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不要再拿商紂王否定朱允炆了!紂王和微子是否同母還存在分歧

隨著《山河月明》的熱播,建文帝朱允炆的“嫡孫”身份,再次在網路上引來一波質疑。

我就鬧不明白了,人家朱允炆明明是因為“皇孫世嫡”的身份,才被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古禮的祖父朱元璋立為繼承人的,他“事實上的嫡長孫”身份,在明清兩代五百多年都沒有人質疑,怎麼到了現代網路上,朱允炆“非嫡”的問題卻成為月經貼,時不時被“才發現新大陸的網路史學家們”拎出來噴一噴。

不要再拿商紂王否定朱允炆了!紂王和微子是否同母還存在分歧

朱允炆被噴“非嫡”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有原配嫡子朱允熥的存在,因為他親孃呂氏是側室扶正的繼室,所以,朱允炆的嫡,好像就顯得不那麼硬氣,畢竟在很多人眼裡,繼嫡子的地位不如元嫡子嘛!話說,猴格也曾經這麼認為過,汗。

質疑朱允炆“非嫡”身份的網友認為:孩子是不是嫡子,不取決於老爹死時生母的地位,而是取決於孩子出生時生母的地位,生母身為妾室時生下的兒子,即便生母被扶正也還是庶子,生母扶正後再生的兒子才叫嫡子。

漢景帝、漢武帝、漢明帝、魏文帝等等以庶升嫡的帝王們紛紛側目:納尼!

這種不倫不類的說辭,顯然是拿《呂氏春秋》記載的“嫡子”商紂王越過同母胞兄的“庶子”微子啟登上大位的事蹟,來否定朱允炆的嫡子身份。

猴格在此要說:不要再拿商紂王來否定建文帝朱允炆“非嫡”了,紂王和微子是不是同一個媽都還說不清楚呢!何況,不覺得脫離父權制去歪歪專制社會的情況不是很可笑嗎?

不要再拿商紂王否定朱允炆了!紂王和微子是否同母還存在分歧

本文就來聊聊商紂王和微子啟的嫡庶以及是否同母的問題。

其實,在古人的眼中,紂王和微子啟的“長少嫡庶”以及是否同母,一直屬於“不可知”的狀態。

身為現代人單一地去拿《呂氏春秋》來斷紂王的嫡庶以及和微子的關係,是很不嚴謹的,用紂王來踩朱允炆就更是離譜,站在古人肩膀上的今人,不能眼光、見識還不如古人吧?

關於紂王和微子身份相關的史料,目前能看到的有以下幾條:

其一,成書於春秋末期(今人認為是戰國時期)的《左傳》。

該書在哀公九年中記載說微子啟,是帝乙的元子。

其二,是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孟子·告子章句上》。

孟子說微子啟和王子比干都是紂王的叔父。但按照《泰誓》記載的“剝喪元良,微子之命”可知,如果微子是紂王的叔父,紂王是微子兄長之子,泰誓就不會用元良、元子來稱呼微子,所以孟子這個說法並不為古今學者所採信,可以略過不提。

其三,就是成書於戰國末年、被嫡庶神教奉為圭臬的《呂氏春秋·當務篇》。

該篇說紂王同母兄弟有三人,老大微子啟,老二仲衍,老三就是受德(紂王);紂王之母在生老大、老二的時候,還是妾室,被扶正為妻後生了紂王。

當紂王的父母準備冊立老大微子為太子的時候,太史據禮法反對,認為有妻之子紂王在,就不能冊立妾之子微子,所以,紂王得以即位。

其四,是成書於西漢的《史記·殷本紀·宋微子世家》。

遷公說微子啟是帝乙的庶長子,生母微賤,故不得為太子,帝乙的小兒子辛(紂王),因為生母是王后,得立為太子繼承大統。

其五,是成書於西晉的《帝王世紀》。

皇甫謐說帝乙有兩個妃子,正妃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微子、仲衍、紂王;庶妃生箕子。微子之母在生微子、仲衍時,還是妾室,立為王后才生紂王。帝乙準備立賢良的微子時,太史據法相爭,才立紂王為太子。這顯然是照抄《呂氏春秋》的說法,也可以略過不提。

不要再拿商紂王否定朱允炆了!紂王和微子是否同母還存在分歧

從《左傳》、《呂氏春秋》和《史記》的記載看,前者筆下的微子是帝乙的元子,即嫡長子;中者筆下的紂王,是妾扶正後生育的孩子,而微子是生母扶正前生的,兩人同母;後者筆下的紂王,則是正後之嫡子,微子是低賤庶妃所生的,兩人異母。

三本書三個說法,該信哪一個呢?

親自閱覽皇家“史記石室金匱之書”的司馬遷,很明顯會看到《左傳》和《呂氏春秋》的記載,但他並沒有照抄其說,反而在《殷本紀》和《宋微子世家》中明確而自信的記載微子是紂王的庶兄。

這是為什麼呢?原因不得而知。

如果按照《左傳》(還有《泰誓》)所說微子是帝乙的元子,那很可能微子才是帝乙的元嫡之子,紂王則是繼後之子。紂王之立就是繼嫡之子越過元嫡兄長。

但反對此說的古今學者們認為,元子並不是嫡長子的另一個稱謂,他只是首子、第一子的意思,所以不能證明微子就是元嫡之子。

如果按照《呂氏春秋》所說,微子是生母為妾時所生,而紂王是生母扶正後所生,那就說明早在商朝,就存在以妾為妻的現象了。

如此一來,一直把此說奉為圭臬的網路嫡庶神教們,恐怕就要淪為笑話——紂王居然是妾扶正後生的嫡子?!居然不是原配之子?!

當然,還有學者認為商朝並不存在嫡長繼承製,那是周朝的產物,《呂氏春秋》所記載的嫡庶之說顯然是不符合商朝的實際情況。

不要再拿商紂王否定朱允炆了!紂王和微子是否同母還存在分歧

綜合對比就會發現,遷公《史記》所說的,比前二者更為靠譜,微子是庶長子,紂王是嫡子,兩人是異母兄弟,妻生的嫡子紂王,越過妾生的庶兄微子即位,自然是合情合理的。

那麼,商朝到底存不存在嫡庶制度呢?攤手,近現代的專家們對此也眾說紛紜。

王國維認為,立子以嫡是從周朝開始,商朝並沒有嫡庶制度,商朝的繼統法是以弟及為主,子繼為輔,無弟才傳子。

陳夢家認為,商朝傳統法並沒有固定的傳弟傳子法,應該另有法規,可惜無法推知。

范文瀾認為,商朝繼統法是以子繼為主,弟及為輔。

胡厚宣認為,商朝最初沒有嫡庶,但到中晚期,隨著傳子制度的普遍,漸漸出現嫡庶之分,到周朝衍生出宗法制度。

趙錫元認為,商朝實際是幼子繼承製,並沒有確立嫡庶觀念,到商朝晚期才做出調整。

常玉芝認為,商朝是嫡長子繼承製,嫡妻的嫡長子才是法定繼承人,九世之亂就是違背繼統法爭權奪位的現象。

······

不要再拿商紂王否定朱允炆了!紂王和微子是否同母還存在分歧

不管專家學者們對商朝是否存在嫡庶制的看法有分歧,但根據甲骨卜辭的深入研究,學界還是達成一致意見,那就是“重國廣嗣”的商王們的婚姻關係,是多妻並立的。

紂王和微子的爹帝乙,就有兩位王后妻子,即娀和女雍,就是不知道哪位王后是紂王的生母了。

商王多妻更然。晚商諸王,如武乙有妻妣戊、妣癸。帝乙有妻曰娀(《合集》38244)、曰女雍(《合集》38245)。(《中國風俗通史·夏商卷》第六章婚姻禮俗引用甲骨文)

行文至此,還是隻能確定紂王可能是嫡子,但他和微子是否同母,依舊存在分歧,這個分歧其實從漢朝就存在了,一直延續到今天,都沒有得到解決。

不要再拿商紂王否定朱允炆了!紂王和微子是否同母還存在分歧

宋朝人蘇軾綜合《泰誓》和《呂氏春秋》認為,微子是紂王的同母兄,他不得立是因為生於父親帝乙沒有即位之前。按照禮法,微子與紂王都是嫡子,所以微子被周成王命為殷王元子。

注意這一條,蘇軾的看法是微子生於父親沒有即位之前,而不是生於生母為妾之時。但蘇軾的理論又被明朝人顧起元質疑。

顧起元認為,如果微子和紂王是同母兄弟,一個生於父親帝乙即位前,一個生於父親即位後,帝乙即位後,正妃就成為王后,既然妻子可以因為丈夫的身份變得貴重,那為何同母所生的兒子就不能因為父親的身份變得貴重呢?微子怎麼就不能稱嫡長子呢?

因此,顧文莊覺得還是應該以《史記》的記載為正,《呂氏春秋》和《帝王世紀》不過是“傳聞之異辭耳”。

清朝的辨偽大家崔述,則依據《尚書·牧誓篇》那句“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推測微子可能是紂王的同母弟。

崔述還認為《呂氏春秋》的記載“尤為乖謬”,如果帝乙真的有以妾為妻的行為,他已經不辨妻妾的嫡庶了,怎麼可能再去堅持子嗣的嫡庶呢?這不是荒謬嗎?

既然以妾為王后,那妾的父母就變成王后的父母,妾的子女就是王后的子女,如果妾時生的子女身份不能被提高,那妾的父母身份又憑啥變得貴重呢?

商湯、周武都是以諸侯為天子,倘若如那個太史的理論,是不是商湯、周武都該立他們當上天子後所生的少子為繼承人,而不該立他們當諸侯時所生的長子為繼承人呢?

如果太史真的能夠不畏皇權據禮法而爭,那為什麼在帝乙以妾為妻時不據禮而爭,反而在立太子的時候爭嫡庶呢?

妾都可以當王后了,憑什麼妾前頭生的兒子就不能當太子呢?畢竟是夫權、父權制社會,妻、子的身份都要隨著夫、父改變的,從而足以證明《呂氏春秋》記載的這一條是荒誕不經的。

不要再拿商紂王否定朱允炆了!紂王和微子是否同母還存在分歧

《呂氏春秋》的記載都是乖謬的了,那再用紂王來否定朱允炆、堅持妾扶正的孩子不能以庶升嫡的理論,就顯得無知可笑了。在父權制社會,既然妾能被扶正為妻,那妾之子就能以庶升嫡。

所以,不要再說什麼誰讓朱允炆出生時呂氏不是正妃的話了,也不要再說什麼微子啟就因為出生時老孃是妾而失去嫡長子地位那樣的話了,更不要說什麼朱元璋強行抬舉朱允炆這個庶子才間接造成靖難之役的謬論了。

真以為朱元璋立元嫡朱允熥為皇太孫,對皇位產生覬覦之心的燕王朱棣就不敢造反了嗎?

君不見明宣宗朱瞻基,身為朱棣的嫡長孫,朱高熾的嫡長子,從小被祖父帶在身邊教養,他夠不夠根紅苗正?他的即位阻止住強藩叔叔對皇位產生的野心了嗎?

不要再拿商紂王否定朱允炆了!紂王和微子是否同母還存在分歧

要知道,幼主對強藩的局面,啥時候都避免不了禍起蕭牆,只不過是結局不同,朱瞻基最後贏了,而朱允炆淪為失敗者而已。

對最高權力的爭奪戰,從來都是看拳頭硬不硬,沒有人看嫡庶的(承平時期除外),所謂嫡庶,不過是最後獲勝者搪塞世人的藉口罷了,身為現代人居然還死抱著嫡庶不放,實在是愚昧又可笑。

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參考資料:《左傳》、《孟子》、《尚書》、呂不韋《呂氏春秋》、司馬遷《史記》、皇甫謐《帝王世紀》、蘇軾《周書》、顧起元《說略》、崔述《考信錄》、宋鎮豪《中國風俗通史·夏商卷》、黃國輝《試論商紂王身世之謎》、陳贇《嫡庶之制與周禮的根基-王國維

之檢討》、鄭慧生《從商代無嫡妾制度說到它的生母入祀法》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更新佛系,關注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