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登入為何易中天講曹操時說,但凡小時候老實的孩子,長大後都沒出息?

2005年,易中天走進了《百家講壇》,很快,這個用幽默大白話講歷史的學者便成了大眾熱捧的存在。

2006年易中天的《品三國》開始走進大眾視野,在這檔節目裡,易中天以人講事,以事說人,從中透析歷史事件的本質並點說普遍的人性。

在易中天透過三國透析的本質裡,有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那就是易中天在節目中透過曹操小時候提出的論點:小時候越老實,長大都沒出息。

當時,易中天這個說法一經提出便遭到了眾多質疑,但針對這些質疑易中天卻並未有隻言片語的回覆。

易中天的沉默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他多少認為這個問題是不需要反覆推敲的,而之所以不需要反覆推敲就能論斷則是因為:它本身就是事實。

登入為何易中天講曹操時說,但凡小時候老實的孩子,長大後都沒出息?

實際上,對人性稍有研究的人都會知道,易中天的這種說法是完全能站住腳的,因為它本身就是從人性角度得出的結論。

在具體分析易中天的這句論斷之前我們先來梳理一個人性的基本特點,那就是:人的創造力只有不斷被激發,才能無窮無盡。而創造力,則是決定一個人成就也就是出息大小的最關鍵因素。

古往今來的所有成大事者,幾乎無一不具備非凡的創造力。拿曹操來說,他在《觀滄海》中賦比興的寫作手法就是創作力的體現,而他在政治上、軍事上的一系列舉措則更是如此。

曹操唯才是舉、在北方屯田、加強集權、分制匈奴等舉措,也是創造力的表現。從廣義上來說,就連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等等,也都無一例外地體現了他非凡的創造力。

沒人可以否認,曹操一生的成就與他的非凡創造力有直接關係。

而曹操的異於常人的創造力,在很大程度上則得益於他幼年時異於常人的“不老實”、“不聽話”。

登入為何易中天講曹操時說,但凡小時候老實的孩子,長大後都沒出息?

曹操幼年時便非常頑劣,三國演義中隨處可見他幼年時因不老實而製造的事端,如著名的《曹操幼時假中風詐叔父》,便是其中之一。《三國演義》中對這個事的記載如下:

“操幼時,好遊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操有叔父,見操遊蕩無度,嘗怒之,言於曹嵩。嵩責操。操忽心生一計,見叔父來,詐倒於地,作中風之狀。叔父驚告嵩,嵩急視之。操故無恙。嵩曰:“叔言汝中風,今已愈乎?”操曰:“兒自來無此病;因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信其言。後叔父但言操過,嵩並不聽。因此,操得恣意放蕩。”

這段話洋洋灑灑上百字,但意思其實很簡單,它說的是:曹操幼年頑劣,他的叔父不喜歡他經常在他父親面前告他的狀。曹操因此就想出了假中風的法子整蠱叔父,於是他便在一次看到叔叔時假中風倒地,叔叔便急告其父。曹操父親到後見曹操相安無事問何故,曹操便說“叔叔不喜歡我所以汙衊我”,曹父從此便不再聽信叔父的話了。

對於連叔父都敢整蠱的曹操而言,什麼掏鳥窩、鬥蛐蛐、花天酒地、射老鷹等等,自然就都是曹操童年時的基本操作了。

從普通人的視角看過去,這孩子極不省心,他們很容易被家長認定為“問題孩子”,曹操叔父多半也是以這種普通人視角看過去,所以才對曹操百般看不慣了。

其實,若看待問題的視角變一變,或者從人性角度考量,你將不難發現:孩子的每一次搗亂、整蠱背後,都將推動創作力的被激發。而在他們創造力被激發的同時,他們也比普通孩子多了無數“鍛鍊機會”。這些鍛鍊機會里還包括膽識鍛鍊、魄力鍛鍊、經驗累積鍛鍊、語言能力鍛鍊等等。

這很簡單,因為孩子每闖一次禍,得多想多少事,解決禍事時又得多鍛鍊多少能力。

以前有位老實孩子曾在成年後嘆道:自己小時候不是真老實,而是不懂得怎麼調皮,越不懂得如何調皮便越老實。後來這個孩子成了世人眼裡的老實人,在數次來臨的機會面前,他都終因缺少頑劣孩子從小就鍛鍊的膽量、魄力而錯失良機,最終一生碌碌無為。

登入為何易中天講曹操時說,但凡小時候老實的孩子,長大後都沒出息?

在現實生活裡,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中規中矩”並不是貶義詞,但它顯然也不是褒義詞。它或許能助人求得一世安穩,可無論在哪種情況下,它絕不可能給人求來“大業”。

任正非曾說過一句經典的話,他說:“如果我聽話,那我現在肯定在農村養豬。”

如果曹操打小就是個聽話的孩子,並一直按照長輩的意願去變換自己的“樣子”,那世界上必定會少了一個“梟雄”,而多了一個普通人。

從現實角度考量的話,任何時候,小時候看起來越乖巧聽話懂事,他們暴露的各種問題便也越少,暴露問題越少他們去解決並與周遭人事磨合的機會便越少。

這樣的結果通常是:相比那些不聽話的孩子,他們在人事上的學習要落後很多。如此一來,成年後他們在各方面能力弱於不聽話孩子便是必然結果了。

所以今天的社會里,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當年在學校的佼佼者,老師家長眼裡的乖孩子、好孩子,他們進入社會後往往混得不如那些不乖、不聽話的孩子。

所以,凡事都有兩面,看問題永遠要用全面辯證法,方可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