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邸雙傑:唐縣中山國曆史文化幾個問題的初探

邸雙傑:唐縣中山國曆史文化幾個問題的初探

隨著蒐集中山國有關資料工作的深入,筆者發現幾個認知問題一直模糊不清,作為學術界和當地學者認識的不同本來是無可厚非,但本著唐縣本地的宣傳思想統一,有必要進行統一梳理,以期儘可能的達成一致認識。筆者以下觀點拋磚引玉,僅為個人理解,偏頗爭議之處供商傕。

一、城邑地望的問題

。在中山國曆史上唐縣古地名較多,證實唐縣為中山國的根據地、大本營。

中人城:又稱中人亭、中人邑、中山城、中陽,在今唐縣縣城西北十二里的峭嶺上,因粟山在城內而得中山國名。中人亭、中人邑訛傳為都亭。中人城區域包括南北城子、東楊莊、封莊、宋莊一帶。

左人城:北雹水,在今縣城西南。有觀點認為在南伏城,西城子。為北魏鮮于修禮、葛榮起義地點(定州左人城)。據考古發現東雹水、北雹水、南伏城、西城子、西下素、釣魚臺一帶留存戰國鮮虞文化遺存。

鴟之塞:後稱為鴻上塞、鴻郎城、鴻上關。應為今北洪城,圖書、網宣大多記載為倒馬關。但有在周家堡、河暖一帶的可能性,居唐縣淶源交界附近,與西北古代國、趙國接壤,是中山國境北端。

平中:居中人附近,應在唐縣境內。《欽定四庫全書》載:平中,定公三年鮮虞人敗晉師於平中。杜注晉地案昭公十二年晉荀吳帥師侵鮮虞,及中人。杜注中山望都縣西北有中人城在直隸保定府唐縣西北十三里,此平中當亦相近。

陽邑:唐邑,南北固城。

孤邑:慶都邑,今北高昌。

華陽:清王先謙:中山別邑在華陽,恆山左。恆山東南有軍城遺址。故認為在唐縣軍城。

顧:中山武公受封於慶都,應在唐縣境內的鮮虞故地。弘治保定郡志載:慶都,冀州域,本堯受封之故地因名慶都,封中山武公於此。

二、白狄鮮虞何時出現在唐縣?

公元前774年鮮虞始見史冊《國語 鄭語》。巜左傳,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晉假道鮮虞侵肥國昔陽。次年侵鮮虞,及中人。另今鳳凰山之西北山內有村名白狄寨。

三、中山文公之前誰是唐縣一帶的部落領導人?

疑為中山侯穩。在中山王厝墓中出土了一件中山侯銅鉞。上面銘文寫著“天子建邦,中山侯 (穩)。“ 也就是說應該在鮮虞族在華北平原有了自己的根據地成立中山國時,被周天子冊封為中山侯的封號。可以推斷在中山文公之前應該是中山侯率領部族在封地生存發展。

四、管仲來過中山城嗎?

後魏酈道元《水經注》雲: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登堯山見都山故望都縣以為名也。唐亦中山城也,為武公之國周同姓。周之衰也,國有赤狄之難,齊桓霸諸侯疆理邑土,遣管仲攘戎狄築城以固之。管子有可能親臨中人,指導當地按其建城佈局規劃思想建設城邑。而中人城抱山懷水,其地形勝處於平原山區接壤,是通往太行北陘入晉的咽喉要道。

五、此樂羊非彼樂羊,樂羊與建陽村

《東周列國志》笫85回樂羊子怒啜中山羹中錄范曄巜後漢書 樂羊子妻》大謬矣。樂羊,魏國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樂毅先祖,戰國時期魏國將領。樂羊初為魏相翟璜門客,後因大敗中山國而成名。《樂羊子妻》是一篇東漢人物傳記,出自《後漢書 列女傳》,作者是南朝劉宋時期傑出的史學家范曄(公元398-445年),著有史學名著《後漢書》。二人不是同一時代人。

唐縣建陽村,欽定古今圖書整合 方輿彙編 職方典 卷七十七載:樂羊城《史記》稱:魏樂羊滅中山蓋其故城。村史亦云,該村古名樂羊城。

六、桓公徙靈壽前中山國都是否一直在中人?

中山初見史冊即都中人,何豔傑李文龍等專家認為顧的地望可能在唐縣境內,武公前414年初立受封於顧今唐縣境內,不久便去世。年幼的桓公即位,公元前408年魏文侯乘虛派樂羊侵中山,越趙境三年而拔之。魏文侯派太子擊任中山君,後改派少子摯。後擊成魏武侯。魏氏中山存在20餘年。中山國的殘餘退入太行山中。桓公勵精圖治,積蓄力量,終於在公元前380年前後重新復興了中山國,方始定都靈壽。

七、漢初中山郡治在中山城存在多少年?

漢高帝公元前202年先期沿秦郡縣制,設中山郡郡治在中山城。至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封劉勝為中山王后移郡出山至盧奴(今定州)。共歷48年。

八、後燕慕容垂定都在中山城

巜弘治保定郡志》載:中山城屬唐縣,古鮮虞地,東晉寧康十年慕容垂遷都中山,此城蓋慕容所築。《欽定古今圖書整合 》方輿彙編 職方典 卷七十七載:北臺,在中山城北,昔慕容垂都中山時,登此以望馬耳雙峰。

九、北魏孝文帝是否到過唐縣中山城?

《北魏書 孝文帝本紀》:太和五年春正月己卯,車駕南巡。丁亥,至中山。親見高年,問民疾苦。二月辛卯朔,大赦天下。賜孝悌力田、孤貧不能自存者谷帛有差;免宮人年老者還其所親。丁酉,車駕幸信都,存問如中山。癸卯,還中山。己酉,講武於唐水之陽。庚戌,車駕還都。唐水,亦名雹水、逆流河、倒流河,源於中山城內粟山東北。

十、李世民在中山城

《弘治保定郡志》載:中山城,唐太宗徵遼至此宴飲歌曰,對敵六奇舉,臨戎八陣張,即此城也。

十一、後梁唐縣曾改名中山縣

五代十國後梁石敬瑭開平三年(909年),叛唐立國,以此地為中山國故地,改唐縣為中山縣;李存勖同光元年(923年)四月在魏州稱帝,定國號為唐,史稱後唐,並於同年十二月滅亡後梁,盡取河南、山東等地,定都於洛陽。改中山縣復為唐縣。中山縣名在唐縣歷史上曾經存在14年。

十二、蘇軾望馬耳山的爭議

蘇軾的《雪後書北臺壁二首》

黃昏猶作雨纖纖,夜靜無風勢轉嚴。

但覺衾裯如潑水,不知庭院已堆鹽。

五更曉色來書幌,半夜寒聲落畫簷。

試掃北臺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

城頭初日始翻鴉,陌上晴泥已沒車。

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眼生花。

遺蝗入地應千尺,宿麥連雲有幾家。

老病自嗟詩力退,空吟冰柱憶劉叉。

網上觀點: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蘇軾時年37歲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十一月到任時作。諸城北有北臺(亦名超然臺)。馬耳山,在諸城縣西南。登在北臺向西南眺望馬耳山。

尾句表述蘇軾既老且病,詩力大不如前,只得空自磋嘆,以吟誦唐代元和年間(806—820)詩人劉叉的《冰柱》詩來自慰了。此時詩人雖年僅三十九,但退出朝廷已三四年,心境不佳,且古人四十嘆老亦為常事,讀者不必坐得太實。

唐縣觀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蘇軾時年56歲,因“訕謗先帝”的罪名遭彈劾,隨即被貶到定州任知州。中山城北有北臺,相傳後燕慕容垂定都中山城,曾經登此臺北望馬耳山。蘇東坡在定州任上,常以詩文抒發自己的感情,著述頗豐。據考,他在定州的半年時間裡,創作詩29首、詞1首、賦2篇、銘1首、頌1首、祝文8篇、祭文3篇、表6篇、啟6篇、奏議6篇,共63首(篇)。其中,《中山松醪賦》和《鶴嘆》、《雪浪石》等詩成為不朽的名篇。

元朝著名詩人劉因曾來唐縣中山故地,寫巜馬耳山》、巜雜詩》、《過唐水望堯山》等詩以描繪山川風物。明朝詩人黃巍也步蘇軾韻作巜雪中望馬耳山》尾句以”遙睇北臺何處是,依稀馬耳見雙尖″。

筆者以為以蘇軾知定州時年歲與經歷情感,下筆表述詩意綜合判斷,《雪後書北臺壁》二首應為唐縣風物詩。

邸雙傑:唐縣中山國曆史文化幾個問題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