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武廟之祖·盛典迎賓》演出換新服飾啦!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覺盛宴

演出活動集體換裝了!!!

《武廟之祖·盛典迎賓》演出換新服飾啦!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覺盛宴

演出活動集體換裝了!!!

《武廟之祖·盛典迎賓》演出換新服飾啦!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覺盛宴

《武廟之祖·盛典迎賓》演出換新服飾啦!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覺盛宴

《武廟之祖·盛典迎賓》演出換新服飾啦!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覺盛宴

《武廟之祖·盛典迎賓》演出換新服飾啦!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覺盛宴

自《武廟之祖·盛典迎賓》開演以來,解州關帝廟景區按照高標準、可持續的原則,透過多方考證,不斷最佳化演出服飾,逐步形成成熟的演出體系,力爭為觀眾呈現更多具有歷史價值的表演活動。

《武廟之祖·盛典迎賓》演出換新服飾啦!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覺盛宴

《武廟之祖·盛典迎賓》演出換新服飾啦!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覺盛宴

近期,景區根據史料資訊,透過專家論證,制定出一套明代皇家冊封關帝儀式和禮樂祭祀關帝儀式的樣板標準—飛魚服。今天就由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為什麼關帝祖廟的迎賓禮使用“飛魚服”的起源與用途吧。

《武廟之祖·盛典迎賓》演出換新服飾啦!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覺盛宴

《武廟之祖·盛典迎賓》演出換新服飾啦!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覺盛宴

飛魚服,史料上是這麼記載的:《明史·輿服志》:“嘉靖十六年,群臣朝於駐蹕所,兵部尚書張瓚服蟒。帝怒曰:‘尚書二品,何自服蟒’。張瓚對曰:‘所服乃欽賜飛魚服,鮮明類蟒,非蟒也’”。飛魚類蟒,亦有二角。所謂飛魚紋,是作龍形而加魚鰭魚尾為稍異,非真作飛魚形。

飛魚是一種傳說中的生物,據說原型來自印度教的摩羯。《山海經·海外西經》:“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或曰龍魚似狸一角,作鯉)。”

《武廟之祖·盛典迎賓》演出換新服飾啦!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覺盛宴

《武廟之祖·盛典迎賓》演出換新服飾啦!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覺盛宴

而明代的飛魚紋樣,則是亞龍紋大家族的一員,其頭部和龍一樣,具有兩角、圓眼和五色的長髮;身體部分也和龍和蟒類似,具有背鰭和鱗片;特徵是前肢帶有翅膀,或者前肢就是翅膀,以及尾巴呈分岔的魚尾狀。而明中後期的飛魚紋樣,由於品階紋樣制度的崩壞,則越來越趨向於蟒紋,僅僅只保留了魚的尾部;頭部爪部等用於辨識品階的部分,則故意模糊與蟒紋雷同。

飛魚服的形制其實是源於蒙古袍,是曳撒的一種。曳撒(yì sǎn ),讀法源自蒙古語,為“一色(shǎi)”變音,來自蒙語“質孫(jisum),元代服飾之一。明朝人王世貞在《觚不觚集》裡講過“胡服也,其短袖或無袖,而衣中斷,其下有橫褶,而下腹豎褶之。若袖長則為曳撒”。

《武廟之祖·盛典迎賓》演出換新服飾啦!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覺盛宴

《武廟之祖·盛典迎賓》演出換新服飾啦!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覺盛宴

飛魚服在明代分為兩種情況穿戴。飛魚服屬於賜服,歸為蟒衣紋一類。所謂賜服是指皇帝賞賜的服飾,與蟒衣、鬥牛服同屬顯貴之服,非特賜不能穿。飛魚服是僅次於蟒衣的一種顯貴服飾,一般不可得。

飛魚服也是高品級錦衣衛專用制服。能穿飛魚服的基本上屬於錦衣衛軍官。關於飛魚服的顏色,據史籍記載,錦衣衛堂上官服為大紅蟒衣,飛魚服,戴烏紗帽,束鸞帶。意思是錦衣衛的飛魚服是大紅色。在明代《出警入蹕圖》繪畫中,已經描繪得很清楚,飛魚服全為大紅色。

《武廟之祖·盛典迎賓》演出換新服飾啦!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覺盛宴

《武廟之祖·盛典迎賓》演出換新服飾啦!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覺盛宴

明代《出警入蹕圖卷》臺北故宮藏

《武廟之祖·盛典迎賓》演出換新服飾啦!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覺盛宴

《武廟之祖·盛典迎賓》演出換新服飾啦!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覺盛宴

那麼,為什麼關帝廟的迎賓禮是使用明代皇家儀仗的服飾呢?

原來,在明萬曆年,神宗皇帝應解州關廟所請賜匾額“英烈”,並於萬曆四十二年冊封關公為“三界伏魔大帝 神威遠鎮天尊 關聖帝君”將關公信仰從儒家角度提升為帝王級別,遣司禮監太監李恩齊捧九旒冠、玉帶、龍袍、金牌、牌書建醮三日,並頒告天下。至使關帝名聲大振。並一同配享 陸秀夫與張世傑兩位宋末忠臣為關帝臣屬。

從官方的層面將關公信仰推崇的一個新的高度。因此關帝祖廟在參考了明代諸多文獻資料後,考據認為使用明代皇家儀仗的飛魚服為迎賓禮的儀仗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