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單挑打贏關羽趙雲,卻輸掉三場戰爭,這三位三國名將輸得冤不冤

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在三國二十四將中,排名前四的是呂布、趙雲和典韋、關羽,但這並不表示這四位從來沒有打過敗仗,呂布在虎牢關被劉備關羽張飛打跑,在濮陽城,又被曹營六將圍毆,最後也是落荒而逃。

排名第一的呂布尚且有不止一次戰敗,排名第二到第四的就更不用說了。武將戰敗並不稀奇,說起來也不丟人。咱們今天要聊的,是曾經打敗過趙雲、關羽的三位三國名將,這三位三國名將打贏了單挑,卻輸掉了整場戰爭或戰役,他們為什麼會輸掉整場戰爭,輸得冤不冤,那就有勞讀者諸君做最後的評判了。

單挑打贏關羽趙雲,卻輸掉三場戰爭,這三位三國名將輸得冤不冤

呂布只能算是一員猛將,而不能算是好人,更不能算是帥才:他單挑幾乎無敵,但指揮作戰,卻幾乎打一場輸一場,屬於典型的“打贏了單挑輸掉了戰爭”。

在單挑中輸給呂布並不稀奇,在戰爭中打贏呂布也不罕見,正面較量打贏呂布卻輸掉整場戰爭的三國名將卻幾乎沒有:呂布並不是一個優秀的統帥,打仗全憑個人武力,他輸了,整場戰役也就輸了,無論是在虎牢關還是濮陽城,呂布逃跑和軍隊潰散,都是無縫銜接的因果關係。

一說單挑輸贏與戰役勝負的因果關係,讀者諸君就知道咱們今天的依據是《三國演義》而不是《三國志》——正史中大將單挑決定戰爭勝負的事情幾乎沒有,三國史料中的兩場大將對決,一場是長安城下呂布對郭汜,郭汜輸了單挑卻贏得了長安城,另一場是關羽萬馬軍中刺顏良,關羽得了漢壽亭侯爵位,曹操贏了白馬之戰,只有顏良輸光了老本兒。

單挑打贏關羽趙雲,卻輸掉三場戰爭,這三位三國名將輸得冤不冤

演義小說中的大將單挑是家常便飯,咱們今天聊的三位打贏單挑卻輸掉了戰役的三國名將,最冤枉的可能就是龐德龐令明瞭:在襄樊之戰中,刀法與關羽不相上下,箭術遠超關羽的龐德,原本有機會拿下關羽,進而贏得整場戰鬥,無奈遇到了嫉賢妒能而又貪生怕死的于禁於文則,而於禁恰恰又是他的指揮官——龐德被俘後,對著關羽“罵不絕口”,其實他真正應該罵的,是那位“七軍司令”于禁。

很多人都說龐德打不過關羽,這話用在關羽青壯年的時候,也許不錯,關羽的巔峰時期從溫酒斬華雄、虎牢關三英戰呂布開始,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到達巔峰,長沙城拿不下黃忠並且盔纓中箭後,關羽基本就沒打贏或斬殺哪位一流大將了。

單挑打贏關羽趙雲,卻輸掉三場戰爭,這三位三國名將輸得冤不冤

關羽總督荊州之後,每天都有處理不完的公務,執筆和提刀是兩股勁兒,再加上年近六旬,人老不以筋骨為能,龐德盛氣而來,在單挑中打敗關羽,一點也不奇怪,關平認為這場單挑原本就毫無意義:

“俗雲初生之犢不懼虎,父親縱然斬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託也。”

關羽嘴上不同意關平的說法,但心裡其實是很贊成的,於是就藉助天時地利,上演了一出“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龐德打贏了單挑,卻輸了襄樊戰役,最後連自己的腦袋也輸掉了,隊友于禁也跟著輸光了麵皮。

單挑打贏關羽趙雲,卻輸掉三場戰爭,這三位三國名將輸得冤不冤

在單挑中打贏單挑卻輸掉整場戰爭的,並不止龐德一人,我們粗略翻一下《三國演義》,就會發現跟龐德一樣倒黴的三國名將,至少還有兩位,這三位倒黴的三國名將,似乎有一個共同點,至於這共同點是什麼,讀者諸君看完這三次戰役,可能就會得出準確答案了。

打贏關羽而輸掉戰役的,除了龐德龐令明,還有一位就是咱們剛剛提到的黃忠黃漢升——長沙城下三天單挑,應該算是黃忠贏了:第一天平分秋色,第二天黃忠輸在馬力不足,第三天關羽輸在黃忠神箭之下。

單挑打贏關羽趙雲,卻輸掉三場戰爭,這三位三國名將輸得冤不冤

長沙的單挑之戰誰贏了,關羽最有發言權,他在第一天的單挑結束後,主動後撤十里安營紮寨,已經顯示出了謹慎的忌憚:

“老將黃忠,名不虛傳:鬥一百合,全無破綻。來日必 用拖刀計,背砍贏之。”

拖刀計並不是關羽的獨門絕技,用刀的行家基本都會(曹洪也曾用拖刀計步戰背砍贏了截天夜叉何曼),所以拖刀計能否奏效,關羽心裡也沒譜兒。

事實證明,關羽的拖刀計要建立在黃忠不肯放箭的基礎上:黃忠正面放箭,關羽尚且躲不過去,如果關羽背對黃忠,那簡直就是捨身送戰功了。

黃忠有打贏關羽的實力,但最後還是眼巴巴地看著關羽耀武揚威地進了長沙城,而他只能躺在床上用被子矇頭大哭。

單挑打贏關羽趙雲,卻輸掉三場戰爭,這三位三國名將輸得冤不冤

打贏關羽卻輸掉了戰爭,龐德黃忠欲哭無淚,贏了單挑輸了戰役還能笑得出來的,可能就只有姜維姜伯約了:他打贏的是常勝將軍趙雲趙子龍,雖然最後在整場戰役中輸得棄甲倒戈,但最後卻成了諸葛亮的親傳弟子,也算因禍得福了。

姜維單挑有沒有打贏趙雲,這件事現在還頗有爭議,所以有必要將單挑過程覆盤,請讀者諸君做一個最終評判:

“雲挺槍直取姜維。戰不數合,維精神倍長。雲大驚,暗忖曰:‘誰想此處有這般人物!’正戰時,兩路軍夾攻來,乃是馬遵、梁虔引軍殺回。趙雲首尾不能相顧,衝開條路, 引敗兵奔走,姜維趕來。虧得張翼、高翔兩路軍殺出,接應回去。”

姜維和趙雲這場單挑誰贏了很難說,但最後的大贏家肯定是大漢丞相諸葛孔明:

“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願足矣。”

單挑打贏關羽趙雲,卻輸掉三場戰爭,這三位三國名將輸得冤不冤

諸葛亮笑得春光燦爛,姜維也慶幸因禍得福,只有趙雲跟讀者諸君一樣一頭霧水:這場單挑,我到底是輸了還是贏了?

不管趙雲輸贏,諸葛亮都是大賺特賺,咱們在替諸葛亮高興、替趙雲困惑之後,也該來看看龐德、黃忠、姜維的共同點了:他們不是輸在武功單挑之上,而是輸給了背後之人——他們的背後,都有一個掌握著絕對權力的無能指揮官,于禁坑了龐德,韓玄要殺黃忠,姜維之所以投降,也是被馬遵弄得走投無路。

三位三國名將打贏單挑卻輸了戰役,恰好證明了古代戰爭的一條鐵律:將在謀不在勇,兩軍陣前,大將個人武功,從來就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最主要因素——如果大家都是靠單挑定勝負,謀士和士卒豈不都要失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