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三國人物:鄧艾斬殺諸葛瞻後,後主劉禪決定躺平

衣賜履按:接著上回講,蜀國衛將軍諸葛瞻在綿竹擋住了魏國徵西將軍鄧艾,雙方準備開撕。

鄧艾派他兒子鄧忠攻打諸葛瞻右翼,司馬師纂等人攻打諸葛瞻左翼。鄧忠與師纂衝殺過去,打了一陣子,沒打過,退回來了,向鄧艾報告說,蜀軍挺厲害,我們打不過誒!鄧艾大怒,吼道,生死存亡,就在此戰,再去給老子打,打不下來,老子砍了你們!鄧忠、師纂等人一看,得,這要拿不下諸葛瞻,活不過今兒去,於是,哥兒幾個把腦袋往褲腰帶上一別,帶著兄弟們再次衝向蜀軍,這回,魏軍有如凶神惡煞一般,大破蜀軍,斬諸葛瞻和尚書郎黃崇(黃權的兒子)。

三國人物:鄧艾斬殺諸葛瞻後,後主劉禪決定躺平

【諸葛瞻打仗是真不行】

諸葛瞻之子諸葛尚長嘆一聲,說:

我們父子蒙受國家重恩,沒有早點殺了黃皓,致使國敗民亡,還活著幹什麼!

於是拍馬衝向魏軍,力戰而死。

三國人物:鄧艾斬殺諸葛瞻後,後主劉禪決定躺平

衣賜履說:諸葛瞻似乎和他堂哥諸葛恪有點像,都是年少聰明,但實操能力比較差的那種。從史書記錄來看,諸葛瞻從來沒有領兵打過仗,後主劉禪派他來抵擋鄧艾,只能說明,成都已經沒有能打的武將了。好多嘴炮兒總覺得打仗容易得很,我可以負責任地講,沒個幾年真刀實槍的軍旅生涯,到了戰場上,軍令怎麼下你都搞不清楚。饒是戰神韓信,也是跟著高祖劉邦歷練了兩年之後,劉邦才放他單飛的。

鄧艾此時大約有兩萬人左右(見《晉書·段灼傳》),這個數字應該沒有包括蜀國的降兵。諸葛瞻帶了多少人,史書沒有交待,不過,如果諸葛瞻只有五千人馬,我覺得他不能在開闊地上與鄧艾死磕,因此,怎麼也得有個一到兩萬人。不管是綿竹(四川省德陽市北黃許鎮)還是雒城(廣漢郡郡政府所在城,四川省廣漢市。雒讀如洛),都不是小村落,都是城市誒,特別是雒城,以堅固難打著稱,當年皇叔搶劉璋的地盤兒,在雒城這兒,打了整整一年才拿下。我都納了悶兒了,諸葛瞻啊,你是一仗都沒打過的人,為什麼不能膽怯一點,據城固守呢?幹什麼上來就要跟打了一輩子仗的、連姜維都無可奈何的鄧艾死磕呢?快四十歲的人了(時年三十七歲),不能用年輕人衝動來解釋吧?

以前我們講過,曹操曾經對夏侯淵說過,當大將的,不能只是一味勇敢,也得有膽怯的時候。諸葛亮北伐,司馬懿像一塊狗皮膏藥,只粘著,就是不打,諸葛亮送了一套女人衣服給司馬懿,司馬懿笑納,但就是不打,終於把諸葛亮給熬死了。講真啊,沒點道行,以二球勁兒為勇敢,不但要害死自己,也要害死主子啊。

諸葛瞻、諸葛尚父子敗下陣來,把兵敗國滅的大鍋,立即扣到了黃皓身上。我不是替黃皓翻案,我只是覺得,黃皓的小身板兒,背不起這麼大的鍋。蔣琬死了費禕接,費禕死了姜維接,黃皓攔了嗎?二三十年間,姜維十一次北伐,黃皓攔了嗎?諸葛瞻官路平坦,三十幾歲就擔任衛將軍、平尚書事,黃皓攔了嗎?仗打得一坨屎,就賴在黃皓頭上,實在說不過去。

三國人物:鄧艾斬殺諸葛瞻後,後主劉禪決定躺平

【也算一代背鍋俠】

大破諸葛瞻之後,鄧艾大軍兵臨雒城(雒城在成都以北百把裡,綿竹以南五六十里)。

此時,蜀漢從上到下,都沒想到魏軍突然殺到,根本也沒做守城的準備。聽說鄧艾進入平原地區,老百姓驚恐萬狀,都逃往山林大澤,不可禁止。

後主劉禪召叢集臣討論,下一步怎麼辦。

有人建議投奔吳國,畢竟吳蜀是盟友嘛;有人認為南中地區(蜀國南部,就是諸葛亮七擒孟獲那一片兒),山勢陡峭險峻,易守難攻,應該向南中地區撤退。

光祿大夫譙周跳出來,說:

自古以來,哪有天子寄居他國還繼續當天子的?如果我們去了吳國,不管你用什麼詞兒來形容,投奔,訪問,會晤,借住,自駕遊……詞兒再漂亮也沒用,說白了,就是我們向吳國稱臣了。國家之間的爭勝,從來都是大國吞併小國,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因此,今後一定是魏國滅掉吳國,不會是吳國滅掉魏國,這是明擺著的事兒。既然要向別國稱臣,對小國稱臣就不如直接對大國稱臣,與其向吳稱一次臣再向魏稱一次臣,遭受兩次屈辱,不如直接向魏稱臣算了!另外,如果我們撤往南方,應當及早計劃,才可能成功。如今大敵已至,災禍即將來臨,誰又能保證,底下那些人都是忠誠的呢?沒準兒我們剛要動身,這些人就反了,又怎麼能到達南中呢?

有人提出異議,說,鄧艾馬上就要到了,如果他不接受我們投降,那怎麼辦?

譙周說:

現在吳國還沒有臣服於魏國,鄧艾即使不想接受我們投降,也不得不接受,接受之後,也不得不對我們以禮相待,因為,他們要做給吳國看。如果陛下投降魏國,而魏國卻不裂土以封陛下的話,我譙周將親赴洛陽,用古代的大義與他們爭辯。

三國人物:鄧艾斬殺諸葛瞻後,後主劉禪決定躺平

【老譙力勸劉禪投降,還真不是為了自己升官發財】

衣賜履說:《三國志·譙周傳》原文為“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如果史書記錄無誤,譙周稱魏都洛陽為“京都”,則其心早已歸屬魏國。

大臣們誰也爭不過譙周,但劉禪還是有點猶豫,還是想撤到南中。

譙周再次上書說:

皇上啊,有人勸您退保南中,愚臣非常不安。為什麼呢?臣有這麼幾點考慮:第一,南方偏遠,又是蠻夷之地,以前不但不進貢不交稅,還曾多次反叛,自諸葛丞相率軍平定之後,他們實在沒有辦法才向朝廷臣服,朝廷既要收他們的賦稅,還要從他們那裡徵兵,他們一直心有怨恨,因此,那地方的群眾基礎很不穩定,容易鬧事兒。現在我們形勢危急前往依靠他們,我恐怕他們會再度反叛。第二,魏國大兵南下,並不只是想取得蜀地而已,我們奔往南方,他們肯定會跟在我們屁股後頭追擊啊。第三,我們到了南邊兒,外要抗拒敵兵,內要供奉日常糧食物品,費用浩大,只能從夷人部族索取,那就會加速他們的反叛。

當下,陛下如果早作決定,向魏國稱臣,則可獲爵土;如果退往南中,最後被逼走投無路之後再臣服,那禍患就大了。《易經》上說,“亢”這個字,是指只知道進取而不知道退失,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死亡。知道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道者,難道只有聖人可以嗎?這其實是說,聖人知天命而不必拘泥於某種執念。所以堯、舜因為自己的兒子不成器,就知道天命另有歸屬,於是,堯把天下讓給了舜,舜把天下讓給了禹。這樣,兒子們雖然不肖,大禍尚未發生,他們已經將天下送給了別人,而現在,我們的大禍已經在眼前了!微子以紂王庶兄的身份,將自己反綁,嘴中咬著玉璧,向周武王投降,難道他樂意這麼做?不得已而已啊!

看了譙周的上書,後主劉禪決定躺平。

三國人物:鄧艾斬殺諸葛瞻後,後主劉禪決定躺平

衣賜履說:劉禪想南下,至少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投降這個事兒,畢竟不是什麼長臉的事兒,也不是過癮的事兒,能不投降,誰願意投降啊。再一個是,被所有人視為廢物的後主劉禪,實際上已經為撤往南中做了一定的準備。

你沒看錯,劉禪是留了後手兒的。

《三國志·霍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載,公元263年,劉禪封建寧太守霍弋為安南將軍。霍弋的老爹霍峻是從荊州跟著劉備到益州的老人兒,霍峻很能打,霍弋也挺能打,輔佐過劉禪的太子劉璿(讀如懸),平定過南方少數民族叛亂,益州南部沒出什麼大亂子,主要就是因為有霍弋坐鎮。霍弋聽說魏軍進攻,立即上書請求到成都抵抗魏軍。劉禪跟他說,我這裡已經準備好了,你就不要來了(後主以備敵既定,不聽)。後來,劉禪投降,霍弋素服大哭了三天。手下都勸他趕緊歸降吧,霍弋說:

成都到這裡,道路隔塞,我們不知道主上的安危,投降的事,不能草率。如果魏國以禮對待主上,到時再降不晚;如果主上受到他們侮辱,我特麼就是死,也要跟他們拼到底!現在,你們跟我說什麼早降遲降!

壯哉,霍弋!鏗鏘如此,讓人淚目!

直到得知劉禪去了洛陽,並受到不錯的禮遇,霍弋才正式歸降魏國。司馬昭覺得霍弋是個人才,任命他為南中都督,還是幹他的老本行。

講真啊,有臣子忠誠如霍弋,忠誠如姜維,即使那個諸葛瞻,雖然本事不大,但也能為國而死,有如此忠誠堅貞之手下,我怎麼都不能想像劉禪能夠昏聵到什麼程度誒!

扯遠了,說霍弋,他是鎮守南中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而鎮守南中,手上得有兵,保守估計,總得有個五千到一萬吧?因此,我個人認為,劉禪之所以留霍弋不動,可能就是為了一旦擋不住魏軍,他是要南撤的,得保留一支力量能夠穩住局勢。

不過呢,譙周的上書,把劉禪最後的希望擊了個粉碎,只好躺平。

於是,劉禪派侍中張紹等人奉御璽向鄧艾投降。

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憤怒道:

如果我們理窮力竭,災禍敗亡將至,就應當父子君臣一起背城一戰,共同為社稷而死,這樣才能見先帝於地下,為什麼要投降?

劉禪不聽。

劉諶帶著全家來到昭烈帝劉備之廟,痛哭一番後,先殺了妻子兒女,然後自殺而死。

衣賜履說:是條漢子!

張紹等人在雒城見到鄧艾,鄧艾大喜,立即寫信給劉禪加以褒揚,接受投降。劉禪又派太僕蔣顯去命令姜維向鍾會投降,同時,派尚書郎李虎把蜀國士民戶口簿呈交給鄧艾,蜀國共計有居民二十八萬戶,九十四萬人,帶甲將士十萬二千人,官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

衣賜履說:蜀國真窮啊,至少劉禪是真窮。不說人口、糧食,只金銀各二千斤,說出去都丟人。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劉禪不是一個殘暴貪婪的君主。否則,再窮的皇帝,搜刮幾萬斤黃金,還不跟玩兒似的?

不少網友認為,蜀國不應該只這一點人。他們認為,彼時蜀中可能豪強也不少,很多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賣身給豪強,成為奴婢,因此,官方統計的戶數、人口數並不真實。這當然是可能的,不過,不足以證明蜀國還有對抗魏國的潛力。

鄧艾到達成都城北,劉禪率太子劉璿、諸王以及群臣六十餘人,縛手於後,拉著棺木走到鄧艾大營前。鄧艾親自迎接,為劉禪解開繩索,焚燒了棺木,請進軍營相見。鄧艾又特別約束手下將士,不許掠奪百姓,好生安撫投降依附之人,讓他們恢復舊業,這樣,蜀國老百姓覺得鄧艾還不錯。

三國人物:鄧艾斬殺諸葛瞻後,後主劉禪決定躺平

之後,鄧艾依照東漢初年鄧禹的舊事,承製授予劉禪行驃騎將軍的職務,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都任命為駙馬都尉,蜀漢官員也都安排了相應的職位,有的任命為鄧艾的屬官。又任命司馬師纂領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人兼任蜀國各郡太守。

鄧艾在綿竹修築京觀,以表彰戰功。士卒死亡的,都與戰死的蜀國士卒同共埋藏。

衣賜履說:京觀,指古代戰爭中,勝者為了炫耀武功,收集敵人屍首,封土而成的高大墳墓。

鄧艾聽說,蜀國有個太監叫黃皓,非常奸險,就派人把他抓起來,打算殺掉。黃皓同學的確不是一般人物,竟然想辦法賄賂鄧艾的手下,逃得一命,其最終命運,史書沒有記錄,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

到了這個時候,鄧艾確實感到了人生的高光啊,按捺不住地興奮,見到誰都想嘚瑟嘚瑟,他對蜀國計程車大夫們說:

算你們走運,碰到我了,官照做,酒照喝。如果碰到的是吳漢那種人,你們一準兒都會被滅族啊(劉秀打天下時,吳漢討伐建都成都的成家皇帝公孫述時,打下成都,屠戳三日)。

鄧艾又對人說,姜維,確實算得上是個人物,但是,誰讓他碰到了我呢,只能說他運氣不好啊,哈哈哈。

據說,聽到鄧艾自吹自擂的有識之士,都暗中譏笑他。

衣賜履說:上一回,我們講到鄧艾打算舉薦諸葛瞻為琅邪王,我當時說鄧艾開始作死了,打下成都之後,鄧艾繼續作死。

所謂鄧艾“承製”任命劉禪等人,承的是漢朝的制,不是司馬家的制。這麼大的事兒,你不向司馬昭請示,自作主張,即使鍾會不陷害你,司馬昭又豈會放得過你啊!

怎樣才是正確的做法?

咱用真實案例說話。

公元280年,三月,東吳皇帝孫皓向晉朝投降。晉朝鎮東大將軍司馬伷把孫皓一大家子,都送到洛陽。四月,晉武帝司馬炎下詔,封孫皓為歸命侯,又賞了些錢糧土地唔的。孫皓的太子孫瑾被任命為中郎,其他兒子封王的,任命為郎中。

看到了吧,孫皓投降時,當時晉朝攻打東吳的一票大將,沒有一個敢給他任命的,必須送到洛陽,由皇上來決定。回頭再看鄧艾,你想幹嘛?任命前蜀漢皇帝劉禪什麼職務,輪得上你說了算嗎?倘不殺你,司馬昭的前列腺非氣炸了不可!

再看姜維這頭兒。劉禪投降的時候,姜維還跟劍閣守著呢,聽說諸葛瞻失敗了,又聽到各種傳言,有說劉禪打算固守成都的,有說劉禪要去東吳的,有說劉禪要去南中的,姜維於是引軍回撤,向東進入巴中(即巴西郡,四川省閬中市)。鍾會則透過劍閣,進軍到涪縣(四川省綿陽市),派將領胡烈等人追擊姜維。姜維到達郪縣(四川省中江縣東南廣福鄉),接到劉禪的命令,於是下令士兵都放下武器,把符節送交給胡烈,自己則與廖化、張翼、董厥等人一起,到鍾會大營投降。將士們都十分震怒,有的氣得舉刀猛砍石頭。鍾會對姜維等人非常禮遇,把印綬、符節等都暫時還給了他們。

三國人物:鄧艾斬殺諸葛瞻後,後主劉禪決定躺平

【老薑不得不降】

東吳方面聽說蜀國已經正式滅亡,就撤回了對蜀國的援軍。

十二月二十一日,曹魏政府分割益州部分土地,設立梁州,州政府設南鄭(陝西省漢中市),共七郡:漢中郡、巴西郡(四川省閬中市)、巴東郡(重慶市奉節縣東)、巴郡(重慶市)、涪陵郡(重慶市彭水縣)、廣漢郡(四川省射洪縣南柳樹鎮)、梓潼郡(四川省梓潼縣)。後來,到了公元266年,又增設新都郡(四川省廣漢市)。

十二月二十二日,特赦益州士人百姓,免除一半租稅五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任命鄧艾為太尉,增加食邑兩萬戶;任命鍾會為司徒,增加食邑一萬戶。

衣賜履說:本年九月,魏國太尉高柔去世;十二月十九日,司馬昭升任司徒鄭衝為太傅。騰出太尉、司徒兩個位子,專門留給鄧艾和鍾會。鄧艾以徵西將軍任太尉,鍾會以鎮西將軍任司徒,這在魏朝歷史上前所未有。另外,司馬昭給了鄧艾兩萬戶,卻只給了鍾會一萬戶,整整差了一倍,為什麼呢?我想,至少有這麼兩個原因:

第一,以三公高位安鄧艾、鍾會之心;

第二,刺激鍾會向鄧艾動刀。

司馬昭對鄧艾、鍾會的任命告訴我們,有時候,在職場,升官不一定是好事。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