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這個“間諜”太失敗,本是修渠“疲秦”,結果建成後母國最先被滅

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商鞅在秦國開始變法,隨著變法的深入秦國國力逐漸增強,展示出一統天下的氣勢,距離秦國最近,國力最弱的韓國尤為害怕,日夜思索對策。

這個“間諜”太失敗,本是修渠“疲秦”,結果建成後母國最先被滅

韓桓惠王在位期間,面對秦國的東進屢屢喪城失地,公元前264年,秦武安君伐韓,“取九城,斬首五萬”;公元前263,“取南陽”;公元前262年,“拔野王,上黨路絕”(於是引發了長平之戰);公元前256年,“取陽城,斬首四萬”,按照這個節奏攻佔韓國首都新鄭那是遲早的事。由於申不害在韓國推行法家思想,不過推行的卻是“術”,也就是權術。講求君主怎麼運用權謀統御臣民,這讓韓國上下都變得喜歡耍陰謀詭計。面對赳赳秦軍不想著訓練軍隊,增強國力卻想著怎麼消耗秦國的國力,不過還真的想了一條 “疲秦之計”,那就是勸說秦國大修水利。

這個“間諜”太失敗,本是修渠“疲秦”,結果建成後母國最先被滅

韓桓惠王挑選了擔任韓國水工(管理水利事務)的鄭國擔任“間諜”,前往秦國勸說秦國修渠。古代灌溉技術落後,秦國關中地區土地貧瘠,糧食產量很低,當時的關中還沒有“天府之國”的美譽。落後的農業極大制約了秦國擴張的步伐,因此對於修建水利設施秦國很是樂意的。於是在秦始皇登基秦王的這年,公元前246年,經過鄭國的考察建議秦國修建一條涇河和洛河的水渠。

鄭國對秦王說:秦國坐擁關中,但是常年乾旱少雨,無法進行耕作,若想併吞八荒必須要多種地多產糧,這樣才能多養兵。不如修建一條西起涇河,東注入洛河的灌溉渠,如此則“關中儘可澤被”。但是當鄭國說這條水渠長達300裡,需要耗費1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完工時,秦國朝堂的官員都對此產生了質疑,因為此時秦國不過數百萬人口,若要修建這樣一個工程那意味著需要舉秦國傾國之力才能完成。

這個“間諜”太失敗,本是修渠“疲秦”,結果建成後母國最先被滅

十年的時間,也許秦國早已吞併了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但是若要進行這項工程,秦國的統一大業必然會受到影響,但是秦王嬴政不愧是千古一帝,相國呂不韋也很有遠見,堅決支援這項工程,於是這項偉大的工程開工了。也許韓王在竊喜,認為秦國果然好大喜功,如此的勞民傷財的工程必然大損秦國國力,無力進行東進。也許是韓王看到了吳國修建了邗溝後,從強盛到衰敗不過數年。但是他又何曾看到吳國的衰敗並非因為邗溝,而這條不過300裡的灌溉水渠又豈能阻擋秦軍的腳步。

其實秦國君臣也是經過認真考慮才下了在關中修渠的決定的,畢竟十年前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將連年水患的成都平原變成“沃野千里,天府之國”的例子仍然在目,於是秦國君臣下定決心修建關中這條水渠。

這個“間諜”太失敗,本是修渠“疲秦”,結果建成後母國最先被滅

下面來說說這條之後使關中平原變成了沃野千里的——鄭國渠。

鄭國渠連線涇河洛河,這兩條河流位於渭河以北,河流中間的這兩部分平原也可以稱作“涇洛平原”。“涇洛平原”佔據了關中平原三分之一的面積,但是一直缺乏灌溉水源,農業很落後。由於關中西北地勢高,如果修建管道水渠只要順著山腳向東延伸,利用天然落差就可以使水流從涇河自行流入洛河,形成大片的灌溉區。經過涇河河水沖刷後後,“涇洛平原”這片貧瘠的鹽鹼地變成了肥沃的耕田。

根據《史記》記載,鄭國渠建成後“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今110萬畝),收皆畝一鍾(今200斤),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這個“間諜”太失敗,本是修渠“疲秦”,結果建成後母國最先被滅

在修渠的第六年,秦王得到訊息,鄭國是韓國派來的“間諜”,修渠是為了“疲秦”,於是準備處之以極刑。鄭國卻對秦王說:“臣為韓延數年之命,然渠成,亦秦萬世之利也。”秦王這才饒恕鄭國,並且在渠修成之後命名為“鄭國渠”。

耗時十年鄭國渠才建成,但是擁有成都平原的都江堰、關中平原的鄭國渠使秦國國力大增,加快了秦軍東進的步伐。公元前230年,秦軍東出第一個就滅亡了韓國,開啟了統一六國的戰爭,鄭國渠在其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為蜀道難,要想成都平原的糧食外運消耗的精力實在太大。

我們來說說鄭國渠對秦韓兩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這個“間諜”太失敗,本是修渠“疲秦”,結果建成後母國最先被滅

1、對韓國,續命了嗎?

鄭國渠本就是韓國用來拖垮秦國的計謀,也許韓國早就料到鄭國這個間諜會被發現,但是隻要秦國過了五六年再發現就是成功的,這樣鄭國渠說不定就成了爛尾工程,要是秦國堅持修完更好,繼續耗費秦國的國力。試想一下,在那個缺乏大型機械的年代,修建一條300里長,十幾米寬的灌溉水渠,加之氣候嚴寒、地形崎嶇、人口不足,對秦國來說是一個多麼大的工程。即便在後世,進行這麼大的工程也是比較有難度的。所以在這十年裡秦國對東方六國沒有進行大規模的用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真的為韓國續了十幾年的命,但是就在鄭國渠竣工6年後秦軍東出,“韓國亡”。

2、對秦國,“疲秦”了嗎?

300裡的鄭國渠,耗費了秦國十年的精力,由於早期鄭國的間諜身份沒有被發現,所以存在這不少人力物力浪費現象,直到鄭國的真實身份被發現才開始精打細算施工。但即便如此仍是秦國舉國之力才能完工。這十年的時間秦國確實很“疲”,但是一旦完工,關中一下多了百萬畝良田,為秦國併吞八荒提供了物質保障,完工15年後六國亡,天下一統。

這個“間諜”太失敗,本是修渠“疲秦”,結果建成後母國最先被滅

3、對後世,“澤被萬世”

鄭國渠開了引水灌溉的先河,漢朝的白渠,唐朝的三白渠,宋朝的豐利渠等等都不斷完善著鄭國渠。即便到了近代,1929年,關中地區持續大旱,糧食歉收數年,為了解救民眾,水利專家李儀祉勇擔重任,1930年12月開工涇惠渠,兩年後完工。可灌溉60萬畝。新中國建立後,對鄭國渠的新老渠系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改善,繼續灌溉著關中數百萬畝農田。

正是因為鄭國渠對秦國統一六國,以及對關中的民眾起了巨大作用,所以這條灌溉渠被命名為“鄭國渠”。如今鄭國早已不在,想出這項計策的韓國國君早已不被世人銘記,但是鄭國和鄭國渠的名字卻鐫刻在了歷史的豐碑上。

這個“間諜”太失敗,本是修渠“疲秦”,結果建成後母國最先被滅

國家的較量從來不是透過陰謀詭計來實現的,勝負是綜合國力的比拼,近年來一些反華勢力,使用各種手段,拉攏誘惑國內一些內心不堅定的分子。在“用間”方面中國可是行家裡手,當年金無怠潛伏美國40年,差點當上了中情局二把手,可惜被叛徒出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