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樅陽考古發現之“走近桀王城”!

桀王城,國史未載,只有方誌有記載。由於受到政治因素影響,以前的《桐城縣誌》有毀。《浮山志》、《同安志》、《齊安志》等本志書均不見。筆者查閱《江南通志》、《嘉慶廬州府志》、《廬江縣誌》、《無為州志》、《巢縣誌》等,均引用《方輿勝覽》、《天下名勝志》等相關史料,對桀王城的描述,歸納起來主要具備以下幾個要素:一、桀王城地點在古鄛。二、桀王城有臥牛山及南向延伸的山岡。三、桀王城有紫陽(微)觀。四、桀王城東二里有範王崗(後名丁艱山),有桀王疑冢。五、桀王城前有牧馬市場。滿足這些要素,桀王城就基本確定下來。筆者根據地方傳說,透過走訪和實地求證,找到具備上述條件的一處古代文化遺址。

一、走訪

樅陽縣項鋪鎮白石村有個叫神墩的地方,墩的東邊稱陳墩,西邊稱陳莊。《樅陽考古》標識為“唐山神墩文化遺址”。

2016年11月,我陪同原樅陽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原樅陽文化局局長唐志堅,原樅陽縣文物所所長、樅陽縣博物館館長王樂群,原項鋪鎮分管文化的黨委副書記吳潔珍等一行,對陳墩進行實地考察。

2021年5月22日下午,樅陽縣宣傳部副部長方千、縣文旅局文化產業發展辦公室主任方紹兵,在白石村黨支部書記陶金明等陪同下,專程再次對遠莊、束莊、陳莊、陳墩進行考察,並走訪了當地居民,在一陶姓居民院子裡發現古代石構件,為農民建房時所挖掘的。還順便到石溪,對傳說的亞父墓進行察看。

我外婆的家,以前在神墩附近王家坂。小時候經常在周邊玩耍,比較熟悉周邊環境,也看過一些破舊東西,只不是小時候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當玩具,偶爾也聽到一些傳聞,只能當故事記著。

樅陽考古發現之“走近桀王城”!

二、桀王城遺址及周邊情況簡述

臥牛山,位於樅陽縣項鋪鎮龍虎村和柳西村之間,其西南邊為白石村。龍虎村的人稱之為牛山或臥牛山,文人稱之為牛眠山。從西往東看此山象畚箕,叫箕山,又曰匡山。現今白石、柳西村人,稱之為安箕(基)山,山的腳下有安邊堂,為以前有道觀,已毀。從臥牛山向南,宛延著一條自北向南長約二公里長的山崗,叫火龍崗。其西南端的村莊叫遠莊。遠莊東南前150米起,有二個夯土古墩呈正南走向,二墩之間有約一百米平場,中有水溝。(如圖)

樅陽考古發現之“走近桀王城”!

樅陽考古發現之“走近桀王城”!

樅陽考古發現之“走近桀王城”!

樅陽考古發現之“走近桀王城”!

遠莊後有一塊約十畝面積大的平坦地叫茒山。茒山的東邊有一塊大田名叫百籮湫,為明朝著名畫家、史學家丁雲鵬(字九萬,號白眉)先生的私田,為古時井田,傳說為舜耕田。百籮湫南,以前有一條自女兒橋向西,寬約3—5米澗溝,通向夏子港,這條澗水舊稱夏子河,現已不存在了,全改成農田,現將夏子河寫成蝦子河。

北面墩前,目前居戶只有幾家,稱為束莊。墩的東南邊,以前有一座廟,現已毀,廟邊曾放置厝基(棺材),廟基還可發掘。上世紀七十年代,遠莊、束莊(含王坂)、陳莊三個自然莊為一個生產隊,當時在這個墩子上建了隊屋、牛欄和稻場。南面的墩,當地人稱神墩。現存的神墩長寬分別約為80米,高約為3米,由黃土堆成的。在西南角的黃土層中,可以看到明顯的灰坑。上世紀七十年代,整個墩上是一片地,種著莊稼。八十年代,有幾戶村民在上面建築房屋。神墩西邊為陳莊,東邊莊名叫陳墩。陳墩與拔茅山北夏氏宮相對。

三、發現

透過觀察、發現二個臺城都是人工夯土而成的,其夯土清晰可辯,土層表面,我們先後拾到早期人類留下的陶器殘片、石器和灰坑。

樅陽考古發現之“走近桀王城”!

1、 陶器

早期紅陶器腳、底、腹部殘片。(圖1、2)

樅陽考古發現之“走近桀王城”!

雜土、青泥、白泥陶器殘片。(圖3、4、5)

2、石器

黃玉石藥杵1件(圖6),石手錘1件(圖8),石耒耜頭1件(圖7),石鋤1件(圖9),五邊斜面石刨刀1件(圖10)以及打磨石器(圖11)。

樅陽考古發現之“走近桀王城”!

樅陽考古發現之“走近桀王城”!

以上器物構件及殘片的多樣性,突出反映了這幾個歷史資訊:1、飲具和祭祀。2、原始農耕。3、醫藥。4、早期瓦屋。

夏都臺城上面建有明堂。方苞《目耕帖》雲: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廣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階。四旁兩夾窗,白盛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見方苞撰《考工析疑》。

樅陽考古發現之“走近桀王城”!

四、幾個地名解讀

1、疑冢。在神墩向東北方向約300米遠的地方叫廉鎮(又稱柳陽鎮),建於民國九年。過廉鎮向東名為丁艱山,一直向南延伸長度約1500米長崗。出廉鎮大約100米向西,有一座很大的墳,當地人稱叫大墳包,相傳為桀王疑冢。明朝正德《安慶志·地理志七》居巢,桀死於此。

姚鼐先生《惜抱軒詩集七·疑冢》:“祖虞胄稷兩難求,枯骨誰知屬夏侯。邢史何嘗識天道,邾樓家盡大長秋”。這首詩大意是:唐虞、胄稷現在難以求證,這裡埋的枯骨誰知道就是夏侯呢?史學家邢昺哪裡知道自然界道理,那些邾樓(宮室)、官員早已不存在了。也就是說能證明夏代歷史,只有這座疑冢了。

樅陽考古發現之“走近桀王城”!

2、牧馬廠。神墩南邊約200米,有個村莊叫王樓,以前有跑馬樓,人們站在樓上可以觀看馬賽跑,進行相馬、議價、交易。神墩東南角為馬埠山。《桐城續修縣誌》有牧馬市場記載。《廬江縣誌》也有齊安廠記載,以前為江南最大馬廠之一。

在馬埠山南有座小山名叫牧馬山,現為馬埠小學。當地農民說不清楚,稱作木瓜山。前面的王院為宋代馬軍駐地。小步橋名稱來源於宋朝馬軍編制,大步五千,小步三千。上世紀開墾時,農民們在王樓周邊不時發現馬蹄鐵。

3、桀王城。古名叫鄩。《竹書紀年》:“一名癸,居斟鄩,為商敗於鳴條,放於南巢,夏亡”。《詩·商頌·長髮》:九有有截,韋顧既伐,昆吾夏桀。昆吾:古丘名。傳說太陽正午所經之處。《淮南子·天文訓》:“日出於暘谷……至於昆吾,是謂正中。”高誘注:“昆吾邱,在南方。此所謂正陽”。

鄩在正陽之中,應為鄩陽之名來源。老子《道德經》:“九層之臺,起於累土”。這正是所謂臺城。夏以前城池都是臺城,上有明堂。周邊有水溝叫雍,主要是防禦野獸龔擊。《廬江縣誌》記載,潯陽在江北。潯由鄩而演變來的。

礬山古稱崑山。明正德《安慶府志》記載:漢王莽時稱舒為昆鄉。《廬江縣誌》漢王莽時為昆鄉,有大小礬(礬)山記載。《無為州志》記載,崑山在小嶺。樅陽縣人現稱為礬母山。

李公麟家住陳墩附近的白石山房,曾得夏商時期遺物多件。根據宋代呂大臨《考古圖》記載,李公麟曾得“癸鼎”。樅陽縣上世紀還出土似類的鼎。

樅陽考古發現之“走近桀王城”!

4、火龍崗。中國傳統習慣把三皇五帝稱之為龍。桀(?―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諡號桀,史稱夏桀,帝發之子,夏朝最後一位君主。《康熙字典》:“癸者,歸也。於時為冬,方在北,五行屬水,五運屬火。”夏桀五運屬火,他自稱太陽。人們稱夏桀為火龍。傳說中夏桀喜歡用火刑,濫殺無故。又叫桀火。有彥語:太陽不滅,夏桀不亡。火龍崗因夏桀而得名。

5、茒山。“茒”字,讀yuán,現在寫成“遠”字。約在商以前,人們把未吃完的動物,圈養起來,以備雨雪時候食用。“茒”是指最早圈養動物的園子。“鹿茒”、“上林茒”後來寫成苑。南唐徐鉉曾作《茒山紫陽觀碑銘》。

6、安邊堂。在牛山腳下。《廬州府志》記載:安邊堂,《方輿勝覽》安邊堂在州治。《輿地紀勝》在設廳之後。設廳為紫陽觀所在。南唐徐鉉《題紫陽觀》:南朝名士富仙才,追步

東鄉

遂不回。丹井自深桐暗老,祠宮長在鶴頻來。巖邊桂樹攀仍倚,洞口桃花落復開。惆悵霓裳太平事,一函真跡鎖昭臺。徐鉉貶舒州,見載於《桐城縣誌》。“追步

東鄉

遂不回”中的東鄉。過去,浮山以東白楊裡屬東鄉。龍虎村,稱為東邊。

樅陽考古發現之“走近桀王城”!

7、亞父莊,現名亞莊,在石溪。亞有二種讀音,一是(yà),二是本地讀音(yɑ)。《康熙字典》:【集韻】【正韻】音鴉。【前漢·東方朔傳】伊優亞者,辭未定也。又【趙古則曰】物之岐者,曰亞。亞父本讀亞(yɑ)父。錢澄之先生有祭亞父詩文,古桐城文人有大量詩文留存。

五、現巢湖與南巢是二個地方

1、一九七九年出版《辭海》“范增”和“居巢”條:“居巢治所在今安徽桐城南,項羽的謀臣范增即本縣人”。日本長赤水1789年初所編的《中國曆代州郡沿革圖》,其中《禹貢九州圖》,為彩色印刷,圖上分別標識巢和南巢二個位置。清朝康熙時《禹貢九州圖》南巢也標註在今天樅陽境內。康熙《無為州志·圖考·卷一》:巢湖還標誌為焦湖。

樅陽考古發現之“走近桀王城”!

樅陽考古發現之“走近桀王城”!

樅陽考古發現之“走近桀王城”!

2、《孔傳》漢孔安國傳“南鄛,地名。”《尚書·仲虺之誥》:“成湯放桀於南鄛。”宋朝焦贛《焦氏易林卷二》“小過:伊尹智士,去桀耕野,執順以強天佑”。太甲放桐,三年思過。明朝《南畿志》:許由隱於巢的臥牛山和東山。按志書記載,山上還有遺蹟可尋。古桐城文人有大量詩句。

樅陽考古發現之“走近桀王城”!

3、有巢氏以前,人們居住洞穴。樅陽境內浮山、白雲岩等,有三百多個大小不同的洞穴,平均海拔70米左右,為遠古人類提供了群居住所。

4、瓦始於夏桀。楊子芳《巢伯論》:“難桀居巢,始製陶瓦,變茅茨之舊。遂與羽山之城並利,賴於千古,使出其材智,豈不足為善,而無如其不悛也”。見載於嘉慶《廬州府志》。

5、成湯放桀,當時人有微詞。認為“有”這個地方人對桀太寬容了。楊子芳認為是對夏桀的忠誠。《呂氏春秋·去宥》:“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晝為昏,以白為黑,以堯為桀,宥之為敗亦大矣。亡國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凡人必別宥,然後知。別宥則能全其天矣”。舊桐城縣有大宥鄉設定。

綜上所述,“桀放南巢”,地點不在今天的巢湖市,當在今天樅陽縣。中古以前都城為臺城。我們發現的陳墩,根據史料記載,應為堯都。太史公曰:“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秦始皇、漢武帝都親自來同安(樅陽)祭祀,是最重要證據。漢武作“盛唐樅陽之歌”,指盛德唐虞。限於篇幅不再一一列舉。樅陽現存歷史文化遺蹟很脆弱,希望能得到更好保護。現在天無高速路線要經過此地,建議有關部門進行搶救性發掘,進一步論證,還原歷史本來面目。由於水平有限,請大家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