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盲目鼓吹和平其心可誅?為何說《澶淵之盟》北宋虧得一塌糊塗?

1004年秋,遼國蕭太后和遼聖宗以收復瓦橋關失地為名親率20萬大軍南下攻宋,宋朝震恐。關鍵時刻,北宋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御駕親征,兩軍對峙於黃河兩岸的澶州城。

盲目鼓吹和平其心可誅?為何說《澶淵之盟》北宋虧得一塌糊塗?

宋遼兩軍在澶州的對抗僵持不下,在雙方都不願戀戰的情況下,兩國談判最終於1005年1月訂立和約,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規定: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從此宋遼罷戰息兵,邊境維持了長達120多年的和平,直至1125年遼朝滅亡。

根據歷史教科書的記載,《澶淵之盟》作為宋遼兩國之間的平等條約,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尤其是對北宋而言,徹底結束了在北方被動挨打的局面,迎來了久違的和平,為北宋成為我國曆史上最富庶的王朝打下了堅實基礎,更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登峰造極。

盲目鼓吹和平其心可誅?為何說《澶淵之盟》北宋虧得一塌糊塗?

聽起來挺帶勁的,實際上相當扯淡。因為和平從來不是買來的,北宋每年給遼朝的銀10萬兩、絹20萬匹的歲幣,看似賺大了,實則名利雙輸。

而之所以說北宋輸得一塌糊塗,主要是因為《澶淵之盟》至少造成了以下幾方面的惡劣影響:

1、戰略更被動

和平,從來都不是買來的。

《澶淵之盟》之所以能夠達成,根本原因在於北宋軍民的奮力抵抗,使孤軍深入的遼軍始終無法達成戰略目標,所以才有了最終的議和。

雖然一直以來《澶淵之盟》都被定義為和平條約,但終歸難以掩蓋其城下之盟的不堪本質,因為北宋不僅丟了人,更不得不花錢買平安。

雖然宋遼約為兄弟之國,但很明顯建國時間遠早於北宋的遼朝無論實力還是影響力都遠遠大於北宋,雖然澶州之戰折戟沉沙,但如果遼朝願意,隨時可以再度撕裂宋遼邊境長驅直入,而北宋除了疲於奔命,被動應付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所以,在遼朝綜合國力遠強於宋朝的情況下,《澶淵之盟》之後的和平能夠維持多久,維持到什麼程度,完全看遼朝的心情,而從120多年的和平歷程來看,遼朝似乎也很正人君子。

但這一切只是表象,因為遼朝從來就不是一個安分的王朝,雖然《澶淵之盟》使遼朝沒有了肆無忌憚地從北方長驅直入的理由,但遼朝很快退居幕後,支援党項首領李繼遷對抗北宋。

盲目鼓吹和平其心可誅?為何說《澶淵之盟》北宋虧得一塌糊塗?

一直以來,北宋都在為如何和平收編党項勢力而絞盡腦汁,在宋太宗將党項首領李繼捧家族遷到開封,差點達成戰略目標的背景下,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出逃反宋,並得到了遼朝的大力支援。於是党項勢力不斷坐大,最終在1038年建立了高白大夏,史稱西夏。

西夏的建立,不僅徹底封死了河西走廊,奪走了北宋的河西馬場,更要命的是使北宋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尷尬境地。

所以,某種程度上說,《澶淵之盟》雖然為北宋帶來了和平,但更使遼朝得到了解脫,從此遼朝支援西夏,缺少騎兵的北宋苦不堪言。

2、負擔更沉重

《澶淵之盟》對於北宋的意義,除了減少傷亡,最重要的是省錢。

盲目鼓吹和平其心可誅?為何說《澶淵之盟》北宋虧得一塌糊塗?

很多磚家叫獸不止一次地計算過:如果北宋不要和平,且不論能不能打得贏,單單是每年的軍費就要上億。而現在只需要付出銀10萬兩、絹20萬匹的歲幣,相當於北宋財政收入的九牛一毛,就可以實現和平,雖然丟點臉,但怎麼看都簡直不要太划算。

但問題是,錢真的能省下來嗎?就像不抽菸不喝酒的男人真的能在20年內買臺寶馬嗎?畢竟飯可以亂吃,玩笑可不能亂開。

一直以來,雖然北宋主要依靠工商業稅收,其收入水平達到空前絕後的高度,但冗兵、冗官、冗費纏身的局面卻使北宋積攢的財富揮霍一空,陷入了積貧積弱的尷尬境地。

尤其是軍隊,理論上說《澶淵之盟》簽訂後雙方握手言和,大部分軍隊應該解甲歸田才是。但北宋喜歡“養兵千日”,軍隊數量迅速膨脹,成為財政的巨大消耗。

盲目鼓吹和平其心可誅?為何說《澶淵之盟》北宋虧得一塌糊塗?

而且,因為北宋勢弱,即便宋遼罷兵,也不敢在宋遼邊境掉以輕心,相反,北宋出在華北平原上廣植柳樹以遲滯騎兵鋒芒,還不惜逆天而行人為使黃河改道,造成巨大的人道災難。

更尷尬的是,因為遼朝始終居於主導地位,所以所謂的銀10萬兩、絹20萬匹的金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在北宋與西夏的戰爭中屢戰屢敗時,遼朝趁火打劫要求增加歲幣,即“慶曆增幣”。

在北宋前期,也許區區10萬兩銀、20萬匹絹不算什麼,但隨著三冗問題加重,加上遼朝的趁火打劫,這就不是九牛一毛這麼輕鬆了。

所以靜夜史始終相信,戰爭也許打不贏,但只要對抗下去,北宋不僅不會在溫柔鄉中徹底廢物,更有可能在未來因戰爭而獲利頗豐,但北宋明顯剛不起來。

盲目鼓吹和平其心可誅?為何說《澶淵之盟》北宋虧得一塌糊塗?

3、地位更尷尬

關於北宋是不是大一統王朝,歷來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自《澶淵之盟》簽訂的那一刻起,北宋再也無緣大一統王朝之名。

縱觀秦漢隋唐等大一統王朝,除了中原王朝國力空前強大,周邊一般不會有和中原王朝平起平坐甚至完成封建化的少數民族政權。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原王朝是名副其實的“天下正統”,在基本徵服長城以南廣大區域後,成為世人公認的大一統王朝。

而北宋在建國前,石敬瑭就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缺少燕雲十六州的北宋首先在版圖上就不符合大一統的標準。

盲目鼓吹和平其心可誅?為何說《澶淵之盟》北宋虧得一塌糊塗?

而更可怕是由於唐朝文明的迅猛擴張,周邊少數民族紛紛完成封建化程序,建立了與中原漢家王朝制度相似的專制制度,典型如遼朝。

在這樣的情況下,遼朝就和北宋一樣,有了爭奪中華正統的資格和能力。

而當《澶淵之盟》塵埃落定,宋遼約為兄弟之國,也標誌著北宋正式承認遼朝與自己平起平坐的地位,意味著北宋放棄成為大一統王朝的掙扎。

所以,在元朝修編《宋史》時,才將宋朝與遼、金算作並列的王朝,北宋在《澶淵之盟》中承受的道義損失可見一斑。

所以,任何時候,盲目鼓吹和平都是極端錯誤的,不顧國家根本利益損失的鼓吹更是不可饒恕。我們從來都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但和平不是求來的,更不是買來的,我們願用前赴後繼的犧牲,換取對手對我們的由衷尊重。只有這樣的和平,才充滿了正義的光輝。

盲目鼓吹和平其心可誅?為何說《澶淵之盟》北宋虧得一塌糊塗?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