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秦國統一六國,秦始皇只是收尾的,那麼6代君王中誰的貢獻最大?

橫貫中國五百多年曆史的秦國和秦帝國,是國人心中一個響噹噹的時代。

這時代起點,源自商代名將飛廉之子惡來,以及之後的秦非子。

商朝時,秦人祖先嬴姓部族,是幫助商朝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到了周朝,秦人也是幫助周朝養馬的部落之一。

因為弼馬溫幹得不錯,周孝王六年(前905年),嬴姓部族領袖秦非子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這就是秦國雛形。

不過,當時的秦國還不算是諸侯國。

顯示所有大圖

(秦國起源)

剛誕生的秦國,都城在秦邑,(今甘肅天水市清水縣東)名號為“秦嬴”。經過幾十年發展,到了前821年時,秦莊公擊敗西戎人,因戰功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

周宣王之後的周朝,一代不如一代,在經歷了烽火戲諸侯故事後,於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於驪山。

隨後在眾多諸侯擁護下,太子宜臼成了周平王。作為悲催的爛攤子收拾者,周平王沒有王霸之氣,多有遁走之意,在鎬京遭遇地震,又有外敵,內憂外患境地下,一分鐘也不想多待。

繼位後次年(前770年),就選擇搬家,將國都從鎬京遷至雒邑,西周也就變成了東周。

搬家過程中,秦襄公分外賣力,又是派兵,又是供奉,讓周平王高興不已。

這一高興,周平王就給了個空頭支票給秦人。

贏族啊,我原來的老家,就賞賜給你們哈,至於你們能不能站穩腳跟,那就是你們的問題了。

拿著這空頭支票,贏秦有了對於西周故地的法理性,也有了進一步崛起的可能。因為曾經的附庸國,在這分封之後,正式成了諸侯國,有了名分啊!

名分這玩意,在今日看貌似沒啥鳥用,但是在當時,真就是個好東西。

有了名分的秦人也不含糊,在後續數百年間不斷開疆擴土,用一輪輪爭戰,成就了春秋時代秦穆公的輝煌。

(秦穆公)

但,輝煌過後就是低谷。

秦穆公走後,直到戰國初期這一百多年,秦國日漸衰弱,進入了頹廢期,反而是經歷過變法的新生國家魏國強勢崛起。

強勢崛起的魏國讓老秦人飽受其害,曾經的春秋霸主屢戰屢敗,丟了河西,從一個大國變成了受氣包,居然有了亡國風險。

隨後,秦國變化時代來了,這時代從秦孝公開始,後續也有六代明君接力。

他們用時140年,讓秦國從戰國弱雞變成了統一天下的霸主,這背後發生了什麼?

(秦國大時代)

今日,就讓我用政治、事件線,複述這一切。

首先,做一個綜述!

秦國為何強大?答案也是分階段的。

第一階段,就是經歷了完整的政治和軍事改革,也就是著名的商鞅變法。

前361年秦孝公嬴渠梁即位,為了強大秦國,決議學習東方諸侯弄變法,就下令招賢。這招賢就讓鳳凰商鞅來投,在一輪輪日夜交談後,秦孝公見商鞅,如魚得水,兩人情投意合一起開啟了秦國變法序幕。

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國先後經歷了兩次大規模變法。

這兩次變法中,秦國以“廢井田、開阡陌,設縣制,獎耕戰,行連坐”為國策,政治穩固了,經濟發展了,軍事增強了,從一個戰國弱雞變成了潛力強國。

說潛力強國,也是有因由的,因為變法從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出成果的。

除非這個國家底子真的厚。

比如魏國,齊國就是家底厚的國家。

要不然就要慢慢熬。

這慢慢熬,就熬了兩代人,秦孝公和秦惠文王時代這50年,秦國處於長期的變法節奏之中的。

這段時間的秦國,雖經變法強大了很多,但要說領土有多少變化,其實也沒多少。

在跟東方六國的競爭中,處於逆轉之前。

也就是說,這最開始的兩代君王,做的事情,其實都是變法圖強,積蓄實力。

(變法)

這階段,是秦國爭霸天下的準備期。

那時的秦人,沒有吞併天下的野心,唯一的想法是,我要自保就要圖強,魏國太可怕了,齊國太富有了,楚國太大了。

前338年,19歲的秦惠文王成了秦國掌舵人,老爹23年勵精圖治,讓他接過的秦國,是一個開始復興的國度。

可國內無處不在的對商鞅的怨恨,讓秦惠文王選擇了清算商鞅,廢其族不廢其法的做派,緩和了國內矛盾,報了自己當太子的仇,也讓秦國有了持續強大的可能。

秦惠文王是一個睿智的人,在他主政的時候,文有張儀運籌帷幄,武有公孫衍、樗裡子、司馬錯交相輝映。

秦國也在這個階段,開始了征戰天下的最早時代。

只是這時代的秦國,最大的擴張方向,不是東方六國,反而是秦國後方的巴蜀。

(巴蜀地區)

前316年,秦國出兵滅亡巴蜀兩國,徹底佔領四川盆地。

擁有四川,等於擁有了一個天府之國和戰備省,這是秦國未來爭霸天下的根基,也因此備受秦國重視。

在滅亡巴蜀兩國後,秦國面對不屬於華夏文明的巴蜀地區,用了整整30多年時間去融合,這期間,秦國主要精力都在治理巴蜀,少有東征舉動。

唯一的軍事行動,只有東出函谷,南下商於,佔領了些以後進攻時的前進基地。

簡言之,秦惠文王對於秦國最大貢獻。

就是搞定了糧倉巴蜀,削弱了國中之國的義渠,為秦國後續的東進,打下基礎。

經過數十年文化和制度融合後,巴蜀地區徹底成了秦國核心區,這才讓秦國有了超越所有國家的強大實力。

(秦軍)

有了實力後咋辦?打仗啊!

然後時代來到了短命鬼秦武王,和長壽且善戰的秦昭襄王時代。

這兩個帝王很有意思。

一個看似孔武有力,卻短命。

一個看似文弱乖巧,卻善戰。

孔武有力的秦武王,當了四年秦王,趕走了張儀,選擇結盟魏國,聯合越國制衡楚國,也打下了韓國的宜陽設定了三川郡,順帶還收拾了巴蜀的叛亂。

戰功不錯,就是人很荒唐,跑到東周洛邑耀武揚威,比賽舉龍文赤鼎,最後大鼎脫手砸斷脛骨,氣絕而亡,23歲就掛了。

他掛了就給了弟弟秦昭襄王嬴稷機會啊。

這嬴稷不負所望,成了秦國統一天下,最大最大的功臣。

至於這功臣標誌性事件,除了任用白起殺人無數外,還有前278年攻佔楚國郢都。

秦昭襄王的一生都在打仗。

在前278年之前,諸侯亂戰還有,“打群架,圈地盤”意味在內,沒有上升到總體戰規模,可自從秦國進攻楚國攻佔郢都之後,秦國的戰鬥,就真有了平定天下意味在內了,打的都是長平之戰這樣的國戰。

前278年,可謂秦國國策的分水嶺。

這之前,戰國還有東西二帝和槍打出頭鳥的說法。自那以後,東方六國最戒備也最痛恨的對手只有一個,那就是秦國。

秦武王和秦昭襄王之後,秦國的收尾帝王就是短命的秦孝文王(當國三天)和秦莊襄王,然後就是雄霸天下的秦始皇了。

(帝國鑄基)

這就是秦國奮六世餘烈中的六代帝王。

這六個帝王加上前後兩個君王秦獻公,秦始皇,一個八個秦君,左右了秦國天下。

這八代君王,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獻公,孝公、惠文王時代的築基階段。

第二階段,秦武王、秦昭襄王時代,爭霸。

第三階段,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時代,過渡。

第四階段,秦始皇嬴政時代,收尾。

(秦始皇)

說完這一切,其實這文章就可以結束了,但敷衍不是我的風格!

既然如此,就將時間線拉詳細點,看看這四個階段一百多年,秦國八代君王到底幹了些啥,又有什麼深遠影響吧。

第一階段秦獻公、秦孝公和秦惠文王(前385到前311年)這74年。

前文說過,秦獻公時的秦國是悲催時代,發展停滯舊貴族橫行,在跟魏國戰鬥中大敗虧輸,丟了至關重要的河西,內部夜動亂不斷,秦獻公繼位前,秦國正處於“四代亂政”之中,國家有亡國危險。

秦獻公是個努力的國王,在任上就開始推行封建土地私有制,強化中央集權。

這一切,為秦孝公的變法打下基礎。

秦獻公為了強國,更是在人生最後一刻,率軍重出河西攻佔了了日後反擊的據點少梁城,為秦國復興埋下伏筆。

有了這伏筆,才有秦孝公時代強大的契機和變革的可能。

(據點少梁城)

那時的戰國格局也特有意思,魏國一家獨大,其它國家都不敢跟魏國硬碰硬,一個個致力於擴充套件地盤,弄更多領土和人口。

簡言之,魏國打來了,我就對抗下,走了,我在發展下,反正都很猥瑣。

秦獻公之後是秦孝公,一個致力於變法的國王。

在他的治理下,秦國經歷了一輪徹頭徹尾的改造,商鞅也盡情地釋放自己的才華,用秦國這棋盤,畫出了美妙的音符。

孝公執政20多年,秦國雖也有戰敗魏國的高光時刻,但最大的政績依舊是政治上的!

那就是轉變了生產方式和軍事組成,讓耕戰成了秦國的時代主旋律。

至於軍事上的成就。

雖然擊敗了魏國,甚至攻克過魏國的舊都安邑,但秦國卻一直沒有站穩腳跟,就連河西之地,也沒有徹底恢復,僅僅攻佔了少梁周邊的數個城邑,擴大了前進基地。

那時的國際格局中,魏國依舊是最強大的國家,但在秦國、齊國等諸侯國的聯合打壓下,有了衰弱的跡象。

(擴大的前進基地)

國家和國家都是此消彼長的存在。魏國衰弱了,秦國當然在漸漸變強。

隨後時代來到了秦惠文王時代!

秦惠文王時代的秦國,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報復仇敵魏國。

前300年,秦國大良造公孫衍破魏軍於雕陰(今陝西甘泉縣南),秦國獲得河西。

前329年,秦國東出函谷關攻魏,取得河東地區的汾陽(今山西萬榮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縣)及焦(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曲沃(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

前328,秦軍乘勝攻魏,魏國割讓上郡15縣(今陝西東北部地區)給秦國。

自此,秦國徹底收復黃河以西地盤,並在河東區域擁有了前進基地。

第二件事,開疆擴土。

前318,秦國第一次擊破魏、趙、韓、燕、楚的合縱伐秦,穩定了時局。

前315年,眼見東方六國不好打,秦惠文王聽從司馬錯建議,進攻蜀國,攻破葭萌關,滅亡蜀國。

前312年,秦惠文王遣張儀赴楚,用反間計讓楚懷王上當,激怒楚國進攻,反手大敗楚國,獲得楚國漢中,解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和後方巴蜀的威脅。

經此一戰,秦國巴蜀漢中和本土連成一片獲得了居高臨下的壓迫形勢。

這期間,秦惠文王順帶還收拾了義渠,並在前327年在義渠設縣,義渠宣佈稱臣。

第三件事,稱王。

前324年,嬴駟效仿山東六國做法自稱為王,改元更元元年。

下圖,就是秦惠王時代打下的江山。

(秦惠王時代秦國)

第二階段,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時期(前311年到前251年)這60年。

這階段,秦武王雖然也打了不少仗,但都弄的近交遠攻,沒啥大作用,直接跳過。

至於秦昭襄王,那就輝煌的多了。

因為在他治下,秦國完成了戰略三步走。

第一步,打壓韓魏,滲透中原

前293年:戰神白起進攻伊闕,殲滅韓魏聯軍24萬,控制了洛陽盆地。

前291年:秦國進攻韓國,佔領了以宛城為中心的南陽盆地,壓縮了韓國的生存空間。

前290-289:秦國進攻魏國軹關,徹底切斷了魏國河東和中原地區的戰略通道,隨後再接再厲攻佔河東地,中原大國韓魏遭遇重創。

削弱韓、魏之後的秦國,終於讓天下側目了,從一個僅僅控制關中西部的弱國,一躍成為擁有關中和四大平原的強國。

(中原攻略)

就在秦國不斷變強時,戰國格局也在變化,韓、魏衰弱了,其他國家都在圖強。

地處東北的燕國,開拓遼東,擴地千里,地盤增加了不少。

地處北方的趙國,胡服騎射,滅亡中山,開拓河北,進攻匈奴,佔據河套,也成了強國。

地處南方的楚國,雖然遭遇秦國打壓,但也在滅亡越國之後,新增了大片領土。

地處東方的齊國,滅亡宋國,國力達到了巔峰,被稱呼為東帝。

可以說,這一階段的戰國諸侯,除了悲催的韓、魏,都在致力於天下爭雄。

紛爭不斷的時局,讓吞併天下的時代還不成熟。

第二步,削弱齊楚。

大家都在進步,這不符合秦國的利益啊?

於是打壓最強對手,就成了秦國選擇。

這也讓秦國有了,秦昭襄王第二階段的時代主題,弄殘齊國和楚國。

對齊國,在燕國鼓搗聯合伐齊的時候,秦國順勢加入盟國,成了五國伐齊的一員。

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帶領燕、秦、韓、趙、魏五國大軍攻齊,連下73城,直接幹趴下齊國。

雖然後續齊國在田單“火牛陣”助力下復國了,卻也失去了曾經的銳氣。

(五國伐齊時的齊國)

齊國搞定,秦國第二個目標就是楚國。

前280年:經營巴蜀很久的司馬錯從蜀中出兵楚國,佔領楚國黔中(湘西)打擊了楚國,獲得了上庸之地(用黔中交換)。

前279年:秦國再接再厲兵分兩路攻楚,北路軍佔領鄧縣(現襄陽),西路軍佔領西陵(現宜昌),深入楚國腹地,幾乎全具三峽地區。

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攻破楚國都稱郢都,楚國精銳全滅,秦國佔據漢江平原,楚國元氣大傷,遷都至陳(河南淮陽)。

這輪番大戰,白起功勞滔天,幾乎用一己之力攻佔了楚國半壁江山。

自此,秦國完成了削弱齊楚兩大強國的戰略,有了吞併天下的氣勢,開始了遠交近攻的節奏。

當然,秦國在進攻齊楚的時候,也沒忘窺伺中原,不斷從河東還有洛陽盆地出兵,消耗韓魏的力量,讓他們沒用任何翻身的機會。

隨後,秦國的目標盯上了最後一個強國,趙國。

(秦國弱楚)

第二步,進攻趙國。

趙國是戰國後期,唯一一個能對抗秦國的強國,也是唯一能讓秦國吃癟的國度。

強大的騎兵,優秀的將領,就是趙國的仰仗,但這不是秦國止半的原因。

前269年:秦國接連兩次進攻趙國,卻經歷了兩次戰敗,閼與之戰,成就了馬服君趙奢的赫赫威名。

前265年:秦國又一次進攻趙國,齊國決定營救趙國,秦國無奈撤軍。

前263到260年:秦國進攻韓國上黨,引發長平之戰,兩國相持3年打成國戰,最後白起擊敗趙括,坑殺趙國40萬,秦國也損失慘重。

前259-257年:秦國數次進攻趙國,圍攻邯鄲,遭遇列國合縱攻秦,秦軍大敗而歸損兵30萬不說,還丟失上黨和河東,十多年進攻所得領土,幾乎都吐了出來,也是在這一年,不聽調令的白起,惹怒了秦昭襄王,最後白起遭遇橫禍,自殺了。

不過這並不重要,因為趙國國力遭遇毀滅性打擊,而後方穩固的秦國恢復的更快。

果不其然,恢復更快的秦國很快翻盤了。

前256年:秦國攻韓佔領陽城(鄭州登封)斬首4萬人,隨後攻趙,斬殺俘虜九萬趙軍,佔領二十幾個縣城。

同年,不安的周赧王姬延密謀聯合燕、楚進攻秦國被反殺,東周亡國。

前255年:秦國將西周文公姬咎流放悉狐聚(河南平頂山汝州市西北)西周滅亡。

前254年:秦國進攻魏國攻佔吳城,魏國屈服投降成秦國屬國,秦國收回河東,同年韓桓惠王覲見秦王,變相臣服。

做完這一切後,秦國最偉大的秦昭襄王又活了三年多在前251年去世,享年75歲。

這個最牛的秦始皇祖先,幾乎用一己之力,完成了統一大業。

讓韓、魏臣服,弱齊、楚、趙,滅亡周朝,除了太遠的燕國之外,秦國幾乎打遍了天下。

然後就是過度和收尾時刻了!

(被打的快亡國的趙國)

第三階段,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過渡。

這兩個秦王,都是知名的短命帝王。

老子秦孝文王當了三天秦王就掛了,讓呂不韋笑開了花,兒子秦莊襄王當了三年秦王就掛了,讓呂不韋哭成了淚人!

但,秦莊襄王他們還是做了點事情的。

前248年:莊襄王二年,秦國攻擊趙國,佔領太原地區,趙國進一步退縮。

前247年:莊襄王三年,秦國進攻韓國,又一次佔領上黨。

韓國和趙國的輪番敗仗,讓魏國惶恐了,魏王決定重新任用信陵君。

在信陵君威望加持下,前247年,五國聯軍又一次組建,這次五國大軍勢如破竹打到函谷關,延緩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

隨後,莊襄王下線,秦始皇登場。

(嬴政上線)

第四階段,秦始皇嬴政收尾。

戰爭都打成這樣,文章也寫道這裡。

再看秦始皇,不就是幹個收尾工作嗎?

事實的確如此,擺在秦始皇面前的,就是一個行將平定的天下

雖然五國聯軍能對抗秦國,可五國並不同心啊?而且就算同心,也不一定有用!

這不,前241年,趙國就率領五國聯軍合縱伐秦,甚至攻入關中。

但依舊不敵秦國源源不斷的援軍

隨後戰國時代,最後一次僵持和僵持後的收尾開始了,那就是李牧的奮戰。

前239年:秦國進攻趙國,卻因為長安君成蟜叛變遭遇挫折,讓趙國躲過一劫。

前236年:秦國發動小規模進攻,掃清上黨和河南北部,為後續進攻打下基礎。

前234年:秦軍從山西進攻趙國中山,兩軍對決,趙國損失十萬,局面危急。

前233年:趙國名將李牧率軍反擊秦軍,殲滅秦軍12萬,秦軍敗退回山西。

前232年:秦軍從南路進攻趙國邯鄲城,又是李牧,讓秦國吃了敗仗。

雖然吃了敗仗,但依舊讓趙國國力損耗不少,因為戰爭都是在趙國打的啊?

前232年,秦國兵分兩路攻趙。

一路襲擾邯鄲,一路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圍點打援,指望將趙國攔腰截斷。

卻在李牧防守反擊下,無功而返,更讓人稱奇的是,李牧面對秦國進攻同時,還在南面擋住了韓、魏。(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擊破秦軍,南距韓、魏)

(絕世名將)

但這絕世名將依舊敵不過小人讒言和君王糊塗。

前230年,秦國放棄進攻趙國,改打最好打的韓國,一鼓作氣滅亡韓國佔領新鄭。

前229年:滅亡韓國的秦國,繼續進攻趙國,王翦、楊端和兩路大軍齊出,數十萬人圍攻邯鄲,這一次趙國領軍的依舊是大將李牧。

一看這讓人頭疼的殺神,王翦知道搞不定就打報告秦始皇說:弄下反間計啊老闆,這人太雄了,不好搞!

然後,奸細出馬,郭開開演。

一個不知所云的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背刺趙國,就讓昏聵的趙王遷上當,弄的李牧無奈逃亡,最後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一代名將身死,趙國也就沒了仰仗!

前228年,李牧死後僅僅三個月,王翦就乘勢大敗趙軍,佔領東陽地區(今河北邢臺),隨後攻破邯鄲,掃清河北,悲催的趙王帶著隨從前往代地建立代國,趙亡。

最難啃的骨頭滅了,秦國繼續進攻。

前227到226年:秦國進攻燕國都城(今北京天津),燕國不敵退守遼東苟延殘喘。

前225年:秦國滅亡魏國,掃平整個中原。

前224到223年:秦國接連攻擊楚國,佔領了長江以北所有的楚國領土,楚國實質滅亡。

前222年:秦國進攻逃亡代地的趙國,退守遼東的燕國,收拾了長江以南的楚國,一口氣滅亡了三個國家最後的希望。

前221年:齊國,戰國最堅定的和平主義者迎來了秦軍,然後,他們投降了。

秦國的八代君王奮鬥史就說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