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施佩爾希特勒唯一的朋友,非軍人出身,卻成盟軍最怕的人

希特勒從小就想去法國首都巴黎,但終其一生,希特勒只去過一次。1940年6月,距離納粹德國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大半年的時間,在這一段時間,納粹德國幾乎佔領了整個歐洲,法西斯的影響也來到了巔峰。到了6月28日,開戰前號稱歐洲第一強國的法國已經投降,希特勒來到了巴黎,一共待了三個小時。這個時期的希特勒可以用春風得意來形容,他親手建立的第三帝國西起大西洋東到蘇聯邊境,一洗德國1919年在凡爾賽宮所受的恥辱,為此希特勒還準備命令納粹德軍在巴黎凱旋門進行了盛大的閱兵活動。希特勒的飛機於28日黎明前抵達巴黎布林歇機場,出人意料的是,當時坐在他身邊和他一起體驗這個軍事勝利的偉大歷史時刻的不是在戰場上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將軍或是支援他成功上臺的納粹黨領導人,而是名不見經傳的阿爾貝特·施佩爾。

施佩爾希特勒唯一的朋友,非軍人出身,卻成盟軍最怕的人

人們在談論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的手下時,最先想到的就是希姆萊、隆美爾、戈培爾以及法西斯其他軍政要員,在希特勒眾多的追隨者和幫兇中,施佩爾以一個民用建築師的身份被希特勒看重並提拔到納粹核心領導集團,在政治中崛起之快,地位之高無人能及。施佩爾比希特勒年齡小,兩人相差十六歲。而與希特勒卻成為忘年交,私交之深在整個納粹領導集團中是無人能及,要知道希特勒的性格可是出了名的陰晴不定且歇斯底里,對待下屬從來都是威嚴多過寬容,即使如此施佩爾依然可以跟希特勒相處的十分愉快。

施佩爾希特勒唯一的朋友,非軍人出身,卻成盟軍最怕的人

施佩爾是個建築師,可是希特勒讓他擔任戰事軍備部長的職務後,從來沒有工廠管理經驗的他竟然採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極大地提高了納粹德國軍工廠的生產力,為希特勒龐大的戰爭機器提高了物質保障。打仗尤其是近現代戰爭,是最費錢的一個事情,幾百萬軍隊日常的吃穿用度可不是一個小數目,而納粹德國本身就缺這些東西,一個非軍人出身的施佩爾,卻能將整個納粹德軍後勤打理的井井有條,不得不說是個人才。

施佩爾總攬納粹德國戰時經濟大權期間,德國的軍備生產一直保持著上升趨勢,哪怕是納粹德國末日臨近的1944年,德國工業生產線依然為前線德軍生產出了足夠的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只不過後來戰爭的走向已經跟這些沒有關係了。但不可否認的是,施佩爾確實很有能力,當時盟軍的普遍輿論甚至將他的高度跟希特勒劃上了等號,甚至隱隱有超過希特勒的趨勢,希特勒只是戰爭機器的發動者,從後來對軍隊下達的一系列錯誤命令來看,希特勒並不是一個良好的戰略家。當然施佩爾也不是,但他卻是納粹德軍這臺戰爭機器運作以後,為其源源不斷提供燃料的人,盟軍與其說是在跟希特勒作戰,還不如說是跟施佩爾在作戰來的更貼切。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古代有名的皇帝劉邦,他帶領著手下東征西討建立了大漢王朝,在大封功臣的時候,將首功不是分給了用兵如神的韓信,也不是計謀百出決勝千里的張良,更不是隻知道蠻幹鬥狠的樊噲,而是留守在漢中為漢軍提供物資的大管家蕭何。

盟軍深知摧毀納粹德軍後勤補給的重要性,因此當時間來到1943年,盟軍開始戰略反攻以後,就開始對納粹德國本土進行轟炸。盟軍轟炸的主要目標不是軍隊也不是防禦設施,而是重要城市中的工廠。盟軍想要用這種辦法,來破壞納粹德國的後期補給,摧毀德國的本土經濟。就這樣,施佩爾被迫上了擂臺開始跟盟軍進行戰爭,當然不是給他一把槍讓他去前線指揮軍隊跟盟軍拼命,而是他要在盟軍的轟炸中儘可能的儲存德國的經濟實力,為前線德軍提供軍需物資。

施佩爾希特勒唯一的朋友,非軍人出身,卻成盟軍最怕的人

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貫會打富裕仗,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心疼彈藥,這也是盟軍的一大特色。望著滿載炸藥離開的成群轟炸機,盟軍高層洋洋得意地想著,這下納粹德軍的後勤補給一定斷了。事實也確實如此,當炸彈像潑水一般灑下德國本土時,德國平民的生存環境變得惡劣起來了,但出人意料的是,納粹德軍的後勤補給並沒有因此中斷,顯然在這場你來我往無聲的較量中,施佩爾是略佔上風的人。

有人就會疑問了,這個施佩爾這麼厲害嗎?納粹德軍所需要的後勤數目可是極其龐大的,想要維持這臺發狂的戰爭機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難道他會變物資嗎?當然不是,施佩爾為了維持德國這臺戰爭機器,他將大批德佔區的平民送到工廠,在工廠日夜製造軍需物資。這些勞工幾乎過著跟集中營沒什麼區別的日子,整日勞作卻始終吃不飽飯,長期勞作加上營養不良讓這些勞工骨瘦如柴,整日都有人因為虛弱而在工廠暈倒,甚至很多勞工因此死亡。

根據一名倖存者的描述,他說:“工廠簡直就是人間地獄,工作超出了人體能夠承受的極限,每天都累得精疲力盡,稍有懈怠就會遭到看管者的侮辱和毆打,食物也很少,德國人的目的很明確,他們就像割韭菜一樣,一波勞工只需要活半年就會送來新的一波人,新補充進來的人精神狀態和身體情況也不是很好。”跟納粹德國其他獨裁者一樣,施佩爾對這一切都置若罔聞,他從不關心這些勞工來自何處,也不會管這些勞工過得如何,因為所有德國青年幾乎都參軍了,而德國本土又不會讓婦女進工廠,所有來到工廠的全部都是下等人。施佩爾唯一關心的一點就是工廠能不能按時生產出部隊所需要的軍需物資,一旦有那個工廠沒有完成指標,後果可想而知。

就是這麼一個獨裁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並沒有被判處死刑,而是被判處了20年的監禁。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隨著納粹德國戰場局勢愈發糜爛,蘇聯從東線攻入本土,英國在西線成功實施諾曼底登陸戰以後,希特勒徹底瘋狂了。希特勒在1945年3月19日的時候,頒佈了震驚世界的“焦土”令,命令中表示,要將德國所有的工業設施全部毀掉,以免落入盟國隻手,這個命令足可見希特勒的瘋狂。就連一向瘋狂的施佩爾也被驚得說不出來話,況且毀掉德國所有的工業設施,這無疑是要了他的老命,這是施佩爾心血凝聚的地方。

如果這個命令真的執行下去的話,不僅有數百萬德國平民會因此喪命,那些為數眾多的外國勞工更是難以生還。這一次,施佩爾勇敢地站了出來,以納粹高層的身份也是以希特勒朋友的身份,對這個命令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表示:“日耳曼民族的命運不應該由我們自己掐斷,我們不能毀滅這個民族的希望,如果盟國想要消滅這個曾經英勇戰鬥過的民族,這個歷史的恥辱應該讓他們來揹負。”當時希特勒身邊的人全都被希特勒的瘋狂給嚇壞了,根本就沒有人敢在這個時候觸黴頭,只有施佩爾敢。雖然施佩爾的一番話說得有理有據,但已經怒不可遏的希特勒沒有下令殺掉施佩爾已經很不錯了,在嚴厲呵斥以後,希特勒決定繼續執行這個計劃。

施佩爾積極奔走,雖然不能明面上阻止,但暗地裡作為納粹的高層,說話還是好使的,他積極的保護德國境內一些重要的工廠和其他等等工業設施。好在同盟國的進軍也是神速的,當時德國本土已經是危機四伏了,希特勒的命令基本出不來首都柏林,在這種情況下,這個機會最終還是流產了,德國也順利的保留了火種,不至於被徹底毀滅。

戰爭結束以後,作為納粹高層,施佩爾遭到了逮捕,在軍事法庭上,施佩爾將自己的過錯基本上甩得一乾二淨,加上他確實沒有親身上過戰場,同時也在積極保護德國的基礎工業設施,因此同盟國在深思熟慮之後,為了避免重蹈一戰後德國的悲劇,決定對開戰期間行為不太惡劣的戰犯寬大處理,其中就包括施佩爾。在1966年10月1日,施佩爾刑滿釋放,最終於1981年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