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細數清朝的“三大奇案”:一個太得意,一個太失意,一個太悲催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從隋代開始實行,隨後到隋唐至兩宋都沒有大的變動,直到明清時期才有所變化,那時的科舉考試分為四級,即府縣考、鄉試、會試和殿試。

細數清朝的“三大奇案”:一個太得意,一個太失意,一個太悲催

首先是府縣考試,錄取了叫入學,又叫縣學生,就是人們常說的秀才,是科舉功名中最低階的一等。

鄉試一般是每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省城舉行,參加鄉試的是秀才,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書生學者如果能中舉就有了做官的資格。

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京城舉行,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細數清朝的“三大奇案”:一個太得意,一個太失意,一個太悲催

殿試才是真正意義的“古代高考”,殿試一般由皇帝親自主試,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細數清朝的“三大奇案”:一個太得意,一個太失意,一個太悲催

史上第一位狀元究竟是誰現在已無考證,但最後一位狀元史書卻有明確記載,他就是清光緒三十年的新科狀元劉春霖。據說劉春霖開始並不是狀元,第一名是廣東人的朱汝珍,當時“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對梁啟超、孫中山這些廣東人的造反很是憎恨,因此很反感朱汝珍。再同雯朱汝珍名字裡邊有一個慈禧最討厭珍妃的“珍”字,一進把他撤掉了。再後來,慈禧看到劉春霖,認為這個名字很吉利,於是便把他定為“狀元”。然而劉春霖“離奇”考中狀元后的第二年,內憂外患的清廷下了這樣一道命令,4個字:停止科舉。

清朝不光廢除了科舉制,而且還發生了許多奇聞軼事——三大奇案。

細數清朝的“三大奇案”:一個太得意,一個太失意,一個太悲催

第一件軼事:“高考”佳話案。

相傳光緒二年(1876)丙子科,湖南臨湘名士吳獬與曾國藩之孫曾重伯、名門公子魏候平等同住一弄。他們平日裡哪裡有機會這樣暢敘歡情呢?他們攜帶的茶餚、原料都是較好的,但“五更雞”的火太小,只宜煲粥、燜肉。

細數清朝的“三大奇案”:一個太得意,一個太失意,一個太悲催

有一天,吳獬在桌板下煲了一鍋火腿金鉤雞松八寶粥。三個人聊天聊得高興,曾重伯把腳一伸,一鍋已煲好了一個時辰、眼看就要進口的香粥,傾得缽底朝天,一乾二淨。三人又惱又笑,吳獬乃填《踏莎行》一闋以記其事:“籃重腰痠,人多屋小,今年又作同林鳥。曾南吳北魏中央,談天直到東方曉。金鑄緣空,紗籠福早,荊山自是知音少。若言把握在人為,眼前稀飯全翻了。”

後來,吳獬名列這一科第一名,成為“解元”,曾、魏亦均高中,傳為士林佳話。

細數清朝的“三大奇案”:一個太得意,一個太失意,一個太悲催

第二件軼事:“高考”失意案。

左宗棠任陝甘總督時,因當時是陝甘合闈考試,甘肅秀才赴陝應舉諸多不便,左宗棠就奏準朝廷創設甘肅舉院,甘肅的考生從此不用長途奔波參加“高考”了。

細數清朝的“三大奇案”:一個太得意,一個太失意,一個太悲催

蘭州人秦霖熙就是分闈後在該院中試的舉人。後來,秦霖熙中了清光緒五年(1879)己卯科進士後,將要參加保和殿皇帝的殿試,決出狀元。主考官很是賞識秦霖熙的文采出眾,正巧恰逢左宗棠由陝甘高升軍機大臣之際,為了顯示左宗棠重視教育,育才有方,已決定選薦秦霖熙為本科第一甲第一名進士,就是狀元,並囑咐他在殿試時,試卷務必祥審細酌,堅持到最後交卷。

細數清朝的“三大奇案”:一個太得意,一個太失意,一個太悲催

當時,因考場深廣,透光不足,應試者均要自備小蠟燭,以便傍晚照明。秦霖熙很快就把試卷答完了,想起主考官的囑咐要他延遲交卷,於是就燃起蠟燭仔細核查卷面,結果不慎碰到了蠟燭,卷面被蠟液汙染了。主考官見了,頓足嘆息說:“此卷萬不能上呈,呈則犯考規,有忤上之罪矣!”秦霖熙聽得此言,驚駭萬分,就袖起卷子怏怏而退。

由於秦霖熙一時不慎汙卷,考場失意,而錯失良機,失去了中狀元的機會。此後,他淡薄科名,致力於醫學,實踐了范仲淹“不為良相,必為良醫”的誓言,終成為甘肅一代名醫。

細數清朝的“三大奇案”:一個太得意,一個太失意,一個太悲催

第三件軼事:“高考”舞弊案。

歷朝歷代,對“高考”舞弊者,都是嚴懲不貸的,就拿清朝來說吧,那些被處理,甚至死於“高考”作弊案的大小官員,真的不計其數。

細數清朝的“三大奇案”:一個太得意,一個太失意,一個太悲催

清朝雍正年間,俞鴻圖擔任湖北鄉試主考官。按規定主考官是不準帶家屬的,但死了老婆的俞鴻圖剛娶的年輕媳婦林氏水性楊花,施展媚術留在俞鴻圖身邊。俞鴻圖有天酒醉在林氏面前洩題,中了林氏的圈套。洩露的考題被林氏和情夫高價售出,事情敗露,雍正皇帝聞之勃然大怒,下令將俞鴻圖就地腰斬,以正視聽。

細數清朝的“三大奇案”:一個太得意,一個太失意,一個太悲催

事後雍正聽說俞鴻圖腰斬時的慘狀,目不忍睹,動了惻隱之心,決定“由今始,廢除腰斬刑”。俞鴻圖拿生命廢除了從春秋時代開始一直實行到雍正年間的腰斬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