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朱高熾僅僅在位十個月,卻執政了將近十年

在一些古代王朝的中前期,偶爾會出現被後人稱道的“治世”,比如西周有成康之治,西漢有文景之治,東漢有明章之治,隋朝有開皇之治,唐朝有貞觀之治、永徽之治,南宋有淳乾之治,明朝則有仁宣之治。

雖然也是治世,但仁宣之治的時間卻非常短,父子兩代加起來只有區區十年,朱棣苦心培養地好聖孫朱瞻基,僅僅在位十載便撒手人寰,享年都不到四十;相比之下,明仁宗的帝王生涯就更加短暫了,竟然只有十個月,位子都沒捂熱就急不可待的去獻陵長眠了。

天不假年,按照常理思考,想要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創造出豐功偉績,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即便如此,史家並沒有將明仁宗忽略,只把朱瞻基在位的十年稱之為“宣德之治”,而是把明仁宗的廟號也一併加了進去,父子兩代共同開創治世。

朱高熾僅僅在位十個月,卻執政了將近十年

對於在位時間這個問題,朱高熾也深有感觸,他在遺詔中說:“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於民,不忍負有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我的帝王生涯太短暫了,沒有給老百姓做多少實事,不忍心讓民眾為我過於辛勞,因此,陵寢不要修得過於奢華,必須節儉治喪。

朱高熾的遺言被朱瞻基不折不扣地執行了,十三陵流傳著“獻陵最樸,景陵最小”的說法,與成祖長陵、嘉靖皇帝永陵、萬曆皇帝定陵對比,獻陵的確是過於簡樸了,背後蘊含著朱高熾降年不永,壽命有限,未能大展宏圖、報國富民的遺憾。

從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到洪熙元年四月,明仁宗正兒八經的帝王生涯的確短暫,但這並不意味著執政時間的匱乏。朱棣是一位馬上天子,早年在塞外征戰蒙古,中年在華北發動靖難之役,登基改元后五次北征,為大明王朝衝鋒陷陣。有一個坐不住的皇帝縱橫沙場,就需要一個坐得住的人鎮守京師,防止後院起火,發生玄感之變。

放眼望去,只有朱高熾最合適,這簡直就是他的老本行了。當初靖難之役,朱棣率領燕軍在外征戰,朱高熾好比楚漢戰爭的蕭何,為朱棣保衛北平。最危險的時候,李景隆率領五十萬官兵猛攻,硬是被朱高熾守住,待父王率軍歸來,雙方里應外合,給公子哥狠狠上了一課。如今朱棣又要出征,朱高熾不僅有相關工作的經驗,而且貴為太子之尊,君王不在儲君監國,既是職責所在,也有利於提前熟悉朝政,為日後正式上任積累經驗。

永樂七年正月,朱棣認為當今天下四海清寧,萬民安居樂業,根本沒有要緊的事情,決定巡幸北京,命令皇太子朱高熾監國,這是永樂年間他第一次執政。由於次年朱棣又發動了對蒙古的征討,監國時間延長,直到永樂八年十月,明成祖才班師回京,朱高熾一口氣監國了將近兩年。永樂十一年至十二年,朱棣再度北征北巡,朱高熾又監國二十一個月;

時間最長的是第三次,永樂十五年三月,朱棣又去北京,命令太子監國,監著監著,國都從南京變成了北京,朱高熾只好北上,這一次監國將近四年。最後三次都比較短,分別只有七個月、四個月、四個月,都是朱棣出塞期間,但這個階段父皇明顯衰老了,有時候人雖然在京城,卻因病處理不了政務,還得由朱高熾站出來扛起江山社稷的重任。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病逝於北征途中的榆木川,朱高熾總算不用再監國了。父皇在位期間,他監國將近九年,永樂盛世百分之四十的時間都是皇太子與群臣協商,處理著一件又一件的平常政務。在授權方面,朱棣相當慷慨:“惟文武除拜、四夷朝貢、邊境調發,上請行在,餘常務不必啟聞”,只有文武官員的任免、外交、邊境軍隊的調動這三類事情需要向朱棣請示,其他的都是尋常政務,不用再向父皇彙報,太子可以直接定奪。朱棣自知征戰期間軍情緊急,根本沒有精力過問普通政事,因此抓大放小,將人事權、軍權、外交牢牢控制在手裡,其他的都交給太子。由此可見,朱高熾可供發揮的餘地相當之大,他雖然不是皇帝,至少也有半個皇帝的權力了。

朱高熾僅僅在位十個月,卻執政了將近十年

為了幫助皇太子順利監國,朱棣還為朱高熾配備了強有力的輔佐班子,包括吏部尚書兼詹事蹇義、兵部尚書兼詹事金忠、左春坊大學士兼翰林侍讀黃淮、左諭德兼翰林侍講楊士奇,將他們比喻為唐太宗手下的房玄齡,寄予厚望。

明成祖還是一位喜歡修書的皇帝,《永樂大典》是其中的代表,為了好好培養太子,朱棣專門派人編撰了幾本教輔,指導朱高熾如何成為優秀的儲君。永樂初年,《文華寶鑑》編寫完成,朱棣送給皇太子一本,說:“修已治人之要,具於此書”,永樂七年,朱棣又送了一本《聖學心法》,“帝王道德之要,備載此書”,之後還送過《歷代名臣奏議》、《務本之訓》等等,體現了身為天子、父親的良苦用心。

雖然朱高熾營養過剩,體重爆表,走路也不利索,得有太監攙扶著,還經常失足,與老爸馳騁疆場、鐵馬冰河的畫風格格不入,但他畢竟是嫡長子,是文官們支援的儲君,是朱元璋認可的世子,是好聖孫朱瞻基的父親,是戰爭年代與和平年代都透過考驗的人才,漢王、趙王豈能取而代之。

監國期間,朱高熾經常賑濟災民,體恤百姓,緩和官民矛盾,所作所為與他的廟號高度匹配。永樂七年三月,都御史虞謙、給事中杜欽奉命巡視兩淮地區,他們很快上報潁川地區,軍民缺少食物,請皇太子下令開倉賑濟,朱高熾聞訊怒批二人:“軍民睏乏,待哺嗷嗷,卿等從容啟請待報,汲黯何如人也?即發廩賑之勿緩”,軍人百姓沒有東西吃,等著朝廷救命,這種十萬火急的事情,你們兩個還花時間寫報告,請示以後再開倉放糧,這段時間得有多少人餓死,當即下令趕緊賑濟。

汲黯是漢武帝時期的大臣,有一次劉徹派他外出視察,發現河南郡受災嚴重,甚至上演了了父子相食的慘劇,汲黯看不下去,憑藉手中的符節下令開倉放糧,回到長安後,漢武帝沒有追究私自發糧的罪名。朱高熾質問兩人為什麼不學習汲黯,先救人再彙報,虞謙、杜欽害怕事後追責,請示太子也可以理解,萬一太子沒有那麼愛民,自己做了好事反倒丟官落難。

永樂十九年,朱高熾奉命前往北京,路過鄒縣,看到有百姓在路邊割野草,朱高熾就問這是幹嘛用的,百姓說如今是荒年,沒有吃的,只能靠野草果腹了。太子一臉震驚,到幾位百姓的屋裡做客,發現衣不蔽體、家徒四壁,連連感嘆朝廷不知民間疾苦,各地報上來的資訊都是有選擇性的,趕緊送些寶鈔慰問,還把自己的食物送給他們吃。

山東布政使石執中趕來接待,朱高熾問他身為父母官,老百姓窮到這個份上,心裡作何感想。石大人回答說已經上奏朝廷,蠲免了今年秋天的賦稅。朱高熾更無語了,人馬上都要餓死了,還想著秋天徵稅的事情,趕緊派人開倉賑濟,朝廷追究下來我頂著!石執中說每人給三鬥米吧!朱高熾翻了一倍,給六鬥!抵達北京後,太子向朱棣報告了自己賑災的事情,皇帝非常滿意。

朱高熾僅僅在位十個月,卻執政了將近十年

《明史紀事本末》的作者谷應泰評價說:“名為儲位,實則長君;名為監國,實則御宇。故人以仁宗之歷祚短,而予以仁宗之沛澤長也”,朱高熾名義上是儲君,做的是監國,實際上和登基執政有高度的相似性,他雖然在位時間只有十個月,但算上監國的八年多,為大明王朝也做出了許多貢獻。許多非重大的政務都是由朱高熾負責的,並非常年在外的皇帝。《明史》在《仁宗本紀》結尾贊曰:“其後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皇帝出差期間履行好了監國職責,朝政沒有因此而荒廢。

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朱瞻基為臨終的朱高熾寫過一封信,其中有言:“天若假我十年為君,必效仿父親,以百姓之心為己心,以百姓之念為己念,後世人皆知,我父子之兩朝為千古治世,而不知我父子為何人也”,沒想到老天非常爽快地答應了:成交!那就十年!宣德十年,朱瞻基駕崩。但這幾句話對朱高熾的評價比較到位,寬以待人,體恤百姓,減輕民間疾苦,由於在位時間過短,主要的執政努力都在永樂年間,被朱棣的光芒所掩蓋。世人皆知有永樂盛世,卻很少在意朱高熾八、九年的辛勤付出。

圖片來源於網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