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主父偃為漢武帝解決多個難題,為啥被滅族?無關人品,只是犧牲品

主父偃被漢武帝滅族,表面上看起來是因為其人品太差、引起了眾怒;但如果結合那個時代特徵、他在政治方面的所作所為,我們會發現真實的原因非常眼熟,在幾千年的歷史上曾多次出現,跟商鞅、晁錯之死幾乎是同一個性質。

主父偃為漢武帝解決多個難題,為啥被滅族?無關人品,只是犧牲品

主父偃之所以能夠在史書中佔據一席之地,是由於他遇上了漢武帝。

在中國封建史上,漢武帝劉徹幾乎是“雄才大略”的代名詞。他在位五十四年,在各個領域都進行了一系列開天闢地式的變革:

在政治主導思想層面,實現了由黃老到儒家的大扭轉,開創了“外儒內法”這一封建政權的統治理論;以教為先、興辦太學,建立了社會教化、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教育體系,形成了影響數千年的文官制度;

文化上,創設樂府,重用文人賢才、重視文化建設;歷史上首次由政府出面在全國徵集圖書,並且設定寫書之官,建立起領先世界的文化制度;

制度上,建年號、改正朔、修郊祀、易服色、建明堂,為後世兩千年沿用;

在國家管理層面,削弱封建藩國,徙豪強入邊,頒佈《刺史六條》打擊貴戚高官、豪強大族;

軍事上,南收兩越,東定朝鮮,北逐匈奴,平西羌,撫西南夷,通西域,開疆拓土……

上述一系列積極進取的政策,使得漢朝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大一統國家,也奠定了其後兩千年封建社會的基礎。

主父偃為漢武帝解決多個難題,為啥被滅族?無關人品,只是犧牲品

漢武帝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封建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在於他最大化發揮了領導者的作用:選方向、用人才、拍板;他的一系列文治武功,都得益於眾多頂級人才的群策群力、獻計獻策。軍事方面,衛青、霍去病橫空出世;思想層面,董仲舒系統擬定了為大一統王朝服務的理論體系;經濟方面,桑弘羊等人推動的鹽鐵專賣極大緩解了漢朝的軍事開支壓力……

在那個人才濟濟的輔政群體中,本文的主角主父偃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作用幾乎是不可替代的,包括以下多個方面:

其一,號稱史上第一陽謀的推恩令,徹底解決了困擾西漢的諸侯國難題。

西漢初期,劉邦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實行了郡縣、封國並行制,透過分封同宗藩王,強化了對遼闊疆域的控制。但像春秋戰國時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血脈關係的疏遠,那些實力強大的藩國離心力逐漸增長,已經形成了對中央政權的現實威脅,文、景兩帝時期一直沒能找到有效解決辦法,景帝時期甚至爆發了七國之亂。

主父偃為漢武帝解決多個難題,為啥被滅族?無關人品,只是犧牲品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提出了一種極為“陰險”的思路,邏輯如下:

為了徹底剷除藩國對朝廷的威脅,必須對那些大的諸侯國進行分割;

但如果以法令強迫他們交出封地,必然會出現反叛行為,就像七國之亂的爆發那樣;

因此,不如換一種思路、從“情”的角度出發:依照宗法制,各諸侯國只有嫡長子能繼承遺產,其他子弟卻沒有尺寸之地,心裡自然憤憤不平;所以,不如由皇帝出面,下令各諸侯王推恩(即廣佈恩惠)、把自己的封地瓜分給宗室子弟,讓人人都成為諸侯。

每個男人都心懷裂地封侯的理想,哪怕分到手的只是一個村莊。因此,推恩令一出,“人人喜得所願”,面對迫不及待、兩眼發紅的眾多子弟,那些諸侯王根本沒有抗拒的理由與能力。從一定程度上來講,這相當於古代政治領域的“劫富濟貧”,藩國尾大不掉這一難題徹底解決。

主父偃為漢武帝解決多個難題,為啥被滅族?無關人品,只是犧牲品

其二,遷徙豪強大族。

就在進獻推恩令後不久,主父偃又針對當時的另一項棘手問題提出瞭解決方案。

經過無為而治的文、景兩帝后,西漢一改初期的貧苦局面,變得“鄙廩庾盡滿,而府庫餘財”,但可惜的是,在任何時代,財富的自由流動都會造成一個局面:貧富分化。

舉例為證,漢武帝即位之初,就出現了“大飢,人相食”的局面,為什麼“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的西漢王朝,會因饑荒出現人吃人的慘狀呢?當時的大部分利益,被新誕生的權貴、豪強階層攫取。

“罔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併;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不僅土地兼併日益嚴重,那些富戶甚至仗著資本的力量把手伸向了地方政權;董仲舒也說:“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看起來富裕的漢王朝,其實並不富強。

主父偃為漢武帝解決多個難題,為啥被滅族?無關人品,只是犧牲品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主父偃建議:“天下豪桀兼併之家,亂眾民,皆可徙茂陵,內實京師,外銷奸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

接受這一建議不久,漢武帝就頒佈了《遷茂陵令》,凡是財富在300萬錢以上的鉅富豪門,一律遷徙到京城附近的茂陵。這樣一來,豪強們的故鄉的土地房產只得低價出賣,這些財富都被朝廷抄底,其後以極低的稅收,分給了那些深受土地兼併殘害、流離失所的農民。

透過這番操作,西漢的赤貧百姓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安居樂業;中央朝廷手裡的稅收實現了大幅增長、對外作戰的實力更強;唯一的輸家也許就是那些豪強權貴集團,他們的鉅額財產,就在這個過程中被變相“劫富濟貧”了。

主父偃為漢武帝解決多個難題,為啥被滅族?無關人品,只是犧牲品

其三,建立朔方郡。

還是在公元前127年,衛青、李息兵出雲中,突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收復了河南地區(即河套地區),這是漢匈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西漢王朝的北部邊防線北推至黃河沿岸。

主父偃隨即上書,他認為河南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外有黃河天險,蒙恬當年在此地修築城池以驅逐匈奴,對內節省了人、物的運輸壓力,又擴大了中原的疆域,實為“滅胡之本也”。

當時,一眾朝臣都反對這一提議,但漢武帝力排眾議,在河套地區修築朔方城,並招募十萬餘內地居民到此地紮根。從此之後,朔方郡不僅搖身一變為西漢對抗匈奴的突前大本營,即使在後世上千年,也是中原王朝壓制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重要基地。

主父偃為漢武帝解決多個難題,為啥被滅族?無關人品,只是犧牲品

由上可見,主父偃對西漢的貢獻是全方位的,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在強化中央集權、鞏固大一統秩序、緩解階級矛盾、加強邊防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對於這位及時雨般的人才,漢武帝極為欣賞,曾在一年裡對其連升四級。

然而我們可以發現,對西漢王朝和漢武帝本人,主父偃的貢獻不可謂不卓越;但換一種角度我們會發現,在這個過程中,他得罪的人可不少。

上文說了,推恩令、遷茂陵令,本質上都是“劫富濟貧”,它們以看似溫和但卻讓人無法抗拒的邏輯,實現了對社會政治、經濟利益的重新分配,結果自然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但作為這些政策的推動者,主父偃卻面臨著尷尬局面:從他的政策中獲利的人,不會對他表示感謝;但那些被他剝奪了特權、利益的藩王、豪強們,對其卻很得牙癢癢。“奪人錢財如同殺人父母”,主父偃的敵人遍佈朝廷內外。

即使是提議修築朔方城,主父偃也得罪可不少人。當時,絕大部分朝臣都激烈反對這一提議,丞相公孫弘的反應尤為激烈,但漢武帝最終執意選擇了主父偃的提案。

封建職場有這麼一個怪相:做事的人,有時會比那些碌碌無為者令人討厭。因為在一些人看來,同僚的正確,無疑是凸顯了自己的錯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他們總會不遺餘力的拆臺。

巧的是,最終向漢武帝施加壓力、迫使主父偃被殺的,正是公孫弘。

主父偃為漢武帝解決多個難題,為啥被滅族?無關人品,只是犧牲品

公孫弘整死主父偃的理由是什麼?他當時說了這麼句話:“偃本首惡,非誅偃無以謝天下”。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是這樣:

主父偃是齊地人,因為早年從事縱橫之術、晚年才投身儒學,因此受到了儒生們的一致排斥,以至於在齊地毫無容身之所,貧窮不堪;

為了生存,主父偃流落於燕、趙等地,但從未得到當地權貴的善待,生活越發困窘,只好前往關中投靠大將軍衛青;

但即使有衛青的引薦,主父偃仍未得到被召見的機會,由於貧窮,連京城的權貴們也討厭他。

最終,他豁出一切、寫信毛遂自薦,一舉打動了漢武帝,一年中連升四級,終於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華。

主父偃為漢武帝解決多個難題,為啥被滅族?無關人品,只是犧牲品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西漢初期的階層偏見還是比較嚴重的,若不是用人惟才是舉、不拘一格的漢武帝執政,主父偃這麼一位才華出眾的基層人才也許只能泯然眾人了。(漢武帝最擅長從底層人中選拔人才,如衛青、霍去病、公孫弘、嚴助、朱買臣、張湯、杜周等等名臣)

但年輕時不堪回首的經歷,讓主父偃的心中產生了深深的憤怒。在飛黃騰達後,他舉報了齊王、燕王亂倫、穢亂宮廷等醜行,最終燕王被判死刑、齊王自殺。

而趙王劉彭祖當初也沒怎麼買主父偃的賬,他擔心自己會成為下一個目標,於是實名舉報主父偃收受諸侯賄賂、迫害齊王自殺。

主父偃被漢武帝逮捕後,承認受賄罪名,但對迫害齊王的罪名矢口否認;而感念他的卓越貢獻,漢武帝本人其實並不想痛下殺手,這時公孫弘卻落井下石,他聲稱:“齊王自殺、後繼無人,齊國被廢為郡、歸入朝廷。如果不殺首惡主父偃,就無法向天下人交代”。

公孫弘的言下之意是這樣:主父偃是陛下派去齊地的,如今齊王被逼自殺、封地劃歸朝廷,人們會指責陛下處心積慮、毫無情義,為了奪取土地不惜巧立名目、殘害宗室;但如果把主父偃認定為罪魁禍首,這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主父偃為漢武帝解決多個難題,為啥被滅族?無關人品,只是犧牲品

於是,漢武帝毫不猶豫的把主父偃滅族。

實際上,主父偃之死,跟戰國時期商鞅被殺、漢景帝時期晁錯被腰斬完全是一個道理。說白了,這些人都是為帝王幹髒活的;形勢需要時,他們是最趁手的武器;但若時過境遷,為了穩定大局,他們往往會淪為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