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三代名將一門忠烈,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之三楊文廣

楊文廣出生於公元999年,是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曾鞏《隆平集》中記載他的兩個哥哥分別是:傳永、德徵),那時候宋遼之間持續了二十幾年的戰爭已進入了尾聲,北部邊患既除,國家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繁榮的時期,楊文廣憑著父親的恩蔭在禁軍中做了一個小官。

三代名將一門忠烈,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之三楊文廣

《清明上河圖》區域性

沒有存在感的前半生

由於沒仗可打,再加上宋朝自太宗朝興起的冗官現象(也就是官太多,衙門機構臃腫),作為武將想要升遷可就難了,只能一直在朝廷裡做個堪比小公務員的閒職,一直到1043年,還是一個從九品的武階(三班奉職)。這一年陝西南部大旱,一個叫張海的人帶領饑民搞了起義,規模雖然不是很大,但朝廷肯定是要鎮壓的,於是派陝西宣撫使韓琦前往剿滅。韓琦調兵遣將,楊文廣也在列,農民起義迅速被鎮壓下去。

文廣在作戰中立功,被授予正九品的殿直,後來就在西北的軍中任職。當時范仲淹在陝西任宣撫使,有一次在軍中遇到了楊文廣,就聊起了軍事方略,文廣也不含糊,講得頭頭是道,范仲淹很欣賞他的軍事水平,就將他招致麾下效力。

三代名將一門忠烈,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之三楊文廣

北宋疆域圖

范仲淹當時在今陝西延安地區對西夏防禦作戰。西夏自從1038年脫離宋朝稱帝后,大肆進攻宋朝,宋朝吃了不少虧。1041年好水川之戰,主帥韓琦不聽范仲淹的勸阻,出兵迎擊在好水川口(今寧夏隆德)設下伏兵的西夏大軍,結果幾乎全軍覆沒,韓琦、范仲淹因此被貶官。但另一方面,西夏由於連年征戰,國庫消耗殆盡,百姓十分困苦,民情怨聲載道,這仗也打不下去了,因此雙方都希望和好。於是1044年達成協議,雙方止戈,西夏向宋稱臣,宋則每年“賜”給西夏大量的金銀財物。楊文廣1043年到西北軍中任職,1044年對西夏就停戰了,所以文廣在西北軍中又沒啥建功立業的機會了。

參與廣西平叛

1052年廣西境內壯族部落首領儂智高,起兵5000餘人,攻佔了邕州(今廣西南寧市),並在邕州自立為“仁惠皇帝”,然後招兵買馬,一路東征,迅速攻取了10多個州縣。儂智高的軍隊規模很快發展到5萬人,迅速席捲了廣西、廣東各地,並計劃北上攻打湖南。

面對南方來勢洶洶的反叛勢力,仁宗皇帝只好調集西北前線主力前往平叛,大將狄青因此帥軍南征。楊文廣當時在狄青帳下任職,被任命為先鋒。文廣在主力大軍之前先行抵達桂州,與叛軍相遇,但作戰不利一度被困。後狄青大軍到達,偷襲了崑崙關後,利用了宋軍騎兵衝擊的優勢,大敗儂軍,奪回了邕州。楊文廣在平叛中屢立戰功,被任命為宜州、邕州知州,鎮守廣西。

三代名將一門忠烈,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之三楊文廣

楊文廣藝術形象

得到重用升遷不斷

宋英宗年間,楊文廣已年逾60,皇帝談起文廣,說他是名將之後,又有戰功,於是提拔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神宗繼位後,又被擢升為興州防禦使(從五品)、秦鳳路馬步軍副都總管。興州在今陝西略陽附近,因此楊文廣在這一時期又被調回了西北軍中。

1067年,西夏又起戰端。楊文廣的老上司陝西經略使韓琦指揮對西夏作戰,派遣楊文廣到篳篥修築城寨抵禦遼軍。文廣接到命令後一面放出風聲說要到噴珠築城,一面急行軍到達篳篥,並迅速修築好了城寨工事。西夏軍到達後發現宋軍已有所準備,於是急忙退兵,撤退前還留下一封信,上面寫著:“我們回去報告大王,派幾萬精銳兵馬過來打你們,你們等著”,文廣估計都被氣笑了,趁勢率兵追擊,大敗西夏軍。

後來有人同文廣論及此戰,文廣說:“打仗用兵,必須先在聲勢上壓倒對方,搶先一步則能佔據主動。此地是必爭之地,假若敵方佔據了,我們也就沒機會了。”,足見文廣深諳兵法。皇帝知道打了勝仗很高興,特意頒佈詔書嘉獎,還賞賜了衣服、腰帶、鞍馬等全套行頭。

後來楊文廣一路升遷,先任涇州知州並管理鎮戎軍,後升任定州路副都總管,一直做到朝廷的高階將領:禁軍的步軍都虞侯。

三代名將一門忠烈,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之三楊文廣

北宋都城汴梁

最終的遺憾

1074年,遼國要求重新劃定代州邊界,平靜了30多年的宋遼邊境風雲再起。雙方在山西代州談判,遼國代表在談判桌上磨不過嘴皮子,於是在邊境增兵,戰爭一觸即發。楊文廣祖輩抗遼,其祖父楊業是死於契丹人之手,其父楊延昭在澶淵之盟前曾上書請求聚殲契丹收復幽雲(契丹頓澶淵,去北境數千裡,人馬俱乏,雖眾易敗。凡有剽掠,率在馬上,願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等數州,可襲而取——《宋史》),文廣對契丹可謂是家仇國恨不共戴天,但一直苦於沒有機會施展抱負。他多年四處征戰,估計一刻也沒忘了宿敵契丹,琢磨出了一整套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方略和對戰陣圖,於是將這些上報給朝廷,期望能夠再次上陣抗遼,可是還沒有等到朝廷答覆,老英雄便已病死在任上,享年75歲。

楊文廣40歲之前一直是個低階軍官,沒有機會施展抱負,後來在范仲淹、狄青、韓琦等朝廷重臣的賞識下屢建戰功,官位比父親、祖父做的都要大,但是作為抗遼名將的後人,他一生都沒有忘記父祖的志向,然而最終也沒有機會完成先人遺願,洗刷國仇家恨。

三代名將一門忠烈,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之三楊文廣

後記

至此楊家將三代一門忠烈的故事就全部寫完了,本文內容來源主要參考了《宋史》。

楊家後人在史書上並無記載,也沒有再出現過名將,但民間卻在楊家忠良形象的基礎上,演繹出文學作品、戲曲、評書等眾多藝術種類,老令公、佘太君、楊宗保、穆桂英、七郎八虎等英雄故事膾炙人口,流傳不絕。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忠君封建思想固有不可取之處,但保家衛國抵禦外侮的信念一直存在於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中國人精神核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每一箇中國人永遠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