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平頂山山名溯源

大家都知道平頂山名字的由來嗎,

今天看到了一本書上介紹,

下面分享給大家

平頂山山名溯源

200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平頂山山頂發現一處軍事古蹟,經省文物保護專家組的考證,城牆遺址為元代古城牆,而我們的故事也就從這開始。

時光由此上溯到14世紀50年代,奉行種族歧視政策,將全國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的蒙元帝國終於快支撐不下去了。元代末年天下大亂,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劉福通、韓山童領導的紅巾軍在安徽潁州揭竿起義,揭開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反元浪潮旋即席捲了全國,並很快波及到了遼東。至正十九年(1359年)四月紅巾軍挺進遼東,一路攻城略地,攻佔了“海、蓋、金、復四州及遼陽路”(如今的海城、蓋州、金州、瓦房店等地)元朝統治者深感遼東匪情嚴重,一方面調遣重兵圍剿紅巾軍,一方面允許地方武裝擴充軍力,“堅壁清野”、“保境安民”。其中,元朝遼陽行省同知高家奴就藉此機會,以鎮壓紅巾軍為名,大肆招兵買馬,很快就成為了遼東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割據一方。當時的平頂山因坐落於遼陽以東,所以常被稱作遼陽東山,而這裡正是高家奴擁兵屯聚之地,在此踞山築城,稱雄一方。

元順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四月,高家奴大破紅巾軍,“斬首四千餘級”,被授為遼陽行省平章政事。就這樣,高家奴成為元朝在遼東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之一。

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元帝國在洪水滔天般的農民起義中飄搖。終於,一個曾經當過和尚、做過乞丐、參加過紅巾軍、名叫朱元璋的漢人給了他致命的一擊。

1367年10月,已平定南方,在南京稱帝的朱元璋命大將徐達、常遇春揮師北伐。大軍一路凱歌,直搗元大都。1368年8月,明軍攻克大都,元順帝倉皇北逃,元朝滅亡。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元順帝帶著蒙古貴族們雖然逃回了蒙古草原,但並不死心,與盤踞在遼東的蒙元舊部眉來眼去,妄圖互為呼應,意圖東山再起,反攻中原。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西漢名將陳湯的名句在大明江山初定,明軍士氣正旺之時重現!為徹底掃除蒙元的殘餘勢力,朱元璋一方面令大將徐達乘勝追擊,不給敵人以任何喘息的機會,將北伐進行到底;一方面著手準備出兵遼東,徹底解決東北問題。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遼東局勢劇變。故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降明,朱元璋認為平定遼東的時機已經成熟,七月即派馬雲、葉旺兩位將軍率軍由山東登州、菜州渡海,在遼東半島登陸,力求一舉平定遼東。

“漢軍兵馬如日月”,在明軍的強大攻勢面前,遼東戰進展順利,望明軍旗幟而歸降者如雲。此時,割據一方的高家奴卻自恃勢力強大,不願接受明朝的招撫,繼續據守在平頂山和今天的本溪縣一帶,倚仗險要地勢繼續與明軍對抗。

馬雲、葉旺兩位將軍認為“高家奴恃險梗化,不舉兵討之無以示威”,遂率明軍精銳於洪武五年(1372年)春,討伐高家奴。車轔轔,馬蕭蕭,旌旗如雲,健兒如虎……明軍大破高家奴於遼陽東山,一舉攻破城寨,高家奴落荒而逃。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明軍將士在遼東幾經鏖戰,終於平定遼瀋,高家奴最終敗降,盤踞在遼東的蒙元勢力也被基本肅清,遼東初定。

捷報不斷傳到南京,朱元璋甚喜

,遂降旨將甚為險要的遼陽東山改名為“平定山”,用以彰顯明軍的赫赫戰功,並在山頂設定烽火臺,由定遼中衛派兵鎮守,後來定遼後衛的鐵場百戶所也設置於此

從那時起,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本溪地名開始不斷在《明史》中出現。只不過,“平定山”一名,歷經幾百年竟被人們傳為了“平頂山”。究其原因,也許是人們淡忘了當年的那場戰役,而覺得“平頂山”這名字更加名實相符的緣故吧。

1904年的日俄戰爭,平頂山見證了兩個無恥強盜在山下狗咬狗的殘酷廝殺,最終,日本人佔領了平頂山制高點,取得了戰爭決定性的勝利,也改變了山下這片土地的命運。

1948年10月30日,平頂山又聽到了隆隆炮聲,而這一次,巍峨的平頂山卻見證了一座城市的新生!隆隆的炮聲就像嬰孩的聲聲啼哭,傳遞著新生的力量。日後,一座百萬人口的現代化城市在山腳下鋪陳開來。

以上文字內容源自《雲山入懷》一書,

其中還有很多關於本溪平頂山的故事,

咱們下期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