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越女:春秋時女劍術家

春秋後期越國(今浙江、江蘇、江西、安徽等部分地區)人。本無名氏,因越王勾踐加號為“越女”而得名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攻越大獲全勝,令越為其屬國。

越王勾踐臣吳3年後返越,即招賢納士,謀復吳仇。越國大夫范蠡(lǐ)向勾踐推薦越女,向她請教劍道之術。越女應劍術家袁公約鬥試武藝,從容應戰,劍技高超。面對越王,她以《易》理、《老子》思想及《孫子兵法》之戰理論劍,從理論到技術、戰術及心理等方面論述擊劍要領,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

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氣候,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騰虎。追形逐日,光若彷彿。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順逆,直復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王欲試之,其驗即見。”闡明瞭劍藝中動與靜、快與慢、攻與防、虛與實、強與弱、先與後、內與外、逆與順、呼與吸、形與神等之辯證關係,論述了內動外靜、後發先至、全神貫注、迅速多變、出敵不意等搏擊的根本原則。越王頗為佩服。這實際是對春秋末期及其以前擊劍技藝的總結,並將劍術上升到理論高度來認識與闡述。如此透徹論劍,實為有史以來第一人。

而後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約公元前369一前286年)也有類似說法,如在《說劍篇》中提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等論點。由此可知,越女對古代武藝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東漢王充《論衡·別通篇》載:“劍伎之家,鬥戰必勝者,得曲城越女之學也。兩敵相遭,一巧一拙,其必勝者,有術之家也。”盛讚越女劍術蓋世。在越國危難之時,越女應越王之聘,教軍士習劍盡心之至矣。所終無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