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圍魏救趙,你真看懂了?其實要救的根本不是趙國……

文/清歌向暖

圍魏救趙的故事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其實齊國打這一仗,要救的根本不是趙國……

01

在桂陵之戰開打之前,魏、趙、齊三國都處於國勢上升的階段。

而這三國之中,最先活動心眼兒並把戰火燒到別人家的,不是魏國,而是趙國。

趙國很雞賊的,知道柿子要挑軟的捏。

趙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4年),趙國悍然出兵進攻衛國。

一開始,趙軍進展很順利,不費吹灰之力就攻取了衛國重鎮漆城和富丘(在今河南濮陽西南部)。

如果趙國再往前擴大戰果,那衛國就有亡國的危險了。

衛國被趙國吞併,最不高興的當然是魏國。

自從魏惠王遷都大梁(在今河南開封西北部)之後,也把衛國當成了自己嘴邊不容他人置喙的肥肉,時刻準備吞下去。

現在卻眼看要被趙國摘了桃子,魏惠王心裡這口氣怎麼忍得了?

他當即下令兩路出兵:

一路截斷在衛國作戰的趙軍的歸路;

一路由龐涓率領,直接黑虎掏心,直取趙都邯鄲。

魏國經歷過李悝變法之後,此時的國力日漸鼎盛,又有吳起幫助挑選訓練的魏武卒。

魏武卒的選擇標準是:

“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也就是說,全副武裝的精銳魏軍,行軍時速可以達到半天跑一百里路。

兵力之強,是當時天下的頭號勁旅。

和現代的特種兵沒什麼區別。

02

戰況顯而易見,趙國撐不下去了,趙成侯開始向齊威王求救。

但實際情況是,齊國也怵魏國。

大儒荀子就以旁觀者身份對趙孝成王講過:同樣是特種兵,齊國的技擊士根本抵擋不住魏武卒的攻擊。

《荀子·議兵篇》載: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有遇之者,若以焦敖投石焉。

而且,救趙並不符合齊國的根本利益。

因為從地緣上來考慮,齊國東邊是大海,北、西、南三大強國分別是趙、魏、楚三國。

對於南邊的楚國,齊國放置了魯、邾等小國做緩衝地帶,此時和楚國相持於淮泗一線,沒有什麼大的進展。

那齊國要西進爭衡天下,北邊和西邊的趙、魏兩國自然是首當其衝。

現在魏國和趙國互相殺的熱火朝天,齊國不動一兵一卒,讓他們兩敗俱傷,何樂而不為?

所以,從齊國本身利益的最大化考慮,齊威王最中規中矩的做法應該是不動聲色,兩不相幫。

03

不過,齊威王選擇了一種更佔便宜的辦法。

他下令讓將軍田忌和軍師孫臏帶著人去衛國,在半道上對魏國展開攻擊。

《孫臏兵法·擒龐涓》載:

昔者,梁君將攻邯鄲,使將軍龐涓,帶甲八萬至於茬丘。齊君聞之,使將軍忌子、帶甲八萬至〔衛東〕競(境)。龐子攻衛〔北口、頓〕,將軍忌子欲救衛。孫子曰:“救衛是失令。” 田忌曰:“若不救衛,將何為?”孫子曰:“請南攻平陵。平陵,其城小而縣大,人眾甲兵盛,東陽戰邑,難攻也。吾將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衛,當途有幣丘,是吾糧塗(途)絕也。吾將示子不智事也。”

但孫臏卻臨時改變了作戰方案,主張可以考慮趁機佔有衛地。

就是,不管趙、魏兩國在邯鄲城下的你死我活(畢竟打不過魏武卒),也不管魏國在衛國對趙國大軍的包圍圈,直接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讓田忌去衛國再分口湯。

而孫臏所提出的齊軍具體行動計劃,具體分三步行事,並不是《史記》所記載的直攻大梁。

注:

本文主要參考材料據《孫臏兵法》,竹簡於1975年出土于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其中的《擒龐涓》一節並不同於以往通行的史料如《史記》、《戰國策》等書,為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視角。

第一步:先去進攻衛國的戰略要地平陵,並且故意失敗,讓魏國人認為齊軍沒腦子,對齊軍產生輕視之心。

第二步:派出輕裝精銳部隊奔襲大梁,這一仗齊國人不保留實力了,所以魏惠王把龐涓叫了回來。

最後,再設伏於桂陵,從而一戰把龐涓給抓住。

於是徙舍而走平陵。

……〔平〕陵,忌子召孫子而問曰:“事將何為?”孫子曰:“都大夫孰為不識事?”

曰:“齊城、高唐。”孫子曰:“請取所……二大夫以……。”

於是段齊城、高唐為兩,直將蟻附平陵。

……將軍忌子召孫子而問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齊城、高唐,當術而厥。事將何為?”

孫子曰:“請遣輕車西馳梁郊,以怒其氣。分卒而從之,示之寡。”

於是為之。

龐子果棄其輜重,兼趣舍而至。

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而擒龐涓。

04

圍魏救趙這個計策的本身,考驗的並不是戰略戰術,而是人性。

在桂陵之戰發生十三年後的馬陵之戰中,孫臏說過:

“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這就表示,桂陵之戰並沒有把魏國人打疼,他們還是一貫的輕視齊軍。

而在桂陵之戰中,孫臏也是用驕兵之計打敗龐涓的。

正是由於孫臏一再的示弱,魏軍才會輕狂自大到用少量的部隊回援,又不提前做好戰場偵查,結果主將龐涓遇伏被擒。

到了馬陵之戰中,更搞笑,齊軍減灶示弱,魏軍再次輕兵冒進,最後全軍覆沒。

龐涓掉在了同樣的大坑裡。

對面還是同一個指揮官——孫臏。

龐涓驕狂自大,自認為有魏武卒就可以橫行無忌,卻不瞭解自己真正的命門在於自己的個性。

老王:

雖然大多數人都知道“以史為鑑”,但是個人在做選擇的時候總會帶有一定的盲目性。

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