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河北張家口境內民族

民族是歷史上形成的一種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共同體。自古以來,張家口就是中國北方各少數民族遊牧和交融的地方。很早就有狄、戎、鮮卑、烏桓、匈奴、契丹、女真等民族在此遊牧、定居生活。桑乾河流域也是孕育北方各民族的搖籃之一,除漢族外,唐朝就有回族在此定居。13世紀,蒙古貴族統一中國,這裡即成為蒙古族遊牧地。在蒙古軍隊西征過程中,一部分原居住在西亞的撒馬爾幹人來張家口一帶居住。元朝滅亡後,蒙古族逐漸後退。為防禦以後的襲擊,明朝在宣府大量屯兵,其中有不少的回族將士,明朝時還有從南方海路和西方陸路來中國經商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輾轉來此留居後融入回族。17世紀,滿族統一中國,張家口駐紮大量八旗兵。清朝中後期西北爆發陝甘回亂,為求生存,有些回族人逃亡到張家口。清朝時的張家口是北方陸路貿易商埠,回族善於經營,也有不少人因此來到張家口。總之,元、明、清的統一,奠定了近代和現代張家口民族以漢、回、滿、蒙為主的格局。新中國成立以後,境內各民族團結相處,共同創造了張家口經濟、文化、社會的繁榮。追溯張家口境內各民族的人口源流,對研究張家口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2008年,張家口市擁有2個民族鄉 (懷來縣王家樓回族鄉、沽源縣大二號回族鄉)和84個民族村(回族村34個,滿族村26個,蒙族村23個,滿蒙聯合村1個)。2008年,張家口市除漢族外,共有42個少數民族成分。2008年,全市戶籍總人口4596724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81689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94%。人口排在前4位的是漢、回、滿、蒙,漢族人口 4515035人,回族人口 43548人,滿族人口24140人,蒙古族人口12040人。2015年,全市共有49個民族,戶籍總人口4690069人,其中少數民族48個,人口85526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82%。人口排在前4位的是漢、回、滿、蒙,漢族人口4604579人,回族人口43881人,滿族人口25358人,蒙古族人口 13505人,其他少數民族2746人。少數民族人口主要分佈在全市12個縣 (區)的84個民族村和2個民族鄉。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在7000人以上的縣(區)是橋西區、橋東區、宣化區、懷來縣和沽源縣。張垣方誌將分4期向大家介紹張家口市主要民族的形成。今天介紹蒙古族,歡迎大家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順治元年 (1644),清軍入關,並遷都北京,標誌著中國統一局面的形成。為了鞏固疆土,清政府在全國各地和險要關隘駐防,特別在北京周圍駐紮了大量八旗兵。張家口位於北京北部,東、西、北三面環山,是扼守京城的戰略要地,有京城 “北大門”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據《八旗通志》(初集)載:“張家口等駐防,會典未設立年月,惟世祖 (順治帝)實錄內載,順治二年 (1645)正月戊子設張家口、古北口滿洲章京各一員。六月甲寅增設古北口、張家口、喜峰口守關章京。是初設於順治二年也。今職官照會典開載,而補記於其初設年月焉”。可見,清軍入關後,張家口就是滿洲章京駐地。康熙三十二年 (1693),朝廷動支正項錢糧造八旗衙署31所,營房1000間。乾隆二十七年 (1762),改設滿洲、蒙古協領各2人,佐領6人,防禦10人,驍騎校10人,步軍尉2人,筆帖式2人,八旗滿洲、蒙古領催、前鋒各 40人,馬甲600人,步甲 160人,養育兵160人,由察哈爾都統兼管。

河北張家口境內民族

偽蒙疆自治政府統治時期,張家口成為其政治、軍事中心。德王德穆楚克棟魯普、李守信等人從察盟、東盟和綏盟帶來了一批蒙古人。同時在成立的蒙古軍中招募了一批蒙古族士兵。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偽蒙疆自治政府隨之解散,一部分蒙古族人就在張家口居住下來。

張家口歷史上就是內蒙古與內地互市的樞紐。新中國成立後,為發展內蒙古與內地的商業貿易往來,內蒙古一些盟、旗、縣紛紛在張家口設立辦事處,有一些蒙古族就隨之來到張家口居住。

河北張家口境內民族

張家口各縣的蒙古族,大部分集中在尚義、張北、赤城、崇禮等縣區的農村。這些蒙古族大致分兩種情況:一是壩下赤城、崇禮的蒙古族,他們是當地世居的農民,村落多建於元、明兩朝。如崇禮的烏拉哈達、喇嘛廟、察汗陀羅、把圖灣、下耗沁、上耗沁等村。這部分蒙古族的語言文字早已消失,並早與漢族通婚,蒙漢通婚生下的子女一般都承認自己是蒙古族。二是壩上四縣的蒙古族,都保持著語言文字和 “養畜不耕田”的民族特點。這些蒙古族在距今大約八九十年前就在張家口地區定居,不再過歷史上的遊牧生活。這與康熙二十四年 (1685)建立 “臺站”有關。據尚義舊縣誌稱:“臺站,又稱軍臺,始於清初。當時欲軍機迅捷,更置軍臺,名曰六百里即此也。自張家口起,每越五六十里,設定一臺,至外蒙古之庫倫,凡四十八個臺。每臺設章蓋一員、昆都一員、臺丁十八名,專司投遞公文及支應過路官員之類,復於張家口設驛傳道以管理之。臺站官兵,除薪餉外,並有隨缺地畝,其數多寡各臺不同。往昔公務繁雜,頗為忙迫。民國以來,外蒙古生變,臺站職務乃成閒散,雖一切仍舊,並未裁撤,然實際情況已非昔比。所有餉項,已不能按期領發。而官兵人數,已不過虛有其名而已”。

在張北縣和尚義縣境內共有臺站五所,後來這些臺站都變成了蒙民聚居村。張北有三個臺站,尚義有兩個臺站。這些蒙古族都從事畜牧業,有大面積的草灘和牧場,三臺有2000多公頃,四臺有666。67公頃,五臺有333。34公頃。新中國成立前,這些蒙民不屬當地政府管轄,一直歸內蒙古所管。1950年,原察哈爾省與內蒙古自治區劃界時,在察北專署召開省專盟有關縣 (區)鄉幹部和蒙民代表會議時,才移交給張家口地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