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孫傳庭的一生很少敗績,為何依舊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呢?

《明史》說:傳庭死而明亡矣。

孫傳庭,是大明王朝最後的希望。

孫傳庭曾連滅15股義軍,擒獲老一代“闖王”高迎祥,與洪承疇等人一起將明末起義打入低潮。

即便在大廈將傾的最後時刻,他依然表現出可圈可點的軍政素養,給李自成造成了巨大的麻煩。

可是,他最終還是連續大敗於李自成,兵敗身死。

這是為什麼呢?

一出道就立下大功

1636年,孫傳庭被任命為陝西巡撫,擔負起剿滅起義軍的重任。

要打仗,自然需要人需要錢。

可是,崇禎告訴他:措兵難,籌餉更難。可以給你六萬兩餉銀,其他你自己想辦法!

缺錢缺兵,孫傳庭可以倚仗的就只有自己的才能了。

孫傳庭以有限的財力募得標兵3000,加上朝廷提供的屯兵、民兵2000人,合計5000人。孫以此為基本,勤加訓練。

然而,他還未來得及整頓軍政時,“闖王”高迎祥來了。

高迎祥是當時天下起義軍中影響最大的一支,他們突出重圍,直奔關中。

而孫傳庭到任不足兩個月,不但缺兵少糧,兵也還未練好。

形勢危急,眾寡不敵,只有以計取之。

孫傳庭抓住高迎祥走子午穀道,沿途行軍困難、疲憊的弱點,設伏於黑水峪,以逸待勞。

在高迎祥軍被誘入伏擊圈後,孫傳庭依託有利地形,猛烈進攻義軍。

孫傳庭的一生很少敗績,為何依舊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呢?

一戰之下,起義軍全軍覆滅,高迎祥及其手下大將黃龍、劉哲等人被俘,後被押解京師處死。

到任兩個月,孫傳庭即解決了老一代“闖王”,聲名鵲起!

軍政全才,義軍剋星

其後,孫傳庭開始全面施展其軍政才能。

他一面推行“清屯”之法,清理被豪強侵吞的屯田,一面整頓吏治,發展商業,多方擴充財力。

同時,他繼續狠抓練兵,使其秦兵成為與關寧鐵騎並稱的天下勁兵。

其間,由於孫傳庭練兵太嚴,一度引發兵變,但當時的崇禎還算頭腦清醒,不但未加責備,反而又調4000川兵由孫調遣。

經過整頓,陝西軍政事務得以振作。

與此同時,孫傳庭“剿匪”也沒有落下。

當時,洪承疇負責西面,主要與李自成作戰,而孫傳庭主要負責東面,鎮壓其他義軍。

在很短的時間內,孫傳庭連破15股義軍,基本上肅清了所負責區域的義軍。

李自成在洪承疇的打擊下日子也不好過,本想與過天星等部會和,不想這些武裝都已經被孫傳庭所收,李自成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洪承疇趁機在潼關南原大破李自成,李自成只帶18騎突圍而去。

此時,老闖王高迎祥已被滅,李自成幾乎被打光,張獻忠被招安,明末起義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孫傳庭的一生很少敗績,為何依舊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呢?

由於孫傳庭的傑出表現,他贏得了極高的威望。

自視不凡的楊嗣昌稱:洪、孫二臣,親歷戰陣,臣亦不及。

而時人也認為:孫傳庭“威名幾軼於承疇矣”,威名幾乎蓋住了上司洪承疇。

那麼,這位義軍剋星,為何最終兵敗身死呢?

冤獄:“天翻地覆”的三年

就在孫傳庭摩拳擦掌,準備消滅李自成,徹底撲滅義軍最後的火苗時,清軍第五次入塞。

洪承疇、孫傳庭奉詔赴京勤王。

洪、孫表示:留下一人在陝,徹底消滅李自成如何?

崇禎否決。

李自成幸運地渡過了危機。

然而,遺憾的事情還沒有結束。

勤王之戰,要與各路軍隊、官僚“合作”,很快,孫傳庭陷入了扯皮之中。

恰此時,孫傳庭感冒失聰,請辭。

正好,與孫扯皮矛盾的一些官僚指責孫的資訊也傳到崇禎耳中。

崇禎震怒,將孫下獄。

這一關,就是三年。

三年間,天翻地覆!

在北方,洪承疇的13萬精銳,在松錦大戰中大敗,大明的精兵勁卒幾乎殆盡。

李自成、張獻忠趁機崛起,迅速壯大,連克名城,橫掃中原。

正在監獄中的孫傳庭或許不知道:他已成為大明最後的希望。

不慎“豪言”

形勢危急,崇禎被迫找孫傳庭救場。

或許孫傳庭被關押太久,對外面的情況不甚瞭解,給自己挖了一個“坑”。

崇禎問孫傳庭:需要多少人馬?

孫傳庭根據三年前的經驗,豪言:得精銳五千人足矣!

崇禎大喜,從京營調兵給孫,令其滅賊。

然而,當孫傳庭就任,很快發現自己錯了。

當初跟隨自己南征北戰的秦兵,或在松錦之戰中跟著洪承疇報銷了,或在與李自成的幾次較量中被殲滅,剩下的不多了。

孫傳庭的一生很少敗績,為何依舊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呢?

同時,李自成也不再是當初那個李自成,他已經擁有數十萬大軍,並經過嚴格整頓,統一了軍制、軍令的強軍。

根據實際情況,孫傳庭再次上書:敵人有幾十萬大軍,我就算再牛逼,也不可能以一當百呀!我需要餉百萬,練兵二萬,才可破敵!

其實,根據敵情,面對數十萬敵軍,孫不過要多增練兵1。5萬,已經是非常合理,甚至有些保守的要求了。

但是,崇禎卻怒了:這跟你當時面奏的不一樣呀!練好手上的兵,足餉一月,“卷甲出關”,不許逗留!

孫傳庭確實在未了解狀況的情況下做出過“精銳五千人”的承諾,但身為統帥,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更改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可是···

被迫出戰

孫傳庭的一生很少敗績,為何依舊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呢?

孫傳庭到任後,雷厲風行,處決了此前此前屢屢不遵軍紀的賀人龍,“諸將莫不灑然動色”,“自是兵威遂振”,軍心士氣為之一振。

然而,就在孫準備好好整頓時,崇禎下詔:立刻出關,救援開封!

當時,孫剛剛接手,有剛斬大將,顯然準備不足,上書:兵新募,不堪用。

崇禎哪裡理他,嚴令出戰。

後來的事實表明:孫傳庭的等人用兵以幾乎做到極致,但軍隊未來得及充分整頓,是其敗因。

柿園之戰:一如既往的卓越將略,無法挽回敗局

孫傳庭旋即表現出傑出將略,使明軍一度看到勝利希望。

1、高明的行軍,使明軍掌握主動。

當時,其他幾路援軍已為李自成所擊破,而開封又已淹棄,李自成已調兵西進,專力對付孫傳庭。

如果孫自潼關走直線,與嚴陣以待,先處戰地的農民軍交戰,將十分被動。

而且,潼關以西,沿黃河而進,所過古道極易中伏。

孫傳庭的一生很少敗績,為何依舊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呢?

孫傳庭遂兵分兩路:偏師出武關,走南陽,吸引李自成;自率主力出潼關,過太行,涉汜水。

李自成為偏師所吸引,先引軍往南陽,擊敗偏師。

然而,孫傳庭軍已經進至郟縣。

李自成匆忙回軍來戰。

孫傳庭先處戰地,“設三覆以待”。

2、設伏破敵。

兩軍相遇,明軍以前鋒牛成虎佯退誘敵,李自成中計,陷入明軍伏擊圈。

旋即,明軍四面兵起,農民軍大敗,損失數千人。

李自成被迫下令撤軍,向東撤退。

3、新募之兵的悲劇。

李自成敗退中,令人“棄甲杖軍資”於道。

“秦兵趨利”,立刻爭搶物資。

孫傳庭的一生很少敗績,為何依舊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呢?

這時,與李自成合營的羅汝才抵達,從明軍背後殺入,李自成部見明軍已亂,也回頭發起反擊。

明軍大敗,孫傳庭引軍經鞏縣退回陝西。

而農民軍“見官軍之強,不復追矣”。

此戰,由於連日大雨,糧車難繼,明軍只好採青柿充飢,因此此戰也被稱為“柿園之戰”。

儘管困難如此之多,但明軍在孫的指揮下依然一度佔據優勢。

明軍雖折損數千人,但農民軍也“喪精銳八千餘人···非汝才救至,竟殲矣”。

只是,軍事指揮上的突出表現無法改變軍紀整頓不足的困境。

經過緊急整頓,軍隊可以提高正常情況下的紀律,但是,由於沒有足夠的時間,遵守紀律尚未形成習慣,一遇到突發狀況,明軍就暴露出“不堪用”的本色來了。

再次被迫出戰

孫傳庭退回陝後,針對暴露的問題,進行整頓。

他一面整頓軍紀,增募勇士,強化軍力,一面搬出“清屯”之法,改善財政狀況。

同時,針對柿園之戰中糧食運輸困難的教訓,他打造了“火車”。

孫傳庭的一生很少敗績,為何依舊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呢?

這些“火車”,既可以用於運輸物資,也可以裝載火器,結成車營,發揚“以車制騎”的戰法(李自成軍騎兵優勢明顯)。

對於出戰時機,孫傳庭認為不宜早出,應先堅守潼關,擇機再戰。

畢竟,無論是“火車”還是新募之兵,要完成磨合尚需時間。

這一次,面對崇禎的催促出戰,孫傳庭儘可能拖延時間。

他不但反覆上書強調不能急戰,還寫信給京城官員,希望能夠幫忙說服崇禎。

然而, 崇禎不僅急促催促,甚至懷疑孫擁兵不戰的意圖,陝西官員擔憂:督師再不出兵,“收者至矣”,再抓你去坐牢!

最後,崇禎連番急詔下,孫傳庭被迫出戰。

毫無意義的部署

孫傳庭以兵部尚書的名義,做出了多路部署。

其中,除他自率之軍外,擁兵數十萬的左良玉應自九江北上,夾擊農民軍;河南總兵引軍會師於洛陽;寧夏等地部隊進入關中,作為預備隊;甘肅、四川兵防農民軍串入商洛。

這個部署,南北夾擊,殲滅農民軍,同時,又照顧了陝西,防範農民軍自商洛入陝。

這是一個嚴密的部署。

可是,大明早已崩壞,這樣的部署有什麼用呢?

孫傳庭的一生很少敗績,為何依舊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呢?

擁兵自重的左良玉按兵不動,河南陳永福為躲避農民軍跑到了黃河以北(後降職,嚴令返回),孫傳庭事實上成了一支孤軍。

幾乎成功的“反客為主”

李自成得知孫傳庭要來攻,這次不敢大意,以大手筆調整,試圖掌握勝局。

孫傳庭號稱10萬大軍盡出,所需補給壓力很大。而當時河南地區連經戰亂,殘破不堪,已難以維持大軍所需。

李自成軍遂“大踏步後退”,放棄了洛陽等地,堅壁清野,拉長明軍補給線。

同時,李自成將主力集中於襄城一帶,隱藏精銳,構築土城20餘座,城內各築高臺觀察敵軍東京,各城門內測暗伏火炮,步兵各執弓矛,間以小炮;各城之間深塹阻敵,騎兵伏於後以為機動。

可以說,這一次,李自成的方略“誘敵深入,斷敵補給”力求處於不敗之地。

然而,孫傳庭,再次險些打破了李自成的計劃。

孫傳庭進入洛陽等地後,從農民軍叛徒處得到情報:農民軍主力在襄城,而駐官在寶豐,家屬在唐縣。

孫傳庭遂定下戰策:先取寶豐、唐縣,既可奪取糧食物資,也可以將農民軍調出預設陣地。

孫傳庭的進軍險些使自己取勝。

明軍攻取寶豐、唐縣,奪取了相當的輜重、物資,屠戮了義軍家屬。

而駐於郟縣的義軍也被吸引出來,被明軍擊敗。

孫傳庭的一生很少敗績,為何依舊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呢?

明軍旋即乘勝對郟縣發起攻勢,並大敗親自來戰的李自成。

義軍果毅將軍謝君友(李自成五營主力中前營的二號人物)被俘,李自成也險些被活捉。

旋即,明軍攻破郟縣。

可以說,孫傳庭以其毒辣的眼光,給義軍造成了相當殺傷,攻取郟縣,險些活捉李自成,幾乎贏得主動。

然而,意外來臨了。

被隊友坑

這時,連日大雨,運糧困難,加之李自成分兵斷絕糧道,使糧道難以為繼。

孫傳挺早先打造了“火車”,可以臨時轉為運力,並不擔憂。

於是,孫決心:以“火車”營走大路,以相對精銳的陝軍為掩護,回頭取糧,留下戰鬥力一般的豫軍在郟縣防守。

這原本是一個合理的部署。

大雨天去行軍、打通糧道,運輸糧食,是髒活累活,讓既是自己本部,又野戰能力稍強的陝軍去幹,而讓兵力不少的豫軍在郟縣防禦也有把握。

然而,豫軍兄弟並不這麼看。

在他們看來,孫傳庭這是帶自己的本部兵馬先溜了,留下非嫡系的部隊在後面斷後!

於是,豫軍兄弟譁變,陳永福無法制止。

李自成軍趁機發起進攻,豫軍迅速崩潰。

豫軍的崩潰,很快影響到了陝軍。

尤其是訓練未純熟的“火車”營,“火車”翻車,塞滿道路,明軍陣勢大亂。

李自成趁勢發起猛烈進攻,明軍損失慘重,孫傳庭、高傑率殘兵逃走外,其餘部隊幾乎全軍覆滅!

兵敗身死

郟縣再敗後,孫傳庭逃入潼關,尚有4萬餘人。

陝軍家屬都再西安,高傑建議不如放棄潼關,退守西安。

孫傳庭拒絕:敵人一旦入關,關中百姓就不為我們用了!現在有4萬人,足以防禦!

其實,即便守住潼關,也無濟於事。

孫傳庭的一生很少敗績,為何依舊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呢?

因為,李自成除自來潼關外,又分兵自南陽經商洛入關中。

因此,陝軍兄弟擔憂家人,士氣可想而知。

李自成令部分軍隊攀越山險,出潼關之後,內外夾擊潼關。

其實,翻山越嶺,出潼關之後,困難不小,李自成派的只能是小股精銳,明軍如果陣腳不亂,仍然可以取勝。

可是,明軍已人心各異。

白廣恩原本在力戰,然而,最精銳的高傑“擁兵不顧”,首先逃跑,其餘各部也被帶動,分頭逃走。

看來:孫傳庭整軍,雖能使軍隊一時得以振作,但大明人心已散,且整頓時間有限,故順利時尚可穩固,一遇困境就原形畢露!

孫傳庭知事不可為,操刀上馬,率親丁數百人發起了最後的衝擊···當場陣亡。

孫傳庭的軍政才能非常全面。

他善募兵、練兵,用兵果決,眼光毒辣,軍事才能在李自成之上。

最後兩次大戰,也幾乎做到極致,險些以少勝多。

只是,大明氣數已盡。

崇禎不顧形勢,不願放手讓孫依戰機行事,反而一錯再錯的一味催促,使孫在戰略上始終處於被動。

左良玉等人擁兵不助,坐觀孫孤軍奮戰,使孫始終處於絕對劣勢。

而孫短暫的整軍,雖能一時使軍隊提高戰鬥力,但明軍積弊已深,頑疾不可能迅速改觀,一遇意外變數,則原形畢露,一潰千里。

以孫傳庭的才幹,遇到明太祖、成祖,或許能大有作為。

遇到崇禎,就只有“忠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