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老北京旗人的分佈和人口的變化

老北京旗人的分佈和人口的變化

一、清代京旗的分佈

老北京旗人是指“生活居住工作在北京八旗子弟”,又名“京旗”。

還有一種稱呼叫禁旅八旗或者叫禁衛八旗。保護北京城周邊安全的駐防守護北京城的八旗官兵。

今天的老北京人有很多祖上是北京京旗(北京的八旗子弟)。

先說一下老北京內外城。

北京城為什麼要分為內、外城呢?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只修了北京內城,也就是現在前門以北,城為四方形。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始修外城。修外城不是因為內城人多了,內城住不下,而是當時蒙古俺答汗兵馬常進入京郊一帶騷擾和搶掠。俺答汗駐牧在今內蒙古呼市地區,南下進兵路線是徑由大同南下,東出紫荊關,然後北上到達北京近郊。所以北京城那時是西南方經常吃緊,而不是北方,所以先在南方修築外城。外城原打算把整個內城包圍起來。後因財政困難,只修了南面一面,城牆東頭折向北接內城東南角,西頭也折向北接內城西南角,就形成北京內外城“凸”字地勢。外城南牆設三個門,正中為永定門,東為左安門,西為右安門。東面有廣渠門,西面有廣安門;與內城城牆銜接處,東有東便門,西有西便門。外城的城牆比內城低,修築的質量也不如內城堅實。不少城磚上有崇禎年號的印記,說明到了明末還曾修補過。但這時早巳不是防範蒙古,而是為了防禦西北西南農民起義軍以及北方的滿洲。

明代修外城只是為了防禦,並非是人口多的緣故。所以外城多系空曠地區,人煙並不稠密。

老北京旗人的分佈和人口的變化

清代滿漢分居

順治爺進關後,清政府為了鞏固政權,加強對各族人民和睦相處,抵禦外來侵略和擴大國土,在全國各地駐防部隊。而滿洲八旗的主力則按旗駐紮在北京城內外,人們稱之為“禁旅八旗”。

滿洲八旗在前後排列是有一定順序的。以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為下五旗,並按方向定該旗的位置。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居左,封稱左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居右,封稱右翼。

北京城由內城與外城兩部分組成,清軍入關後,實行滿人居內城,漢人居外城的政令。這項政令在全國各地駐防旗營處同樣實施,如西安、福州、廣州、綏遠、荊州等地,上述地方現仍存在遺址或較多的文字記載。清政府之實行這一政令,其目的是防止漢化滿人習俗和各省文人聚眾作亂,同時保證滿洲八旗兵艱苦練騎射、勇猛善戰的尚武習俗。

北京內城是個正方形,按方位顏色在京城內佈防的是:北方為鑲黃、正黃二旗,駐防安定門、德勝門。東方為正白、鑲白二旗,駐防東直門、朝陽門內,西方為正紅、鑲紅二旗,駐防西直門、阜成門內,南方為正藍、鑲藍二旗,駐防在崇文門,宣武門內。

滿洲八旗軍隊的位置安排是按照陰陽五行來進行的:兩面黃旗在北邊,北邊在五行中為水,兩面白旗在東邊,東邊為木,兩面紅旗駐紮在西邊,西方代表金,兩藍旗駐紮在南面,南方代表火。黃色代表土,土能擋水。白色代表金,金能降木。紅色代表火,火能克金,藍色代表水,水能滅火。這樣東西南北,金木水火,黃白紅藍,它們之間一伸一抑、一張一合,給人們一種順其自然的天理印象和崇拜。

清代滿漢分居,滿人居住內城,漢人居住在外城,過去如果是旗人根本不問你住哪兒,只問你是哪個旗的,就知道你住哪兒。

京城四周也有左右兩翼八旗營房,如星拱日,環衛宸居。

左翼鑲黃旗旗營在今安定門外青年湖公園南側,今日尚存南營房衚衕,該營教場在黃寺大院。正白旗旗營在今東直門外工人體育館南端,今日尚存東營房衚衕和一至十條衚衕。鑲白旗旗營在今朝陽門外日壇神路街西側,今日尚存南營房衚衕一條至八條。正藍旗旗營在今崇文區法華寺南側,今日尚存營房東街、西街、寬街,營房東頭條至東十條,營房西頭條至西十一條。

右翼正黃旗旗營在今德勝門外大街路西新風街、新明裡、新明衚衕。解放前此地稱為太平營,今日北太平莊便是由此得名,其營教場在裕中西里。正紅旗旗營在今阜成門外大街路北,今存北營房西里、北營房東里、北營房中街、北營房南街等地名。鑲紅旗旗營在阜城門外路南,與正紅旗營房遙遙相對,今日尚存阜外南營房地名。鑲藍旗旗營在西便門內路東、今槐柏樹街北頭條至北十條、南二條至南十一條便是昔日鑲藍旗營房的格局,其營教場在宣武門外大街路西,今存校場口衚衕。

清朝入關以後,讓內城漢民遷居外城,內城則由滿蒙漢八旗居住。滿族八旗在內城安置的具體的位置如下:

1、正黃旗在德勝門內,東界鼓樓大街,南界西直門大街,西北到城根。

2、鑲黃旗在安定門內,西界鼓樓大街,南界東直門大街,東北到城根。

3、正白旗在東直門內,北界東直門大街,南界朝陽門大街,西界東皇城根,東至城根。

4、鑲白旗在朝陽門內,北界朝陽門大街,南界東長安街,西界東皇城根,東到城根。

5、正紅旗在西直門內,北界西直門大街,南界阜成門大街,東界西皇城根,西到城根。

6、鑲紅旗在阜成門內,北界阜成門大街,西界西長安街,東界西皇城根,西到城根。

7、正藍旗在崇文門內,北界東長安街,西界今天安門廣場,東南到城根。

8、鑲藍旗在宣武門內,北界西長安街,東界今天安門廣場,西南到城根。

北京內城除的上述八塊地區,每塊地區又分為三小塊,分由滿、蒙、漢官兵和家屬居住。其分配的基本原則是,滿族八旗在內靠近皇城,蒙族八旗在中,漢族八旗在外住在城根。在每個分割槽的衚衕口設有柵欄,早開晚閉,柵欄外有“堆汛”,老北京人稱為“堆子”,後改為警察派出所,是開關柵欄,並管理治安和查夜的單位。

老北京旗人的分佈和人口的變化

滿蒙漢分三層居住

以中軸線為準,八旗分左翼四旗和右翼四旗駐防,“以左右為辨,分列八旗,拱衛皇居”。左翼四旗為鑲黃、正白、鑲白和正藍;右翼四旗為正黃、正紅、鑲紅和鑲藍。

在每一旗的區域內,又按滿洲、蒙古、漢軍的區別,由內向外分別居住。滿洲旗人安置在緊靠皇城的地區,蒙古旗人安置在其外圍,漢軍旗人安置在緊靠城牆的地區。

其大致區分方式如下:西以今新街口、西四、西單至宣武門為一條線,東以安定門、東四、東單至崇文門為一條線,中間地帶是滿洲旗人居住地方。西以今校場衚衕、趙登禹路、太平街、南至鬧市口為一條線,以東地區是蒙古旗人居住地方;以西到城牆是漢軍四旗居住區域。東以北小街、南小街至北京站為一條線,以西地區是蒙古旗人居住地方;以東到城牆是漢軍四旗居住區域。當然,這是一個大致的分割槽,因為滿、盟、漢各八旗的人數不盡相同,相互的交界也不全都是直線。

以鑲黃旗為例,鑲黃旗的轄地大致是:北從安定門,南到東直門大街,西起鼓樓大街,東到東城根,在這一塊地方中又分為三小塊。

滿洲官兵人數最多,其駐地在鼓樓以東,大致到今東四北街延長線一帶,包括大、小經廠、交道口、棉花衚衕、南鑼鼓巷,以及兩側的鼓樓院、方磚廠、福祥寺、帽兒衚衕、炒豆衚衕、棉花衚衕、兵馬司、前後圓恩寺,以及交道口至北新橋南的香餌衚衕、府學衚衕、馬將軍衚衕、大興縣、土兒衚衕等。鑲黃旗滿族都統衙門在交道口。

蒙古官兵駐交道口大街向北到安定門內、北鑼鼓巷兩側的分司廳、謝家衚衕、淨土寺、豆腐池衚衕、高公庵、郎家衚衕、碾兒衚衕等。鑲黃旗蒙古都統衙門在北新橋南大街。

漢軍官兵人數最少,其駐地在北新橋大街向北到北城根,包括頭條、二條、三條、方家衚衕、國子監及柏林寺前所有草場衚衕、王大人衚衕等,以及自北小街至城根的所有衚衕。鑲黃旗漢軍都統衙門在安定門大街。

老北京旗人的分佈和人口的變化

二、清北京城京旗的四層建房標準

清政府對八旗官兵住房規定了嚴格建房標準,任何人都不能越制,否則就有滅門、殺頭、撤爵、罷官的處罰規定。

皇帝等級最高,居住在至高無上的明代紫禁城內,房屋建築等級是最高階的。皇城內北是皇宮服務區,東西為皇帝休閒和祭祀的地方,南為部、署、衙門的中央辦公區,既然設在皇城內,建築形式皆是皇宮標準。

滿人居住區等級第二,其建築又可分為三類: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皇親國戚的房屋是次於皇城的建築,他們的府邸一般是三進四合院標準,四合院坐北朝南,所以東西走向衚衕的間距很寬。第二類是一般滿族官員的住宅,大多是二進四合院標準,所以衚衕的間距窄一些,大衚衕裡少有南北走向的小衚衕。第三類是普通滿人住宅,多以一進四合院為主,所以在大衚衕中就出現了不少橫七數八的小衚衕,且為南北走向。北京的王府、深宅大院大多在這類區域內。八旗之中歷來有親疏尊卑,像鑲黃、正黃和正白旗,屬“上三旗”,因此住的居中而靠北。

蒙古旗人在京居住人口數量較少,除了少數蒙古王爺在他們的居住區內建有王府外,大多數蒙古旗人住的是二進四合院,衚衕不寬也不窄。這類街區、衚衕和四合院最適合於體面人居住,房屋經常翻修,保護較好。所以直到現在,這些街區基本還保留著過去原有的衚衕格局。如東四頭條至十四條。

滿八旗和蒙八旗居住區,衚衕較寬,四合院建築大多較好,城市格局大部分也儲存完整,所以,大多數屬於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地區,其中一部分還是重點重點區。

八旗之中,漢軍的地位最低,還在蒙八旗之下,因而就只能分佈在“外圍”靠近城根地區,房屋修建規格最低。自清朝滅亡後,這裡的房屋年久失修,除了經民國時期漢族官僚、軍閥和富商重建的豪宅外,原有房屋基本都倫為大雜院和危舊房。

從當時來說,整個北京城的居民居住情況,完全是根據地位的尊卑人為地、強制性地劃分的。這種情況的發生,可以說在全國範圍是比較特殊的。據說清初的時候其他城市也有過類似的情況,可即便如此,也決不會如北京這樣的嚴格與齊整,因為全國畢竟只有一個紫禁城,也只有一個皇上。

在八旗中漢八旗的人數最少。吳三貴、耿精忠、尚可喜降清後,他們率領的幾十萬軍隊,都被他們帶到雲南、廣東、福建去了,而且這些軍隊也不屬於漢八旗的編制。在京的漢八旗官兵就居住在靠近東城根和西城根的區域,有二進四合院院的街區,更多的是一進四合院的街區。所以,這個區域的衚衕間距不盡相同。到了清末,漢八旗家庭早已破落,大多數四合院已經輪為大雜院和貧民窟。

因此,老北京城根地區居住的多為拉洋車、趕大車、收破爛兒的貧民。在民國和新中國時期,近80年未經大修的此類街區,房屋早已破爛不堪,居住人口擁擠,私搭亂建嚴重,全部被列為危房改造區。所以才有了九十年代東城區東二環路內的五片危改區;西城區西二環路內的金融街、官園、桃園等三片危改區。

三、京旗人口的變化

(一)清代(1644年—1911年)

1644年清軍入關,被編入旗的八旗官兵連同他們的眷口與奴僕悉數進京。本著“居重馭輕”的原則,厚集兵力於京師,京旗因此而在八旗中佔據總兵數之半,是八旗中最精銳的部分。清廷將城內原住人口悉數遷往到外城(南城),在內城亦即京師最繁華、最中心之處將八旗分左右翼、按旗分段居住,直到1949年以前,這一旗民分駐的格局都沒有根本的改變。也就是說,清代旗人最主要的部分居住於北京而不是東北。據吳廷燮等纂《北京市志稿·民政志》卷一“戶口”記,宣統二年(1910年)民政部調查京師戶口時,京城二十四旗共有正戶118783戶,其中八旗蒙古共22129戶,八旗漢軍為25908戶,其餘為八旗滿洲共70746戶。另外還有內務府三旗共4571戶,京營四郊19處旗人56536戶。如果也按每丁眷屬為5人推算,旗人人口應該為90萬人左右,其中包括蒙古、漢軍旗人。如果將這兩類人除去不算,也約有67萬餘人。而直到1912年,北京的人口只有112。91萬,可見那時候的北京,滿人所佔的比例有多高,而漢人所佔的比例,只有10%多一點,那時候的北京,可以說是全國最大的“旗城”。

(二)民國(1912年—1949年)

辛亥革命以後,西安、福州、南京等處是滿漢矛盾特別尖銳之處,發生嚴重的流血衝突。北京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戰亂,京師也從未發生過旗人大規模遷回關外東北之事。即使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被逼出宮,此後又在關外長春建立“偽滿”之時,跟隨他們遷居東北的,也僅限於極少數愛新覺羅家族中的上層人物。絕大部分京旗後裔迄未離開北京,而且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老北京人”。

(三)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至今)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0年開始了民族識別工作。滿族作為第一批被識別的民族,其法定民族成分被確定下來。這裡的“滿族”是指在民族識別過程中,自報自認滿族的北京居民。據1957年北京市的人口統計,當時北京市的滿族人口僅為80411人。這裡的“滿族”除了滿洲外,還包括了八旗蒙古的大部和八旗漢軍的幾乎全部,等於建國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此外,在這八萬人中,應該還包括了1949年以後移入北京的其它地方的滿族人。也就是說,1911年前後北京的旗人後裔總數約在90萬以上。1924年馮玉祥將溥儀驅趕出京,八旗俸餉停發,廣大旗人生活陷入絕境。從1924年到1949年,短短二十餘年,旗人就如水銀瀉地,幾乎一下子消失無遺。再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滿族人口共1068萬人,其中北京滿族30萬人,迄今亦遠未達到清末數字。

四、北京和東北滿族人口數的比較

北京滿族人口在1957年僅佔全國滿族人口的3。37%,改革開放以後滿族總人口急劇增長,北京滿族人口雖然從人數上也在增長,但在總人口比例中反而有所下降,到2010年僅為全國滿族人口的2。88%。與此相反,東北滿族人口卻佔據了滿族總人口的絕大多數,1957年為全國滿族人口的85。97%,以後雖然在全國滿族人口總數中所佔比例略有減少,但到2010年,也仍佔到69。42%,其中遼寧省滿族人口尤佔優勢,1957年在全國滿族總人口中的比例為45。79%,2010年已經達到50。41%。難道在北京的滿人沒有子孫嗎,他們不繁衍嗎?不可能,為什麼他們的數量不但不增長,反而減少了。

五、京旗後裔消逝的主要原因

北京的旗人後裔為什麼消失這麼快?這些大起大落絕非族際通婚、人口自然變動所能解釋的,而是由於各種原因,北京的旗人紛紛改名換姓,隱瞞自己的民族身份。當然,像載濤、溥儀,這些頭面人物,他們不報滿族也不行,除此以外,北京的滿族都不報滿族了。這也就是說,那些自詡的“老北京人”,如果他“老”到清末了,那麼,他們不是漢人的可能性高達80%—90%以上,只是不承認而已。比如著名的相聲大師侯寶林,就是在快去世的時候,才承認自己是滿人。

六、京旗後裔的冠姓

較其他各地八旗駐防後裔相比,京旗後裔的冠姓規律並不明顯。京旗歷史上的八大姓是佟隹氏、瓜爾隹氏、馬隹氏、索綽絡氏、祁隹氏、富察氏、那木都魯氏、鈕祜祿氏基本冠以漢字姓為:佟、關、馬、索、齊、富、南、郎。而其他姓氏旗人,受辛亥革命後時勢所迫,出現了五花八門的冠姓方法:有的以自己名字第一個字為姓,有的以祖、父名字第一個字為姓,有的則直接找來一本《百家姓》,以首頁的“趙”、“錢”、“孫”、“李”為姓。

滿族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