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清代漢族綠營兵從擴大到縮水

清代漢族綠營兵從擴大到縮水

撰稿:大奇

綠營裡都是漢人,各省綠營裡鎮為最大的編制單位,營最基本單位。職位從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等。士兵為繼承製,父死則子繼,首領皆為漢人。

綠營兵大部分都是步兵,具體分為戰兵、守兵、馬兵與水兵;戰兵、守兵都是步兵。常用武器是冷兵器,但也有如鳥槍、銃槍、大炮的熱兵器(很少),裝備和八旗兵比差很多。

據《乾隆大清會典則例》裡記載,清代乾隆時期全國綠營分為六十六鎮、一千多個營(其中標營三百多個、同城協營六個、同城營四十四個、分防協營一百多個、分防營六百多個),兵員共計64萬人,分佈在內地十八省各城要害,範圍極廣。到了1812年,全國綠營兵已經發展到661671人。

後來,清政府透過分散兵力、職能調整、裝備削減、限制晉升的方式來讓綠兵營瓦解。其中在職能分散裡,把不需要參戰的綠營兵用來做差役。比如押送犯人、把守城門、護送漕運、看守皇陵、甚至蝗蟲災害來了,綠營兵還得去抓蝗蟲。

除了政府不讓綠營軍作大,綠營軍自身也在腐化墮落。在康熙時期的平定三藩,綠營兵不比八旗兵差。到了盛世以後,因為無仗可打,再加上待遇也還行,就荒廢訓練,軍紀散漫。乾隆皇帝,有一次去閱兵,就親眼看見綠營騎兵連馬都騎不好,還有摔下來的。到了嘉慶年間,綠營兵因為無聊,下層士兵很多都吸鴉片,還有吃空餉、聚賭等毛病,已經爛到骨子裡了。這樣的軍隊,無異於紙老虎,一碰就碎。咸豐年間鎮壓太平軍時,缺乏戰鬥力,其地位逐漸被湘軍、淮軍所取代。

綠營軍在清朝的發展過程中曾一度作為主力出現,後來因為失去朝廷的信任再加上自身的墮落終於煙消雲散。可見時勢的重要性,綠營軍成也時勢,敗也時勢。

濱海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