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小歷史大智慧:如何改變上司的錯誤想法?比干的方式與管仲的方式

有點生活閱歷和經驗的人都知道,改變一個人的錯誤想法到底有多難?而如果所要改變的物件是自己的頂頭上司,那就更是難上加難了。所以,勸諫,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是一項要求很高的技術活。

小歷史大智慧:如何改變上司的錯誤想法?比干的方式與管仲的方式

1、比干勸諫商紂王

比干是商王文丁之子,商王帝乙之弟,商紂王帝辛之叔,殷商王室的宗室重臣。比干二十歲起輔佐商王帝乙,後又接受託孤,輔佐商紂王帝辛,一生歷經兩朝,從政四十餘年,不僅主張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更忠君愛國,為民請命,敢於直言勸諫,被譽為“亙古忠臣”。

最能體現比干之“忠”的,是他不惜身死勸諫商紂王。殷商末年,紂王帝辛橫徵暴斂,濫用重刑,暴虐荒淫,比干認為:“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於是來到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紂王問比干何以自恃,比干答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王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干剖視其心,終年64歲。

小歷史大智慧:如何改變上司的錯誤想法?比干的方式與管仲的方式

2、管仲勸諫齊桓公

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晚年有些得意忘形,自認為功蓋古今。他說:“寡人南征至召陵,望到了熊耳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國;西征大夏,遠涉流沙;包纏馬蹄,掛牢戰車登上太行險道,直達卑耳山而還。諸侯無人違抗寡人。寡人召集兵車盟會三次,乘車盟會六次,九次會合諸侯,匡正天下於一統。這與夏、商、週三朝的開國之王禹、湯、文王有何不同?”表示要登上泰山封禪。

封禪是帝王才能舉行的祭天地大典,是天子的特權。而齊桓公只是諸侯王,不是天子,他要行封禪,是越禮。所以,管仲勸諫齊桓公不要去封禪,做出越禮的事。

但齊桓公不聽。管仲管仲於是介紹封禪之禮要等遠方各種奇珍異物具備才能舉行,齊桓公才作罷。

小歷史大智慧:如何改變上司的錯誤想法?比干的方式與管仲的方式

3、至簡點評

比干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惜觸怒商紂王,冒著身死的危險堅持勸諫,忠勇之氣天地可鑑,“亙古忠臣”當之無愧。

但單就勸諫本身而言,比干勸諫商紂王的效果,比管仲勸諫齊桓公的效果顯然要差。這一方面是因為齊桓公比商紂王更樂於納諫,另一方面也與比干和管仲的勸諫方式有關。

比干勸諫商紂王,採用的是苦諫、力諫。這樣的勸諫方式,遇到賢明又善於納諫的君主還好;而如果遇到像商紂王這樣殘暴的、不能納諫的君王,就很容易招來殺死之禍。

管仲勸諫齊桓公的方式,則要靈活得多。在齊桓公不聽勸諫的情況下,管仲沒有繼續與齊桓公爭辯,而是向齊桓公介紹封禪之禮要等遠方各種奇珍異物具備才能舉行。

管仲這麼做,無疑是明智的。因為如果他繼續與齊桓公爭辯,不僅很難讓齊桓公改變主意,而且還可能令自己與齊桓公的關係產生不必要裂痕,甚至還可能如比干那樣遭到殺害。

管仲沒有繼續與齊桓公爭辯,而是借介紹封禪之禮的要求,令齊桓公知難而退,從而達到勸阻齊桓公想要登泰山封禪的目的,實際上是換了一種勸諫方式。

這種勸諫方式,體現了管仲善於變通的為人處事方式和高明的智慧。因為這種勸諫方式,比那種不屈不饒、言辭激烈的爭辯方式,更加巧妙、更加高效。

總之,改變他人想法很難,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時候又不得不去改變他人的錯誤想法。這個時候,選擇靈活機智的勸諫方式,既有利於更加高效地改變他人的錯誤想法,也有利於更好地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可謂利人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