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乾隆皇帝不止六次下江南,還曾四次東巡盛京,幹了些什麼

在清朝的歷代皇帝裡面,乾隆皇帝的精力可能最為旺盛。他6次巡幸江南的事情,在民間廣泛流傳,演變成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就連乾隆皇帝自己都念念不忘。在第6次下江南時,乾隆皇帝寫下“六度南巡止,他年夢寐遊”的詩句。

你看,乾隆皇帝連做夢都在回味下江南時的情景,對江南的人文風景充滿了無限眷戀。

乾隆皇帝不止六次下江南,還曾四次東巡盛京,幹了些什麼

鮮有人知的是,乾隆皇帝在位期間,不止是6次下江南,還曾經4次東巡盛京。

盛京,即今天的瀋陽。在幾百年前,盛京是清朝的發源地。在1625年至1644年間,盛京是清朝(後金)的都城,是清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清朝入關後,定都於北京,又將盛京作為留都,政治地位僅次於北京,這裡依然保持著設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5部(不設吏部),各部設定侍郎,負責主持工作。清朝在盛京設定內大臣一名,全面負責留守事宜。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廷改為盛京將軍,為正一品,主要負責當地的軍政事務。

乾隆皇帝不止六次下江南,還曾四次東巡盛京,幹了些什麼

乾隆皇帝為什麼要東巡盛京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盛京有清朝的3座祖宗陵墓,即永陵、福陵、昭陵。永陵是努爾哈赤先祖的陵墓,福陵是努爾哈赤與皇后的陵墓,昭陵是皇太極與皇后的陵墓。乾隆皇帝向來注重“忠孝”治國,強調祖宗之法:“三語之中,又惟以祖宗之心為心居其要焉。蓋以祖宗之心為心則必思開創之維限,知守成之不易,兢兢業業,畏天愛心。”為此,他要東巡謁拜祖陵,向全天下的老百姓作出“忠孝”的榜樣作用。

乾隆皇帝第一次東巡盛京,是在乾隆八年(1743年)。當年8月26日,乾隆皇帝一行浩浩蕩蕩地從圓明園出發,經過密雲、承德,前往盛京。中途,曾經在承德熱河避暑山莊休整4天。

乾隆皇帝不止六次下江南,還曾四次東巡盛京,幹了些什麼

乾隆皇帝第二次東巡盛京,是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奉崇慶皇太后之命前往盛京祭祖。當年6月25日,乾隆皇帝依然從圓明園出發,路線與第一次大致相同。

乾隆皇帝第三次東巡盛京,是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當年9月10日,乾隆皇帝從紫禁城出發,取道山海關出關(前兩次由古北口出關),前往盛京。

乾隆皇帝第四次東巡盛京,是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當年6月23日,乾隆皇帝從圓明園出發,經過承德熱河等地,前往盛京。這次東巡,是因為盛京建好了存放《四庫全書》的文溯閣,需要乾隆皇帝親臨慶祝。

在這4次東巡中,第二次東巡耗費的時間最長,一共歷時153天,幾乎是小半年時間。東巡的規模和排場,也最為宏大,絲毫不亞於6次下江南。第三次東巡耗費的時間最短,一共只有66天。這是因為崇慶皇太后剛剛在上一年(1777年3月2日)病逝,乾隆皇帝還處於服喪期,沒有心情吃喝玩樂,沿途的圍獵和宴會一律取消。

乾隆皇帝不止六次下江南,還曾四次東巡盛京,幹了些什麼

乾隆皇帝東巡期間,除了到永陵、福陵、昭陵進行祭拜外,還幹了其他事情。

一是豁免相應地區的錢糧,赦免罪行。

皇帝好不容易來一次盛京,怎麼也得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一點福利吧?對於清朝皇帝來說,最容易給出手,也最實在的福利,就是豁免錢糧。

乾隆皇帝第一次東巡時,赦免了祭祖活動所在地區奉天府的錢糧:“所有奉天府屬錢糧,及各莊頭糧食,俱已豁免。應納本年豆米草束,免徵一半。其乾隆七年以前積欠,與七年分因災緩徵之項,俱著該部查明,一併寬免。”第三次東巡時,又宣佈豁免“奉天所屬府州縣乾隆四十四年地丁正項錢糧”。此外,“盛京戶部各莊頭本年應交倉糧一萬餘石亦免其交納”。第四次東巡時,“所有經過直隸、奉天、各州縣,著蠲免本年地丁錢糧十分之五。”

一時之間,皆大歡喜。

乾隆皇帝不止六次下江南,還曾四次東巡盛京,幹了些什麼

為了營造一種祥和的氣氛,乾隆皇帝還對奉天府軍民罪行進行赦免:“所有奉天、吉林、黑龍江等屬軍民人等,除十惡死罪,及秋審情實各犯外,其餘已結、未結、一應死罪,俱著減等發落。軍流以下,悉予寬免,用昭肆眚施惠至意。”

二是賜宴和接見蒙古王公,聯絡感情。

清朝立國以來,向來注重與蒙古的聯絡。乾隆皇帝前往盛京祭祖,要途徑蒙古地區,正是一個聯絡感情的大好機會。

乾隆皇帝第一次東巡時,專程從張三營進入蒙古。蒙古48旗的王公貴族聞訊,對乾隆皇帝夾道歡迎。乾隆皇帝隨即賜宴,賞賜蒙古王公貴族。此後,乾隆皇帝又在蒙古王公貴族的陪同下,在蒙古地區行圍狩獵,停留了很長一段時間。

乾隆皇帝不止六次下江南,還曾四次東巡盛京,幹了些什麼

乾隆皇帝幾乎每次東巡,都會賜宴和接見蒙古王公貴族。

在豁免錢糧、賜宴蒙古王公之外,乾隆皇帝還會安排部署工作,接見當地軍政官員,巡查邊防地區,體察人民疾苦,修整皇家建築,對盛京地區的政治、文化、經濟均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當然,乾隆皇帝作為一位勤奮的詩人,在每次東巡盛京時,都會詩興大發,留下一定數量的詩句。如第二次東巡時寫下的《寄題敖漢瀑布水》:“我愛敖漢瀑布水,今來路隔三百里。題詩睫眼十一年,飛注東流殊未已。”如今讀來,頗有老幹部體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