碰硬”打仗,戰鬥力是最強的,

毫無疑問是胡服騎射、長期抗擊北方遊牧民族的趙國。

甚至以武立國的秦,在之前與趙的多次不同規模交戰中,負多勝少。

但是,打仗不能光從軍事上說

從綜合國力上看,趙國確實不如秦國

綜合來看,只能說尚有一戰之力

但你要說兩者水平相當

就有點玄乎了

長平之戰時,趙國在實力上遠不是秦國的對手。

但是,由於戰略上陷入了死局,使得趙國陷入了滅頂之災

長平之戰—趙國輸了戰役,卻贏了戰略,解開了死局

韓國的上黨守為了拉趙國下水,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國如果接受,就要直接和秦國為敵,兵戎相見。

如果不接受,秦國佔領上黨戰略要地,趙國國都邯鄲就在山下,形勢更加不利。

因此,趙國只能拿下這個燙手山芋。

好了,第一步趙國已經先輸了

戰場的主動權落到了秦國手裡

隨便找張中國地圖,看看趙國(今河北省中南部、河南省東北部、山西省東部)、

齊國(今山東省大部分)、

秦國(今山西省大部、河南省西北部、山西省西部)的位置,

輕易就能發現,在位於山西省中部偏北的“上黨”(今的名同)地方交戰,

交戰雙方的秦、趙兩國,“補給線”雖也有長短之別,但差異並不是特別懸殊,

而唯一有實力援助趙國的齊國,若真的援助,戰線就太長了。

長平之戰—趙國輸了戰役,卻贏了戰略,解開了死局

所以戰爭開始前後,秦國在外交上就佔有先機。

所有國家都期望兩者打得越兇越好,自己佔有漁翁之利

這使得趙國徹底失去了外交媾和的希望。

戰鬥中,秦國又是離間又是這那的,搞得趙國很是疲憊

而糧食又將耗盡,這個時候,趙國已經沒有了生路。

在這種形勢下,趙國只有一個破除死局的辦法,那就是和秦國拼死一戰,拼一個兩敗俱傷

這是因為關東各國中,齊燕都不參與戰爭,趙國唯一的希望就是魏楚韓國救援。

而這些國家在秦國的威脅下,不敢救趙國,怕秦國報復自己。

而趙國勝利,他們也不願意。他們不願意看到一個秦國倒下,另一個強大的趙國屹立在身邊。

所以,只有秦趙兩敗俱傷,這些國家才可能出來救趙國。

長平之戰—趙國輸了戰役,卻贏了戰略,解開了死局

這個時候,趙括做出了令秦國君臣意外的行動,他一沒有投降,二沒有崩潰,率領趙軍和秦軍做了最後的拼殺。

最後,秦軍雖然勝利,但是死亡過半。這使得其他國家敢於出來救趙。

最後,在關東各國聯軍的打擊下,秦軍遭受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失敗,被打回函谷關幾十年。

秦軍在長平之戰中,實力不足以消滅趙軍並壓制其他國家。它只有嚇唬其他國家。

但就是嚇唬,虛虛實實,使得一開始其他國家就不敢或者說以黃雀的心態在作壁上觀

認為自己有迴旋的餘地

但實際上,如果趙國不拼死一戰的話

秦國會比較輕易地滅掉趙國

進而就會馬上調過頭來去消滅其他國家

秦國雖然取得了長平之戰的戰役勝利,但是它吞併六國的戰略遭到了破產。

秦國至少晚統一天下二十年。

從這個角度來說,趙國得殊死一搏

給了自己喘息的時間,企圖東山再起

所以才說長平之戰趙國輸了戰役,贏了戰略

家人們,你們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