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三國大佬的終極對決,劉備斷言此戰必勝,四大優勢註定完勝曹操

漢中之戰,劉備經過長達一年多的艱苦攻堅,終於在定軍山捕捉到戰機,一戰斬殺曹軍主帥夏侯淵,訊息傳到長安,曹操再也坐不住了,他親率大軍出褒斜道馳援漢中。劉備聞知即將和老對手正面對決,卻信心滿滿地說:“曹公雖來,無能為也,吾必有漢川矣”。此前劉備和曹操數次交鋒,可謂屢戰屢敗,惶惶如喪家之犬,對曹操的軍事能力,他是打心底佩服,甚至在諸葛亮面前,他也絲毫不掩飾對曹操的評價——“能”。那麼,此次面對這個將他打服的強悍對手,劉備的底氣究竟從何而來呢?

三國大佬的終極對決,劉備斷言此戰必勝,四大優勢註定完勝曹操

一、對決前的戰局

從建安二十二年冬十月開始,這場大戰已經進行了一年半的時間,期間雙方進行了三次交手,從戰果上來看可以說互有勝負,平分秋色。

第一次交手。建安二十二年十月,劉備派張飛、馬超西出武都郡,屯兵下辨,意圖“斷絕內外,以取漢中”,戰役目標是切斷漢中與隴右地區的聯絡,孤立守備漢中的夏侯淵兵團,配合主力正面攻擊陽平關的作戰。曹操則針鋒相對地派曹洪、曹休率軍攻擊下辨,確保祁山大道的暢通。這場前哨戰最終以曹軍完勝而結束,劉備首戰不利,切斷祁山大道的企圖流產,而且損失了吳蘭、雷銅、任夔三員大將。

第二次交手。建安二十三年四月,在下辨遭遇慘敗後,劉備心有不甘,派將軍陳式進軍馬鳴閣道,目的仍然是切斷漢中與隴右的聯絡,但是遭到魏將徐晃的迎頭痛擊,死傷慘重,劉備又一次遭到失敗。

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徵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三國志·徐晃傳》

三國大佬的終極對決,劉備斷言此戰必勝,四大優勢註定完勝曹操

第三次交手。建安二十三年七月,劉備率主力從成都北征,攻擊漢中門戶要地陽平關。夏侯淵依託險要地勢據關扼守,劉備攻擊屢屢受挫,於是留下高翔保持對陽平關的正面壓力,自己則率主力南渡漢水,翻越米倉山,前出定軍山結營,威脅陽平關側背,成功調動夏侯淵前來對壘。二十四年一月,劉備火攻曹軍營壘,猛攻防守最為薄弱的張郃所部。夏侯淵親自前來救火,並分兵救援張郃,劉備抓住有利時機,派遣老將黃忠居高臨下突然發動攻擊,一戰斬殺夏侯淵及曹魏任命的益州刺史趙顒。

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三國志·先主傳》

三國大佬的終極對決,劉備斷言此戰必勝,四大優勢註定完勝曹操

主帥陣亡,戰局不利,曹軍並沒有兵敗如山倒,相反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諸將一致推舉張郃暫行指揮權,迅速穩定軍心,彰顯了曹軍強大的凝聚力。在張郃的指揮下,曹軍依託陽平關和漢水的有利地形頑強抵禦劉備的進攻,致使劉備不敢貿然渡過漢水從後背攻打陽平關,說明曹軍依然儲存著強悍的戰鬥力,雙方隔漢水再一次陷入對峙的局面。

淵遇害,軍中擾擾,淮收散卒,推蕩寇將軍張郃為軍主,諸營乃定。其明日,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將議眾寡不敵,備便乘勝,欲依水為陳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敵,非算也。不如遠水為陳,引而致之,半濟而後擊,備可破也。”既陳,備疑不渡,淮遂堅守,示無還心。——《三國志·郭淮傳》

二、劉備的四大優勢

從當時的戰局來看,劉備雖然暫時佔據了戰場上的有利態勢,但此時漢中尚在曹軍的掌控之中,況且曹操親率的援兵即將抵達,鹿死誰手尚難預料。在這種懷況下,劉備“必有漢川”的表態似乎過於樂觀,但仔細分析之後,劉備的這種樂觀並不是盲目的自大,他至少在四個方面對曹操保有優勢。

三國大佬的終極對決,劉備斷言此戰必勝,四大優勢註定完勝曹操

第一,決心。“必有漢川”,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劉備對漢中志在必得的決心,因為相較於曹操,漢中對劉備的意義更為重大。從防守角度來說,漢中和益州山水相連,是益州的門戶咽喉要地,對益州的安全起著決定性作用。

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三國志·楊洪傳》

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三國志·黃權傳》

從進取的角度來說,漢中是進攻曹魏的前進基地和重要跳板,劉備要想實現“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夢想,據益州出秦川和曹操爭衡天下,漢中是必經之路。謀士法正對漢中的戰略地位進行了鞭辟入裡的分析:

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三國志·法正傳》

三國大佬的終極對決,劉備斷言此戰必勝,四大優勢註定完勝曹操

因此,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劉備都必須拿下漢中,否則不僅一統天下的理想無法實現,就連三足鼎立的戰略也會成為空中樓閣。反觀曹操方面,漢中取捨與否上升不到生死存亡的高度,只有進攻巴蜀時,漢中才會顯現出前進基地的意義,而對於防禦而言,漢中北部的秦嶺遠比南部的大巴山更利於防守。因而,曹操對於漢中缺乏劉備那種志在必得的決心,早在此前攻打張魯時,曹操就認為漢中是“妖妄之國耳,何能為有無?”在他看來,漢中這塊地盤缺乏足夠的吸引力,能夠佔有更好,實在保不住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這種心態在此後下達撤軍令時更是顯露無遺:

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脩便自嚴裝,人驚問脩:“何以知之?”脩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一個是志在必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一個是可有可無,這兩種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而在對漢中爭奪的決心上,劉備先勝了曹操一籌。

三國大佬的終極對決,劉備斷言此戰必勝,四大優勢註定完勝曹操

第二,投入。正是因為漢中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劉備發動漢中之戰時格外重視,投入了除荊州關羽以外所有的力量,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能征善戰的高階將領無一不調到了前線,諸葛亮則在後方籌措糧草,徵集兵員,為前線提供龐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撐。整個益州政權的機器都圍繞著漢中之戰運轉,在戰事最為膠著的時刻,甚至到了男子戰、女子運的地步,可以說,劉備為漢中之戰下了血本。

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三國志·楊洪傳》

三國大佬的終極對決,劉備斷言此戰必勝,四大優勢註定完勝曹操

而曹操卻沒有劉備這種孤注一擲的拼命勢頭,他也不可能傾其所有投入到漢中這一個方向,無論是北方的烏丸,還是荊州的關羽、江淮的孫權,牽制了曹操大量的實力。更為重要的是,漢中之戰進行的過程中,曹操統治區域遭遇了一場嚴重的瘟疫,大量民眾傷亡,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也決定了曹操漢中之戰本錢的不足。

去冬(建安二十三年)天降疫癘,民有凋傷,軍興於外,墾田損少,吾甚憂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書王令》

後來的戰爭程序證明,曹操戰爭儲備不足是導致其棄守漢中的關鍵原因。劉備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在和曹操對決時採取“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的策略,只派黃忠、趙雲率小股部隊襲擾曹軍糧道,最終使曹操的後勤崩潰,不得不放棄漢中。可以說劉備並不是在軍事上打敗了曹操,而是在後勤上拖垮了曹操,因此,劉備在漢中之戰的投入上也勝過曹操。

三國大佬的終極對決,劉備斷言此戰必勝,四大優勢註定完勝曹操

第三,士氣。劉備方面自從赤壁之戰後,好似時來運轉,得荊州取益州,一路高歌猛進,地盤從無到有,實力由弱變強,由上至下洋溢著積極進取的情緒。此次漢中之戰雖然開局不利,但定軍山一戰“夏侯授首”,取得突破性進展,局勢與已有利,士氣空前高漲。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趙雲黃忠敢於以少量兵力劫燒曹軍重兵把守的糧倉,又在曹軍瘋狂反撲之下大擺空城計。

而曹操方面剛剛經歷了損兵折將,還沒有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雖然得到了大量的增援,劉備卻據險而守,避而不戰,找不到發洩的出口,曹軍的銳氣一點點就被挫失掉。加之後勤不濟,供應困難,更使軍心動搖,大量計程車兵暗地裡開了小差。以必勝之心對狐疑之眾,劉備在士氣上又力壓曹操一頭。

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三國大佬的終極對決,劉備斷言此戰必勝,四大優勢註定完勝曹操

第四、環境。與剛剛平定益州時內外交困的局面大不相同,漢中之戰時,劉備已牢牢站穩了腳跟,內外兩個方面的隱患基本上都被排除。對內,他將劉璋安置到荊州,保證其優厚的待遇,均衡益州、東州和荊州三大山頭利益,對忠於劉璋的舊部和長期受到劉璋排擠的優秀之士量才使用,以致於“有志之士,無不競勸”,統治基礎日益牢固。各方勢力在攻取漢中這一問題上也形成了共同認識,如劉璋舊部楊洪就表示即使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砸鍋賣鐵也要支援漢中前線的作戰。對外,劉備對東吳武力攻取荊州三郡的行為選擇了忍讓,迅速和孫權達成了和解協議,雙方以湘水為界重新劃定了勢力範圍,暫時緩和了矛盾衝突,為攻取漢中創造了安全的外部環境。

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三國大佬的終極對決,劉備斷言此戰必勝,四大優勢註定完勝曹操

再看曹操方面,漢中之戰進行期間,後方狼煙四起:建安二十三年正月,忠於漢室的太醫令吉本和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官員趁許都空虛,起兵攻殺了丞相長史王必;四月,代郡、上谷等地的烏丸部落反叛;十月,宛城守將侯音、衛開等人帶領不堪徭役之苦的百姓舉事,扣押了太守東里袞。這些事件都說明了曹魏內部的不穩定性,曹操也因此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漢中戰場。曹操從建安二十三年七月出兵,九月到長安,二十四年三月兵臨陽平關,一路上走走停停,用了八個月的時間才到漢中,就是因為受到了不穩定因素的干擾。

時有京兆金禕字德禕,自以世為漢臣,自日磾討莽何羅,忠誠顯著,名節累葉。睹漢祚將移,謂可季興,乃喟然發憤,遂與耿紀、韋晃、吉本、本子邈、邈弟穆等結謀……若殺必,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三輔決錄》

是時(建安二十三年)吳、蜀不賓,疆埸多虞。宛將侯音扇動山民,保城以叛——《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裴松之注引楚國先賢傳》

三、結語

漢中之戰是劉備和曹操一生中最後一次對決,也是劉備唯一一次憑自己的力量擊敗曹操。憑藉此戰,劉備完成了從屌絲到王者的逆襲,最終踏上了人生的巔峰,捧起了夢寐以求的桂冠。而曹操卻黯然失色,以一場失敗為其金戈鐵馬的一生劃上了一個並不完美的句號。在這場三國大佬的終極PK中,劉備憑藉敏銳的洞察力看到了自己的優勢所在,並且精準地判斷出戰局的走向和最終勝負的結果。顯而易見,“曹公雖來,無能為也,吾必有漢川矣”這句話,並不單純是劉備加油提氣的戰鬥口號,更是為即將到來勝利而提前進行的喝彩。

參考資料:《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