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代“端午躲午”的原因,大有講究|鉤沉

端午節安康

端午是中國最隆重的節日之一,民間過端午,講究十分多,“躲午”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國古代,將五月視為“毒月”,五日視為“惡日”。

《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載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也指出:“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

民間更認為人若在五月初五出生,若是平民,則禍害鄉里;若是朝臣,則會攪亂朝綱。因此,鄉人最忌諱五月初五生下孩子了。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中也雲:“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

雖然人們忌諱五月初五有孩子出生,但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到了瓜熟蒂落的時候,是誰都沒有辦法阻止的。既然兒女出生的時辰不能更改,人們只好想辦法補救,也就是“躲午”。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要從第二年開始,每逢端午節就必須躲到外婆家去過節。只有這樣,孩子方可平安、健康成長,長大後才不會淪為惡人。

據說,宋徽宗趙佶就是五月初五出生的,從小被寄養在宮外的外婆家。當他登了龍位後,就想,怎麼五月初五出生的人就會不吉利呢?朕不是當了皇帝了嗎?將五月視為“毒月”,五日視為“惡日”實在沒有道理,這是多麼端端正正的日子啊!於是,就將五月初五稱為端午了。

​古代“端午躲午”的原因,大有講究|鉤沉

宋徽宗畫像

儘管五月初五已被正名為端午了,但民間恐懼“毒月”“惡日”的心理並沒有絲毫的減輕。筆者小時候的一個端午日,母親被鄰家的五奶奶急慌慌地喊走了,說是鄰家嬸兒要生了,為了抵禦這一晦氣,所有鄰居的成年女性都被叫去,火速去採集可以攻毒、辟邪、生瑞氣的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等,把這些東西掛在嬸子臨產的屋子門上和街門上,然後全部撤離,如臨大敵。

孩子是一男孩。按照“以毒攻毒”原則,村裡輩分最大的八爺給這孩子起名“五兒”,這也是我村唯一一個沒有按孩子出生順序起的乳名。因為這是鄰家嬸兒的第二個孩子,卻叫“五兒”,讓不明就裡的人感到一頭霧水。

第二年端午節的前一天,鄰家嬸兒就抱著五兒回孃家“躲午”。到了外婆家,外公就把用細麻繩串的獨瓣紅皮蒜掛在孩子脖子上;如果是女孩,則由外婆用細麻繩串石榴花掛在孩子脖子上。午飯則是外婆專門為五兒烙的“五毒餅”;晚上睡覺,五兒的枕頭下還壓著一張用硃砂畫的鐘馗圖。

​古代“端午躲午”的原因,大有講究|鉤沉

五毒餅

在筆者的記憶裡,五兒七八歲前,每年端午節均由母親陪著去三里外的外婆家躲午;七八歲後,他就自己跑去躲午。每到端午節前,我們遇見五兒就問:“又該去外婆家了吧?”五兒總是不好意思地點點頭。

後來,五兒考入了鎮上的初級中學,就不見去躲午了。再後來,五兒成為省城很有名氣的外科大夫。正是:“五月初五去躲午,為了避災求五福;並非農家忌諱多,此俗原本起遠古。”

-  END  -

責編 | 亞聞

美編 | 黎珊

初審 | 秦言

複審 | 齊風

轉載請註明:“

文史博覽”(wsbl1960)

微信公眾號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如涉侵權,請聯絡後臺刪除

☆  想要投稿

或者直接給我們微信後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