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中外多項研究證實:相比捲菸,電子煙造成的細胞損傷更小

近日,一篇發表於《毒理學研究與應用》的學術論文再次證明電子煙減害潛力。研究結論顯示,相比於捲菸煙霧,電子煙煙氣(氣溶膠)對肺組織細胞的基因表達影響更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該研究在嚴格的實驗條件下,將3D人體支氣管模型中的細胞亞細胞分別暴露於電子煙煙氣、傳統捲菸煙霧和新鮮空氣中。研究人員分別觀察了4小時和48小時細胞恢復期後的細胞基因表達,發現捲菸煙霧會導致細胞基因表達發生顯著變化,這些變化明顯地反映在氧化應激和炎症標誌物方面。

而暴露在電子煙煙氣下的細胞卻無明顯變化,甚至與暴露在新鮮空氣下的細胞反應類似。

“我們觀察了暴露在捲菸煙霧下的細胞,發現4小時後並沒有顯著變化,但48小時後,細胞中與週期和死亡通路相關的基因都被激活了。相反,那些暴露在電子煙煙氣下的細胞在4小時後某些指標略微升高,但48小時後卻沒有任何基因通路被啟用。”研究人員表示。

實驗資料表明,電子煙煙氣對肺細胞的損害明顯低於同等尼古丁劑量的捲菸煙霧。

該結論也與悅刻此前的研究結果相同。7月,悅刻與中山大學共同在SCI期刊《生態毒理學和環境安全》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同樣證實了在急性暴露情況下,電子煙煙氣對人肺上皮細胞的影響遠小於捲菸煙霧,從細胞水平驗證電子煙的減害潛力。

中外多項研究證實:相比捲菸,電子煙造成的細胞損傷更小

(悅刻與中山大學共同在SCI期刊《生態毒理學和環境安全》上發表學術論文,從細胞水平驗證電子煙減害潛力。)

在悅刻的研究中,實驗人員以相同尼古丁濃度為標準,同樣將悅刻某款電子煙和捲菸作為實驗物件,進行急性暴露24小時內的細胞活力、炎症反應、細胞凋亡、細胞週期、轉錄組測序系列實驗。

資料顯示,電子煙組細胞在形態、凋亡相關指標和炎症因子方面沒有明顯變化。而在基因層面,傳統捲菸細胞共計8477個基因發生變化,電子煙組僅有25個基因出現變化。這項研究同樣驗證了電子煙潛在毒性低、安全性較好。

中外多項研究證實:相比捲菸,電子煙造成的細胞損傷更小

目前,國內外關於電子煙安全性和減害潛力的研究逐漸完善,這也成為公眾科學認知電子煙的基礎。美國科學家、《毒理學研究與應用》的學術論文主導者格蘭特·奧康奈爾博士認為,監管方在制定政策時應認真考慮這些科研結論。

“相關科學結論已證明電子煙在減害方面能發揮的積極作用。”奧康奈爾表示,“我們希望監管機構和政策制定者應認真考慮這些科學證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