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的決策方式有何不同?

朱元璋在位期間被稱為洪武之治,朱棣在位期間被稱為永樂盛世,朱高熾、朱瞻基在位期間被稱為仁宣之治,成為明初三大盛世,那麼這四位皇帝的決策方式有何不同呢?

一、朱元璋上朝聽政,親歷親為

洪武年間,在奉天門上朝聽政,在朝堂上展開討論,當場拍板,是朱元璋主要的決策方式。一般情況下,朱元璋都親自決策,親自處理奏疏,只是對太子朱標有一定的授權。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的決策方式有何不同?

當然,並非所有的奏疏都在上朝時處理完,朱元璋拿出大部分內容在上朝時公開討論,由上呈奏疏的當事人,記錄裁決結果,即聖旨。

朱元璋設立六科給事中負責稽查政務,與六部對應,即與吏部、戶部、兵部、禮部、刑部、工部相對應。

為了防止聖旨無法順利傳達,奏疏中提出的問題涉及哪個部門,便由這個部門對應的給事中負責記錄皇帝的裁決。

而且,為了防止上疏官員和六科給事中的欺騙和矇蔽,朱元璋還令司禮監的宦官當場記錄聖旨,並追蹤檔案的下發過程。古代的宦官實際上是皇帝的家奴,榮辱得失全掌握在皇帝手裡,不太可能與官員合謀欺騙皇帝,因而形成相互監督、制約的機制。

此外,朱元璋規定記錄聖旨的檔案一共五份,分別由中書省、五軍都督府、御史臺的官員各抄錄一份,同時六科給事中和宦官各儲存一份,這樣一來,各機構相互監督、核查,聖旨不可能被篡改、扣押,因此得到及時、有效地執行。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的決策方式有何不同?

從洪武十三年廢除丞相後,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朱元璋工作量大大增加,他每天起早貪黑,天不亮便上朝,太陽落山時仍在工作,但還是忙不過來。

朱元璋於是找了幾位鄉間的老儒,設定四輔官協助處理政務,然而這些老儒缺乏政務處理經驗,幫不上忙。後來,朱元璋又設定殿閣大學士,隨侍御前,擔任顧問。

總而言之,洪武年間,絕大部分政務都由朱元璋親自處理,朱元璋每日在奉天門上朝,在朝堂上與群臣公開討論並決策,然後付諸實施。

二、朱棣設立內閣,形成了較為穩定的輔政群體

朱棣登基後,挑選翰林院官員入直文淵閣,即設立內閣,大學士的職權逐漸擴大,但是當時的內閣並非法定的決策機構,只是提供決策諮詢的顧問機構。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的決策方式有何不同?

在永樂年間,內閣成員相當於朱棣的高階秘書,他們品級雖然不高,但是辦事幹練、學識豐富,朱棣讓他們幫忙起草詔書、各種檔案,讓內閣成員“詳看諸司奏啟”。

內閣成員與朱棣朝夕相伴,幫助處理大量政務。

朱棣親征蒙古期間,讓皇太子朱高熾監國,處理日常政務,不過軍國重事仍由朱棣親自決策。

遇到重大決策時,朱棣主要找才能出眾的六部尚書和內閣成員商議。

內閣成員楊榮才幹突出、謀略出眾,深受朱棣信任,無論巡視北京,還是出征漠北,朱棣都讓楊榮跟著,楊榮逐漸成為參與決策較多的參謀或顧問。

雖然朱棣處理政務時,經常諮詢內閣成員的意見,但這並不意味著內閣擁有制度規定的議政權。朱棣並非所有的決策都徵求內閣的意見,內閣成員只是顧問,朱棣根據需要去諮詢他們的意見、看法。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的決策方式有何不同?

經驗豐富的戶部尚書夏原吉,吏部尚書蹇義、輔佐太子的楊士奇、經常隨侍御前的楊榮等人逐漸成為永樂年間比較穩定的輔政群體,經常參與決策。

輔政群體的權力和地位雖然特殊,但他們並非過去的宰相或丞相,只是得到特殊授權的高階秘書和顧問。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後,皇帝的工作量巨大,朱棣登基後,先後五次親征漠北,不得不依靠輔政群體處理政務。

與朱元璋相比,朱棣放權、授權較多。遷都前,朱棣離京期間,讓朱高熾臨時監國,北征時讓夏原吉輔佐皇太孫朱瞻基處理北京行在的政務。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的決策方式有何不同?

在永樂年間,宦官的地位雖然大大提升,有些宦官甚至被任命為監軍,但是始終不曾在皇帝的決策中起作用。

三、朱高熾以批答奏章為主,讓朝廷重臣票擬

明朝皇帝不上朝是從明仁宗朱高熾開始的。

朱高熾作為皇太子監國期間,逐漸形成了較為穩定、得力的輔政團隊,幫助朱高熾處理重要政務,這個團隊的成員與他關係密切,而且理念幾乎一致,朱高熾對他們十分信任和倚重。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的決策方式有何不同?

朱元璋、朱棣在位期間,決策主要是在上朝時做出,雖然當時也有很多奏章是在下朝後處理。

朱高熾即位後,主要以批答奏章的方式進行決策,比朱棣放權、授權更多,但是大部分奏疏都是親自處理,而且從未讓宦官抄錄大臣起草的聖旨。

四、朱瞻基讓秉筆太監代為批紅

用紅筆抄錄大臣起草的聖旨,即批紅,是皇帝專有的權力,朱瞻基登基後,為減輕工作量,把這項工作臨時分給了數名太監。

在朱瞻基的決策過程中,夏原吉等輔政大臣起草政務處理意見,朱瞻基親自執筆批示一些奏疏後,由秉筆太監替他抄錄。

起草聖旨,即票擬,是皇帝決策過程的關鍵環節,朱高熾、朱瞻基經常授權夏原吉等朝廷重臣起草諭旨。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的決策方式有何不同?

為了讓可信任的太監替自己批紅,朱瞻基開始派人教小太監學文化。

明朝的決策方式逐漸由皇帝一人決策轉變為朝廷重臣參與決策、秉筆太監代為抄錄的方式。

朱瞻基開始讓宦官參與政務,為後來的宦官亂政埋下隱患,不過,他仍然把重要的決策權牢牢掌握在手裡,因而在宣德年間,並未出現劉瑾、魏忠賢那樣擅權的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