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滅佛記(一):北魏:太武滅佛!

佛教自東漢明帝時白馬馱經以來,

白馬馱經

在中原大地上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迄今為止,佛教已成為我國最具影響力的宗教之一。而在東漢至五代的這一千年中,佛教也經歷了四次大規模的劫難。大量佛寺被毀、經書被焚、僧尼還俗。首先我們來看看這第一次滅佛——北魏太武帝滅佛。

滅佛記(一):北魏:太武滅佛!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滅佛記(一):北魏:太武滅佛!

北魏時局圖

提到太武滅佛,就不得不提及參與太武滅佛事件的兩位關鍵人物:其一是出身清河崔氏,北魏三朝元老崔浩,其二便是北魏時期道教代表人物與改革者,新天師道(北天師道)的領袖,馮翊太守寇修之子寇謙之。

滅佛記(一):北魏:太武滅佛!

寇謙之

滅佛記(一):北魏:太武滅佛!

崔浩

一:滅佛前夕

北魏始堯元年,公元424年,滿懷期待的寇謙之走下嵩山,北上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向太武帝拓跋燾進獻自己的傑作——《道書》。初次獻書寇謙之並未受到重視,而此時,寇謙之認識了一個關鍵人物——左光祿大夫,大儒崔浩。寇謙之與崔浩通宵夜談,聽崔浩談論古今大事,寇謙之為之嘆美。這也為二人將來的合作打下了基礎。

寇謙之得到了崔浩的舉薦,終於得到了拓跋燾的重視。北魏始光初年,拓跋燾改通道教,自稱太平真君,並使人拜祭嵩山。此後寇謙之一路青雲直上,直至帝師。道教在北魏一度得到發展。與此同時,北魏的僧侶眾多,僧侶不納賦稅,不服兵役。這使得一向有意於開疆擴土的拓跋燾十分不滿,這也為後來的大規模滅佛埋下了伏筆。

二:滅佛開始

北魏太平真君6年,公元445年。盧水胡人蓋吳於杏城(今陝西黃陵)發動起義。拓跋燾親率大軍征討。大軍駐紮長安時,在一處佛寺之中,搜出了大量兵器。拓跋燾大為震怒下令誅殺寺中僧人,抄沒寺產。後又於寺中抄查出臨近州郡官員寄藏於寺中的巨量財產,於是在同樣厭惡佛教的崔浩建言之下,拓跋燾下令,焚燒長安城中佛經,誅殺城中僧人,摧毀城中佛像。此後,拓跋燾陸續釋出各項詔令,將滅佛推向全國,滅佛正式拉開序幕!

滅佛記(一):北魏:太武滅佛!

太武滅佛

在拓跋燾的高壓之下,王公大臣,權貴豪門一律不準私養僧侶,嚴禁私藏佛門之物,一經發現,誅滅滿門。自此,北魏境內的佛教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史稱“太武法難”

三:佛難結束。

不久後,隨著寇謙之的病逝,加上崔浩又因在編寫北魏國史時涉嫌藐視胡人而被滅門,滅佛力度逐漸降低。公元45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駕崩,太子拓跋濬繼位,即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篤信佛教,繼位之後隨即廢除拓跋燾的滅佛政令,大興佛教,佛教在北魏得到了恢復。

太武滅佛,看似是歷史的偶然,實則是歷史的必然。在北魏兵事頻繁,急需人口賦稅的背景之下,佛門對於一個政權的人口,賦稅所造成的影響是任何一個統治者都不能容忍的,更何況是雄才大略的太武帝拓跋燾。實質上,滅佛事件不主要是由於宗教,抑或是帝王的個人喜好,更多的是佛門的執行模式和國家經濟之間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