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近代徐錫麟很豪邁的一首詩,只有短短4句,卻字字熱血,氣勢十足

這篇文章講一首近代的詩,作者徐錫麟。

歷史角度講,清王朝於1912年正式結束,徐錫麟則在1907年去世,應該算是清朝人。

但他自己受近代革命思想感召,對清王朝極其仇視,最後因為起義失敗被捕就義。從這個角度來講,徐錫麟又是一個徹徹底底的近代人。

徐錫麟出生於1873年,家裡是當地地主紳商,從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考取過廩生、副舉人等功名。1903年,以參觀大阪博覽會的名義赴日本,有了接觸西學的機會。

1906年從日本回國,徐錫麟曾北上游歷吉林、遼寧一帶。當時的清王朝正是被帝國主義瓜分盤踞最嚴峻的時候,東三省主要是俄國與日本勢力盤剝佔據。

一路走來,目睹了清王朝統治下海內多災多難的現實,徐錫麟寫下了這一首壯懷激烈的《出塞》。

近代徐錫麟很豪邁的一首詩,只有短短4句,卻字字熱血,氣勢十足

出塞徐錫麟 〔清代〕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近代徐錫麟很豪邁的一首詩,只有短短4句,卻字字熱血,氣勢十足

最令人感慨的是,詩人在寫完《出塞》以後一年,就在安慶的起義中失利被捕,旋即慷慨就義,用生命踐行了這首詩歌中的誓言,實現了自己戰死疆場,捨身報國的崇高理想。

被捕後,清王朝錄他口供,徐錫麟揮筆直書:“爾等殺我好了,將我心剖了,兩手兩足斷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殺學生。”可見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了。

說回到這首詩,從詩題便可看出,路屬邊塞詩派。《出塞》之名,可以一直追溯到漢樂府,後人多用來反映軍旅、邊塞生活,尤以盛唐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幾人最為知名。

近代徐錫麟很豪邁的一首詩,只有短短4句,卻字字熱血,氣勢十足

因盛唐國力強盛,邊疆屢傳捷報,邊塞詩也是一派的波瀾壯闊。徐錫麟這一首《出塞》,雖然寫作於國力衰微的晚清時期,其氣勢與熱血卻毫不輸給盛唐。

詩歌雖然只有4句,但卻一氣呵成,具有極強的震撼性和感召力。

上來第一句,便是以近乎口號的形式為報國高呼吶喊。

“軍歌應唱大刀環”,乍一看好像不通,軍歌唱刀環,這是什麼意思?

其實啊,作者在其中另有隱喻,刀環與“還”諧音。高唱軍歌,自然是凱旋而“還”了。又是“軍歌”又是“大刀”,都是作者的滿腔熱血與豪情壯志。

近代徐錫麟很豪邁的一首詩,只有短短4句,卻字字熱血,氣勢十足

“誓滅胡奴出玉關”,胡奴是對古代少數民族的蔑稱,這裡當然是帝國主義的代指;玉關即玉門關,這裡也是代指山海關。胡奴與玉關都是古代典故,但作者的心思卻從來沒有離開水深火熱的東三省。

最後兩句是全詩精髓:“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既然選擇了從軍,那就只知道應該在戰場上為國捐軀,哪裡還會在乎將來戰死以後,屍體會怎樣回國呢?

馬革裹屍,這個典故出自漢代伏波將軍馬援:“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近代徐錫麟很豪邁的一首詩,只有短短4句,卻字字熱血,氣勢十足

這裡徐錫麟更進一層,說戰士在沙場上連“馬革裹屍”都不需要考慮,戰死沙場就是最大的光榮,足見其熱切的革命與犧牲精神。

為這首詩劃分一下結構的話,第一、二句在從整體講戰爭,講述了戰爭的態勢以及自己堅決抵抗的態度。後面兩句更加深入講自己對待戰爭的大無畏態度與犧牲精神。

“白山黑水鑄忠魂”。一腔熱血,揮灑成詩,讀來實在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