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廣西人文:古代科舉史話——桂平最後的科舉舉人,國語運動參與者

廣西人文:古代科舉史話——桂平最後的科舉舉人,國語運動參與者

讀史知今,廣西各地歷史解說,少為人知的地方誌歷史,歡迎關注!

從隋煬帝時期下詔提出十科舉人的專案與標準,科舉制度初步成形,到清光緒三十一年最後一場進士科為止,科舉制度歷一千三百餘年,多少人文士子成為了時代文化的書寫與傳播者。

小城桂平也是科舉制度的經歷者,這千餘年曆史中,桂平在科舉中出了多少秀才,舉人,進士等各級人才,現在也沒辦法查清了。一是時代經歷長久,二是時代各種風雨變幻,最終很多文獻都沒有保留下來。

對於各朝代的科舉人才記載,在桂平地方誌中,對於明清以前的,也只是寥寥記下了幾人,明代的也有缺失,記載不是很全;清代的記載相對完整一些,基本完整。所以,對於科舉中的人才,桂平只有明清兩代的百十來個名字可以查詢。

雖然桂平的科舉人才記載數量不多,但他們留下的故事,卻是不少,本篇就說說《桂平末代舉人的故事》。

廣西人文:古代科舉史話——桂平最後的科舉舉人,國語運動參與者

都知道,科舉制度結束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當年由朝廷頒佈詔令取消各級科舉考試,同時結束科舉教育,實行新式學校教育。所以,最後一場科舉鄉試,會試,殿試就是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舉行的,參加了這一年科舉考試的所有人,都可以說是各級考試的最後一批人了,是科舉制度的末代考生。

不過,按桂平的地方誌記載,在最後一年的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鄉試,會試中,有多少桂平籍的考生參加了,這不知道,但只知道結果,在這一年的鄉試榜,會試榜上都沒有桂平籍的學子的名字。

所以,對於桂平籍的科舉士子來說,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恩科的鄉試,會試就是桂平科舉的最後榮光了。

廣西人文:古代科舉史話——桂平最後的科舉舉人,國語運動參與者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恩科鄉試,在桂林貢院舉行中,全科正榜取五十一人,副榜九人(副貢生,還不算正式舉人),其中有兩位桂平籍士子中舉,分別是:

第二十二名,三十四歲的潯州府廩生,蒙啟謨,桂平上都裡耀團村人;

第二十六名,三十二歲的桂平縣副貢生,謝宗清,桂平宣一里王舉村人。

作為科舉制度中桂平最後中舉的兩位舉人,在歷史中並不起眼,也沒有多少歷史記載,因為末代,也就更容易被人忽略。

可是,作為末代,最後的桂平舉人,本身就是人文故事了。

廣西人文:古代科舉史話——桂平最後的科舉舉人,國語運動參與者

謝宗清,桂平宣一里王舉村人,對照現代行政區劃,那就是今天垌心鄉的王舉村。說來也巧合,王舉村的“舉”字,就和科舉制度中的舉人有關係。

據說以前王舉村叫旺幾村,在明崇禎年時,一戶王氏從廣東英德遷來定居,到明末清初,這戶王氏的祖孫三代,在科舉考試中連連中舉,這種榮耀可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的,三代王舉人的村子,由此讓人熟知,辨識度很高。於是,康熙年間就改村名為

王舉村

好巧不巧,兩三百年後,桂平最後的科舉舉人也出於此,這也是地方之故事了。

謝宗清很早就參加科舉考試了,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時,中了辛丑科鄉試副榜,成為了副貢生。兩年後,再參加癸卯科考試,中舉後,按照制度,有了在官府中任職的資格了,甚至可以直接出任地方知縣,知州等職了,但是在風雨飄搖的時代,很多制度都不能順利實施了。1905年,雖然科舉制度取消,但這些末代舉人還是地方官府的人才選擇物件,還是能享受一些過渡制度的福利。

廣西人文:古代科舉史話——桂平最後的科舉舉人,國語運動參與者

到1906年,清政府的戶部(也就是清政府中央的財政機關)實行改革,改叫度支部,說白了,就類似於後來的財政部,財務科之類。底下又分細分為十幾個司,分管不同的專案。

同樣的,大到清政府中央,小到州府縣,都改設有這個部門。因為時代改革,新部門必定要招收大量的人才加入任職,一時間找不到那麼多人,以前的那些科舉舉人,進士之類,自然就成為人選之一了。

謝宗清就是這樣,進入了廣西省度支部,成為鹽政處的一名官員,為二等鹽政官,主要做的事情,就是調查粵滇鹽務。

到民國建立,這些前朝官府官員,只要識時務,很多也會依然得到留用,在民國二年(1913年),謝宗新成為了省議會議員。

他在後來的人生經歷,就比較難找了。

廣西人文:古代科舉史話——桂平最後的科舉舉人,國語運動參與者

蒙啟謨,桂平上都裡耀團村人,按現在的行政區劃,也就是大灣鎮耀團村。

耀團村蒙氏,清一代也算是文風極好的村莊,科舉人才輩出,從康雍乾三代,到光緒,宣統,耀團村蒙氏家族中一數都有十位八位。蒙啟謨雖為桂平科舉的最後舉人,但宣統後,依然有蒙氏外出求學,桂平最早的民國大學士,耀團蒙賞勳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故事改天再說了。

蒙啟謨生於同治庚午年(1870年),經過幾級科舉考試,成為了潯州府廩膳生,也就是得到潯州府給膳食的生員,每月可以由官府發廩米,相當於讀書有工資,有米糧。

直到光緒癸卯科,蒙啟謨才得中鄉試正榜,成為了舉人。不過,因為他之前也有“優貢生”的名頭,所以,正榜中式後,他得到了廷試機會,名次如何,這不知道,但按規則,應是一二等的成績,所以很快就得到了分配,成為了直隸補用知縣。

廣西人文:古代科舉史話——桂平最後的科舉舉人,國語運動參與者

後來,蒙啟謨又回來廣西高等審判廳任職推事,具體的歷史就不太好查到了,但是,蒙啟謨的人生中,倒是參與了一件影響到今天的事情,那就是加入了讀音統一會。

什麼是讀音統一會呢?簡單說就是統一語言的官方組織。

都知道,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因為各種各樣的歷史原因,各地的語言,俗稱方言都不一樣,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一起,相互聽不懂對方說什麼話,這都是很常見的事。為達到“書同文,語同音”,方便社會交流,於是當時就提出了“讀音統一”的想法,就有了這個

讀音統一會

組織裡有80個人,來自全國二十三個省。其中廣西有三人,蒙啟謨就是其中之一。

廣西人文:古代科舉史話——桂平最後的科舉舉人,國語運動參與者

這份名單中,每個人名字後面,基本都有一個“()”,其實括號裡的字,代表的是這些人的名或號,古人起名字是複雜的,一般有姓,有名,有字,還有號,所以,名單中蒙啟謨後面的“(警民)”,應該就是蒙啟謨的字或號了。

查閱耀團蒙氏家譜資料:

蒙啟謨,名繼典,號景文

。這好像和“(警民)”搭不上關係,但作為講白話的人,講粵語的人,細讀之下,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廣西桂東南區域,很多是講白話的,桂平也一樣。在白話和粵語中的“景文”和“警民”發音讀音是一樣的,可能是開大會時,語言語音溝通上的問題,最後“景文”也就成為了“警民”了。

這樣的事情,出現在讀音統一會中,那就是十分有意思的事情了,本來就作為為讀音統一而來,偏偏參與人就因讀音出現了誤會,這也顯得“書同文,語同音”的大會宗旨了。

最後1913年的這個讀音統一會,確定了以“京音”為“國語”,並進行了一系列的注音工作。雖然,1913年的設定的“國語”和今天的普通話,國語有一定的區別,但也為今天流行的普通話,國語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一定意義上說,是國語運動,推普運動的開端。

作為桂平最後的中科舉的舉人,能參加這樣的影響歷史的組織,也算是一段佳話了。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