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正是虎,何故名為馬乎?”

“正是虎,何故名為馬乎?”

“正是虎,何故名為馬乎?”

小 識

《涉務》主旨在教導兒孫要做實事,不要只知道高談闊論。這段文字,顏之推辛辣地諷刺、批判了梁朝士大夫養尊處優、脫離實務的可怕狀況。

顏之推說:“士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於物耳,不徒高談虛論,左琴右書,以費人君祿位也!”士君子立身處世,貴在能夠有益於事物,不能只是高談闊論,左琴右書,白白浪費君主給他的俸祿官位呀。他認為國家使用人才,不外乎六個方面:朝廷之臣、文史之臣、軍旅之臣、藩屏之臣、使命之臣、興造之臣。但他也承認,“人性有長短,豈責具美於六塗哉?但當皆曉指趣,能守一職,便無愧耳。”人的秉性各有長短,怎麼可以要求這六方面都做好呢?只要對這些都通曉大意,而做好其中的一個方面,就不慚愧了。

“晉朝南渡,優借士族”,“多迂誕浮華,不涉世務”,晉朝自從南渡,對士族優待寬容,大都身居高位,但卻多迂誕浮華,不會處理世務。“吾見世中文學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諸掌,及有試用,多無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喪亂之禍;處廟堂之下,不知有戰陳之急;保俸祿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勞役之勤:故難可以應世經務也。”顏之推批評這些士族,養尊處優,平時評議古今,“若指諸掌”,就像指示掌中之物一般,意思就是很容易。等到一旦讓他們去做實事,“多無所堪”,多數不能勝任。處在承平之世,不知道有喪亂之禍;身在朝廷之上,不知道有戰陣之急;保有俸祿收入,不知道有耕稼之苦;縱肆吏民頭上,不知道有勞役之勤,所以,就很難順應世事,處理公務了。

我們要選讀的這段文字,就是這種現象的具體呈現。顏之推說,梁朝計程車大夫,都喜歡寬袍博帶,大帽高履,“出則車輿,入則扶持”。外出都要乘車輿,回家都要有人扶持。在郊郭之內,沒有騎馬的。周弘正,為宣城王寵愛,給了他一匹果下馬,是當時一種珍貴的小馬,只能長三尺高,能在果樹下行走,故名。周弘正經常騎著,“舉朝以為放達”。滿朝的官員都認為他放縱不守禮法。如果是尚書郎乘馬,就會被人檢舉彈劾。等到侯景之亂的時候,“膚脆骨柔,不堪行步,體贏氣弱,不耐寒暑,坐死倉猝者,往往而然。”這些士大夫肌膚脆弱、筋骨柔嫩,走不了路,體質羸弱,氣血不足,耐不得寒暑,倉猝間坐而等死的,到處都是。這句話,說得真是刻骨銘心。坐享高位者,一二代之後皆如此。

最後,顏之推舉了一個例子,說健康令王復,性情儒雅,從來沒有騎過馬,一看到馬嘶叫噴氣,跳擲不馴,沒有一次不震駭恐懼的,竟對別人說:“這正是虎,為什麼叫它馬呢?”當時的風俗就是如此。

寫到這裡,不由想起了一個故事。晉惠帝時,有一年,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大臣向他彙報,他說:“何不食肉糜?”為什麼不吃肉粥呢?

當然,對這句話,還有一種解釋,這裡就不贅述了。

(楊光祖)

音訊:小敏 編校:席娟娟 稽核: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