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彝器,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禮器的通稱,也稱“尊彝”。銘文就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說明原由、紀念或祭祀的人物、事情等。

國家圖書館所藏

陳介祺藏三代彝器銘文拓片

食器·鼎銘文拓片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早期厚趠方鼎

釋文:唯王來各於成周/年。厚趠有(饋)於/溓公。趠用作氒/文考父辛寶尊/。其子子孫永寶。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早期揚方鼎

釋文:己亥。揚見事/於彭。軎叔賞/揚馬。用作/父庚彝。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早期徵人鼎

釋文:丙午。天君卿(饗)/視酉在斤。天/君賞氒徵/人斤貝。用作/父丁尊彝。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中晚期噩侯御方鼎

釋文:王南征。伐角潏。唯還/自徵。在。噩(鄂)侯馭方/納壺於王。乃祼之。馭/方侑王。王休宴。乃射。馭/方會王射。馭方休闌。/王宴。鹹飲。王親賜馭/[方玉]五瑴馬四匹矢五/。[馭]方拜手稽首。敢/[對揚]天子丕顯休釐。/用作尊鼎。其萬年/子孫永寶用。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晚期毛公鼎

釋文:王若曰。父。丕顯文武。皇天引/猒(厭)氒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懷/不廷方。亡不閈於文武耿光。唯天將/集氒命。亦唯先正(乂)氒闢。恪謹大命。/皇天亡斁。臨保我有周。丕鞏(共)先王配命。/敃(旻)天疾畏(威)。司餘小子弗彶。邦將害(曷)吉。四方。大/從(縱)不靜。烏(嗚)虖(呼)。餘小子圂湛於艱。永鞏(共)先/王。王曰。父。[今]餘唯肈(肇)巠(經)先王命。命汝(乂)我邦/我家內外。惷於小大政。(屏)朕立(位)。虩許上下若否。/雩(與)四方。死(屍)母(毋)童(動)餘一人在立(位)。引唯乃智(知)餘/非。庸又(有)聞。汝毋敢妄(荒)寧。虔夙夕。惠我一人。/雍我邦小大猷。毋折。告餘先王若德。用仰卲(昭)皇天。申大命。康能四國。俗(欲)我弗作/先王憂。王曰。父。雩(越)之庶出入事於外。尃(敷)命尃(敷)/政。藝小大楚賦。無唯正昏。引其唯王智。乃/唯是喪我國。厤自今。出入尃(敷)命於外。氒非/先告父。父捨命。毋又敢惷。尃(敷)命於外。王/曰。父。今餘唯申先王命。命女(汝)亟一方。(宏)/我邦我家。汝顧於政。勿雍建庶。母(毋)/敢龏。龏乃敄(務)鰥寡。善效乃友正。母(毋)/敢湎於酒。汝母(毋)敢墜在乃服。夙夕。敬念王/畏(威)。不睗(易)。汝毋弗帥用先王作明刑。俗(欲)汝弗以乃闢圅(陷)於艱。王曰。父。巳曰及茲卿/事寮大史寮於父即尹。命汝司公族。雩參有司、小子、師氏、虎臣。雩朕褻事。/以乃族幹(扞)敔王身。取卅寽(鋝)。易(賜)汝鬯一卣。/祼圭瓚寶、朱巿、悤黃、玉環、玉、金車、/朱(鞃)、虎冟(幎)、燻(纁)裡、右厄(軛)、畫、畫、金/甬、錯衡、金歱(踵)、金豙、(約)(盛)、金簟弼(笰)、魚箙、馬/四匹、攸勒、金、金膺、朱旂、二鈴。易(賜)女茲剩。/用歲用政(徵)。毛公對揚天子皇/休。用作尊鼎。子子孫孫永寶用。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晚期小子鼎

釋文:史小子作寒/姒好尊鼎。其萬/年子子孫永寶用。

食器·簋銘文拓片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殷 小子簋

釋文:乙未。卿事/易(賜)小子貝/二百。用作父丁/尊簋。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早期仲簋

釋文:仲作寶尊彝。/其萬年永用。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早期天亡簋

釋文:[乙]亥。王又(有)大豊。王凡三方。王/祀於天室。降。天亡又(佑)王。/衣(殷)祀於王不(丕)顯考文王。/事喜(糦)上帝。文王才(在)上。丕/顯王作眚(省)。丕肆王作庚。丕克/乞衣(殷)王祀。丁丑。王卿(饗)。大宜。王降。/亡爵橐。唯朕/又(有)蔑。每(敏)揚王休於尊白(伯)。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中期己(紀)侯簋

釋文:己(紀)侯作姜/縈簋。子子孫/其永寶用。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中期錄作辛公簋

釋文:伯雍父來自。/蔑錄歷。賜赤金。/對揚伯休。用作/文祖辛公寶曆/簋。其子子孫孫永寶。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晚期頌簋蓋

釋文: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昭宮。旦。王各(格)大/室。即立(位)。宰引右頌入門。立/中廷。尹氏授王令書。王呼/史虢生冊令頌。王曰。頌。令/汝官司成周貯。監司新造/貯用宮御。賜汝玄衣黹純/赤巿朱黃、鑾旂、攸勒,用事。/頌拜稽首。受令冊佩以出。/反(返)入瑾璋。頌敢對揚天子/丕顯魯休。用作朕皇考龏/叔皇母龏姒寶尊簋。用追/孝祈匄康純右(佑)。錄永/令。頌其萬年眉壽無疆。畯/臣天子。霝終。子子孫孫永寶用。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晚期君夫簋

釋文:唯正月初吉乙亥。王在/康宮大室。王命君夫/曰。儥求乃友。君夫敢/敏揚王休。用作文父/丁彝。子子孫孫其永用之。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晚期函皇父簋

釋文:圅皇父作琱妘盤盉尊/器。簋具自豕鼎降十又/簋八。兩罍兩壺。琱妘/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晚期師害簋

釋文:生曶父師害/仲。以召(昭)其/闢。休氒成事。師/害作文考尊簋。/子子孫孫永寶用。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晚期豐兮夷簋

釋文:豐兮夷作朕/皇考尊簋。夷/其萬年子孫/永寶。用亯(享)考。

食器·簠銘文拓片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晚期虢叔簠

釋文:虢叔作旅簠。/其萬年永寶。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晚期公簠

公作旅/簠。用追孝於/皇祖皇考。用/賜眉壽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

食器·盨銘文拓片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晚期屖盨

釋文:屖作姜。用/亯(享)孝於姑公。用/祈眉壽純魯。/子子孫永寶用。

酒器·爵銘文拓片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殷戎刀爵

釋文:戎刀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殷父丁爵

釋文:父丁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殷父戊爵

釋文:父戊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殷子父庚爵

釋文:子父庚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殷徙父癸爵

釋文:徙父癸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殷或西周早期西單父丙爵

釋文:西單父丙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殷或西周早期天父癸爵

釋文:天父癸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早期舟父戊爵

釋文:作尊舟父戊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早期且辛爵

釋文:且辛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早期作乙公爵

釋文:作乙公

酒器·角銘文拓片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殷宰椃角

釋文:庚申。王在東門。夕。/王各。宰椃從。/賜貝五朋。用作父丁/尊彝。在六月。唯王/廿祀羽又五。/冊。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殷父乙爻角

釋文:父乙爻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殷陸冊父乙角

釋文:陸冊父乙

酒器·觚銘文拓片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殷且戊觚

釋文:未戊且戊

水器銘文拓片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晚期兮甲盤

釋文:唯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各伐玁狁於。兮/甲從王折首執訊。休亡敃。/王賜兮甲馬四匹、駒車。王/令甲政司成周四方積,至/於南淮夷。淮夷舊我帛畮(賄)人。毋/敢不出其帛其積其進人/其貯。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令。則即井(刑)撲伐。其唯/我諸侯百姓。氒貯毋不即/市。毋敢或入貯。則亦/井(刑)。兮伯吉父作盤。其眉壽/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中期中伯壺蓋

釋文:中伯作親/姬孌人媵/壺。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殷戈御父丁盉

釋文:戈御作/父丁彝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殷亞孳父辛盉

釋文:亞孳父辛

樂器·鍾銘文拓片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中期釐伯鍾

釋文:首。敢對揚天子丕顯/休。用作/朕文考釐/白(伯)龢鍾。/眔蔡/ 姬永寶。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中晚期楚公鍾

釋文:楚公自鑄/鍾。孫孫子子其永寶。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中晚期楚公鍾

釋文:楚公自鑄/鍾。孫孫子子其永寶。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中晚期楚公鍾

釋文:楚公自作寶大/鍾。孫子其永寶。

西周厲王晚期虢叔旅鍾

釋文:皇考威義(儀)。御/於天子。卣(由)天子多/賜旅休。旅/對天子魯/休揚。用作朕。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晚期兮仲鍾

釋文:兮仲作大鐘。/其用追孝於皇考/己白(伯)。用侃/喜前文人。/子孫永寶用亯(享)。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西周晚期井人鍾

釋文:井人曰。盄(淑)文祖/ 皇考。克質(哲)氒德。得純/用魯。永終於吉。不/敢弗帥用文祖皇考。

兵器銘文拓片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周花紋戈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金石學自宋代開端興起,至今已千餘年,金石名家輩出,其中清代陳介祺可謂獨樹一幟,為金石學史上劃時代人物,巨擘大家。陳介祺(1813~1884),清代著名金石學家。字壽卿,號簠齋,晚號海濱病史、齊東陶父。山東濰縣(今山東濰坊)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他嗜好收藏文物。著有《簠齋傳古別錄》,《簠齋藏古目》、《簠齋藏古冊目並題記》、《簠齋藏鏡全目鈔本》、《簠齋吉金錄》、《十鐘山房印舉》、《簠齋藏古玉印譜》、《封泥考略》(與吳式芬合輯)。

陳介祺出生書香門第,仕宦之家,官至翰林院編修。他對於經史、義理、訓詁、辭章、音韻等學問,無不精研,公務之餘,嗜好金石文字的蒐藏與考釋。在金石文字考證及器物辨偽方面,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清史稿》稱譽他“所藏鍾彝金石為近代之冠”。

陳介祺是中國近代最大的民間古器物收藏家,更是晚清時期中國最傑出的金石學家和傳拓大家。陳介祺金石的一生,對後世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博物學、印學等多學科,都有極大的影響。其學術精神,開一代風氣之先。百餘年來一直受到學界的高度讚賞,史學界、考古界、金石學界、古文字學界、書法界、收藏界無不服膺,皆尊其為翹楚。

陳介祺鑑精藏富,治學嚴謹,見解獨到。他一生所藏古器物數以萬計,竟無一偽品。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冠絕海內。陳介祺的收藏,儼然是一座規模宏大的金石博物館。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陳介祺藏青銅銘文墨拓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陳介祺藏金石墨拓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陳介祺藏陳侯因諮敦等青銅器墨拓

除了收藏金石古物,陳介祺對墨拓也非常痴迷。四十一歲時,陳介祺辭官歸裡,潛心研究金石之道,精力幾乎全部投入到藏古,鑑古,傳古之中。

陳介祺常與拓工徹夜制拓,共同研究實踐傳拓之法,樂此不疲,沉迷其間,傳拓之聲經夜不息。經他手拓的鐘鼎彝器、權量、陶文、封泥、古泉、瓦當、漢磚、石刻造像等拓片,所繪圖稿準確,用墨濃淡適宜,又有西洋透視基礎,效果逼真,令人賞心悅目,別具韻味,至今被拓者視為圭臬,為海內外藏家所珍重。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陳介祺藏青銅編鐘墨拓

陳介祺所處的時代是金石收藏和研究大興之期,其時金石名家輩出,阮元、許瀚、鮑康、吳雲、潘祖蔭、何紹基、劉喜海等諸多金石同好都與陳介祺有交遊,他們之間交流古器,探究學術,各有建樹,這為陳介祺成為金石大家奠定了基礎。

陳介祺所交往的金石家中尤以吳大澂最為值得稱道。兩人一生之中從未見過面,僅憑書信互通往還,交流鑑古心得,互贈古物拓片,探討學術問題,相互之間引為知己。

陳介祺從年青時就愛好金石收藏,33歲考中進士,入翰林院,授編修,當時他的父親陳官俊已是吏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副相國),直到42歲,一直家門鼎盛,過著優裕的生活,所以才能傾千兩黃金之資購買國寶毛公鼎。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毛公鼎 西周晚期青銅器

現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高53。8釐米,口徑47。9釐米,腹圍145釐米,重34。405千克

稀世珍品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銅器,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岐山。咸豐二年(1852)由陳介祺收藏,此鼎在陳家共收藏58年。此後幾經易手,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為鎮院之寶。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陳介祺舊藏天亡簋

天亡簋是西周初期著名青銅器,又名大豐簋、朕簋、聃簋。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在陝西岐山出土,同年由陳介祺收藏。天亡簋是研究西周早期歷史的重要文物,同時是西周斷代青銅器標準器,上面有銘文8行78字,記載了周武王滅商後為其父文王舉行的大豐祀典,是鑄器人對周文王父子的頌辭。銘文字形參差錯雜,在拙樸散亂中顯示了運動與和諧之美。銘文押韻,是我國韻文最早的表現形式,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陳介祺舊藏兮甲盤

2017年7月15日在西泠印社2017年春拍現場,

“西周宣王五年青銅兮甲盤”成交價為2。1275億元

兮甲盤是西周晚期青銅器,也稱兮田盤、兮伯盤,或伯吉父盤。宋代出土,後由陳介祺收藏,上面有銘文13行133字,書體厚實壯美、風格獨特。記述了兮甲(即尹吉甫)隨宣王出征,對南淮夷徵收賦貢之事,有極重要的文獻價值。王國維在《兮甲盤跋》言:“此種重器,其足羽翼經史,更在毛公諸鼎之上。”尹吉甫為西周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是《詩經》的主要採集者。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陳介祺藏曾伯簠蓋(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曾伯簠是東周初年青銅器,為陳介祺早期的收藏品,因此陳介祺自號簠齋,名其室為寶簠齋,可見陳介祺對此收藏的重視和喜愛。上面有銘文90字(共兩器,另一器當時為阮元收藏,92字),是迄今銘文最多的青銅簠,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曾伯是曾國的國君,銘文記載的是其與晉文侯一起為東周平王征伐淮夷,打通江淮銅錫礦輸往中原的道路。該簠由陳介祺的曾孫媳郭祖珍捐贈國家,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陳侯因資敦是東周晚期青銅器,上面共有銘文8行80字,是關於黃帝存在的最早證據。銘文的大體意思是,要發揚父親的光榮傳統,遠要以黃帝為祖宗,近要繼承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首次在青銅器銘文中出現了“高祖黃帝”一詞。鑄器人是齊威王田因齊,在位時間公元前356—前320年。田因齊祖上來自陳國,故稱陳侯。陳為舜後,黃帝為舜祖,故稱高祖黃帝。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但是陳介祺前半生並未以藏古、鑑古、釋古、傳古為畢生己任,只是對收藏、鑑賞有濃厚興趣而已;他真正以金石學研究為己任是從離開京城,歸隱濰縣開始的。那時因父親亡故,又被逼捐四萬兩白銀,家道中落,境況已大不如前了。陳介祺從42歲辭官返籍,到72歲辭世的整整三十年間,潛心於藏古、鑑古、釋古、傳古的事業中。

42歲歸故鄉之前,他僅僅收藏到2000餘方秦漢古印;但到1872年,他59歲時,藏印竟達到7000多方,其中有萬印首品“婕妤妾娋”白玉印和章法清新奇巧的巨印“日庚都萃車馬”印等,都是古印中的絕世珍品。

此後又得吳式芬所藏古印2000餘方,使其藏印多達近萬方。故命其齋為“萬印樓”,自號為“萬印樓主人”。被金石學界譽為“南有西泠,北有萬印”。著名篆刻家韓天衡先生評價道:“萬印樓不僅是濰坊的,也是中國的,乃至世界的。”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陳介祺“十鐘山房”

在後半生的日子裡,陳介祺逐步解決了經濟困頓的生活,並將收藏範圍擴大到古物研究的方方面面。除了萬方古印外,還收藏了珍貴的青銅器天亡簋、兮甲盤、龍姞簋、紀侯鍾等精品。他的藏品門類有青銅器、古印璽、封泥、陶器、陶文、銅鏡、碑碣、古磚、瓦當等。門類齊全,無所不收,無所不富,無所不精。

陳介祺收藏的商周青銅器有248件,秦漢銅器98件,石刻119件,古文字磚326件,瓦當923件,銅鏡200件,封泥548方,陶器63件,陶文5000片,泉布、泉範、鏃範數千件,銅造像、書畫等,亦是質精量大,不愧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私人博物館。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陳介祺 編《十鐘山房印舉》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陳介祺舊藏金石拓片一組(西泠拍賣)

由於後半生體弱多病,很少外出旅行,陳介祺傳古的方法主要是靠著作、書信和傳拓這三種方式。由於當時沒有現代印刷機械和技術,也沒有照相影印等技術,所以他傳播金石訊息和研究成果的主要手段基本全是靠人工完成的。

陳介祺與當時所有一流的金石學者幾乎都有學術交流,彼此互通訊息,贈送古器物拓片,買賣交換古器物等。生前他寫下數千封這方面的信函,極大地推動了晚清時期我國金石研究的發展。

簠齋藏三代彝器銘文

陳介祺傳古的另一種方式,是用傳拓工藝將古物拓下,分寄到各地的金石好友處,以利互相觀摩鑑賞與交流。陳介祺為整理、考釋文物,並在世上流傳這些文物,先後聘僱的著名拓工有:陳峻、李貽功、李澤庚、陳子振、徐鳳岐等人。他們以精湛的墨拓技藝,給後人留下了數以萬計的金石精拓資料,被推崇為“拓法古今第一”。

尤其是他在拓制毛公鼎金文時,由於鼎內結構拘謹深陷,全部文字又鑄造在一個凹面上,若想完整清晰地從鼎內拓出原文,是一件難度極高的手工工藝。陳介祺與傳拓藝人們反覆推敲試驗,終於以高度智慧和技巧,取得了成功。

陳介祺積累多年的經驗,編寫出兩部傳拓工藝專著:《傳古別錄》和《傳碑拓碑札記》。他在著作中介紹了傳拓的一些訣竅:“用白芨膠水上紙,未乾先上墨一次,以墨濃不走為準,不可接拓,使墨浸字內或透紙背,墨膠將於不粘紙起乃可再上,幹後再上濃墨數次乃能光彩,濃墨者耐久易摹惟不可侵入字內。”捶制拓片時,根據原件的位置,有的在露天捶制,有的在室內作業,其工藝過程要求精緻、細巧、輕盈、潔淨。

宣告

| 圖文來源網路,轉載此文旨在傳遞分享更多資訊之目的。原文不代表書藝公社觀點、立場以及價值判斷。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釋出後的三十日內與書藝公社聯絡。

END

新增書藝公社小藝微信,

拉您入群,獲取更多資訊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