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晉代見識廣博的學者張華:從牧羊人成長為國之幹臣

前幾天正是高考,參加高考英語同學們都說那個陪伴高中三年備考時光的李華同志忽然隱退江湖了,社交平臺上還頗多感慨感傷之心。同樣都是大眾名字,同樣都是“我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好同志,咱們晉代的這位張華大兄弟卻似乎並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雖然是骨鯁忠臣,卻免不了身首異處。

張華,字茂先。史書上說他父親是魏朝的郡守,按理說職分也不低了,但不知由於什麼原因,父親早死家境破敗,張華小時候只能自己牧羊為生。不過張華非常勤奮,器宇宏達而且見識廣博,從小時候起就喜歡讀那些圖緯方伎之書,這為張華以後成為著名的博物學家就已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晉代見識廣博的學者張華:從牧羊人成長為國之幹臣

然而我們不應該忘記,張華還是個通才,在文學史上談到西晉的太康文學時期,張華是個經常提起的人物。他的文學成就、文學主張等都以繁縟和華麗著稱,有時候不免也顯得空洞無文,就像個吃飽等餓的富貴老太太。其實在他沒有官居高位之前,張華的文章詩賦還是頗有“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魅力。

以一篇詩文而為自己在核心文化圈打出聲名的例子在歷史上還是不多見的,比如左思面壁十年寫出“洛陽為之紙貴”的《三都賦》,唐朝也有李賀七歲當場在文壇鉅子韓愈面前寫下《高軒過》而博得天才兒童的美譽,直至清朝尚有黃仲則在一場同科舉子的飯局裡豔壓群芳寫下一首七古名動當時,太白樓上的白衣書生多年後還印刻在大學者洪亮吉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晉代見識廣博的學者張華:從牧羊人成長為國之幹臣

這種事兒張華也幹過,不過肯定沒李賀、黃仲則這種就在眾多文人才子的面前當場秀操作來的爽快,估計跟左思一樣在家憋著,像賈誼一樣感慨自己才不得用,作了一篇《鷦鷯賦》,要像這個小鳥學習——不懷寶以賈害,不飾表以招累。

可惜事與願違,張華本人並未做到如此。由此賦而知名,開始了平步青雲之路,到晉武帝受禪之時,已經是關內侯。

張華的主要工作一般都是在皇帝身邊,掌管制誥之類的機密要事大事。張華早年博物多識的知識背景就為他提供了方便,那真叫個天文地理無所不知。有一回武帝和群臣談論之時,提到了漢代宮室制度,說起了當年建章宮門戶的事情,張華應對如流,千門萬戶若在指掌之間,說的興起拿起筆就在地上畫圖來闡釋,這番“畫地成圖”的本領讓武帝和群臣都佩服這個移動百科全書。

晉代見識廣博的學者張華:從牧羊人成長為國之幹臣

然而,有人崇拜、有人喜歡、有人欣賞,那就免不了有那一起小人心中銜恨,覺得搶了自己的風頭。在朝堂之上最和張華過不去的大臣就是荀勖,荀勖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一提起潁川荀氏大家就都想起來了。這荀勖就是自東漢以來就繁盛的潁川荀氏在西晉初年的代表人物。

那荀勖為什麼跟張華合不來呢?一是世家大族看不起寒門小戶的老戲碼了。更關鍵的是張華深得帝心,主管中書制誥等機密事,這本來是荀勖的活兒,荀勖後來改任了主管文律之事的尚書令,雖然也是官職赫赫,但對於荀勖這樣一個喜歡逢迎帝心的官員來說,不讓他作為侍從之臣確實就像是搶班奪權一樣。這麼著,荀勖就恨上了張華。而且二人在重大事件上也持有不同意見。

晉代見識廣博的學者張華:從牧羊人成長為國之幹臣

晉武帝即位十多年後開始的平吳戰爭我們都知道,當時武帝與荊州刺史羊祜暗暗謀劃商量有日,朝中大臣都曰不可,荀勖就是其中叫囂不可的有力人選,只有張華與羊祜的意見相同。我們將羊祜的時候說過,羊祜奠定平吳大業的基礎,但卻早早謝世,兩年後才由杜預、王濬等人親自平定東吳。在其謝世之前,武帝還曾派人去問其遺策,這個派去的人正是張華。

後來張華繼承羊太傅遺志,全心全力地投入平吳的最後準備,廊廟籌算、運漕量計等等事情都是度支尚書張華一手經辦,在平吳稍挫之時,也是張華一人在朝中力挺,主張一鼓作氣決戰到底。幸運的是,平吳最終大獲成功,武帝論功封賞之時特地以羊太傅和張尚書並稱,食邑萬戶。

這荀勖、賈充等幾朝老臣可就討個大沒臉了,就想著糾錯把張華攆走,趕到方鎮任職。

武帝朝後期還有件大事,就是立嗣的問題。武帝問張華:“誰可以託付後事?”張華骨鯁之臣,從國家大事計回答說:“從德行從血親,齊王攸當之無愧。”武帝的弟弟司馬攸確實是當時海內之望,但誰不想讓親兒子接位呢?這話暗戳戳地已經讓武帝不太高興了。荀勖是個逢迎的佞臣,就趁機說張華壞話,果然張華被派遣出任幽州去了。雖然張華有大功,且為人方正,但終武帝一朝,未嘗封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