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透過《左傳》,看春秋卜筮特點及卜筮衰落的社會原因

透過《左傳》,看春秋卜筮特點及卜筮衰落的社會原因

透過《左傳》,看春秋卜筮特點及卜筮衰落的社會原因

——-這是易馨堂第

98

篇文章——-

卜筮是我國古代以龜甲、蓍草推斷吉凶,預測未來的巫術活動。這種巫術起源十分古老,甚至是伴隨人類文明同時誕生。此後歷經夏商周三代,巫術一直佔據文化主流,特別是作為文字始祖的甲骨文,就是商代專為記載卜筮而出現的。

今天我們透過商周時期的甲骨和銘文知道,當時卜筮是決定國家大事是主要手段,它的社會地位也一直比較殊勝,人們對卜筮也有著較為神聖的信仰。

但以春秋為界,此後人們看待卜筮的心態發生了很大改變,卜筮在社會中的地位,轉而日趨下降,逐漸走向衰落。

相對於先秦其它同期著作,《左傳》因對春秋社會的政治、軍事、外交和社會風貌,特別是當時的卜筮活動記載較為詳細,使得我們能夠對這一轉變,看得較為全面和清晰。

那麼《左傳》能夠告訴我們,

作為卜筮發展轉折階段的春秋社會,卜筮有哪些特點?又是什麼原因逐漸導致了卜筮的衰落呢?

《左傳》卜筮敘事和當時卜筮職能

1、《左傳》卜筮敘事特點

《左傳》為後人所詬病者,多因他卜筮敘事的全知視角,這讓歷史事件和人物帶有了濃重的宿命色彩。如晉代範寧就說:“

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

”。

《左傳》這種預言禍福的敘事方式,直接開創了後世敘事文學預言體主流。尤其是對後世神魔和世情小說,影響痕跡嚴重。

如《西遊記》十九回,烏巢禪師以一首佛偈便預言了正個西天取經的經歷脈絡;《封神演義》更是在67回,姜子牙登臺拜將中,諸仙用短詩預言了徒弟們命運;世情小說《

紅樓夢

》更是深受影響,第五回以判詞形式預言了大觀園裡痴男怨女們的各自命運結局。

透過《左傳》,看春秋卜筮特點及卜筮衰落的社會原因

圖:左傳

上述情節,或多或少都脫胎於《左傳》影響。可我們不能就此斷言《左傳》就是宣揚怪力亂神之作。

因為我們如果結合歷史,仔細推究《左傳》這種敘事特點,就會得出這種敘事並非出於作者個人偏好,而是時代使然。

首先,春秋時期的史官仍舊殘留“巫史不分”的性質。在原始宗教文化中伊始,巫史同源。甲骨文中已經有“

史”“尹

”字樣,說明最晚在商代,史官制度已經確立。商代史官更是同時充任祭祀鬼神、甲骨占卜、傳達上天旨意、指導商王行動等主要角色。

周代建立後,周代史官除了承襲原始宗教祭祀事物外,還參與政治、人事工作。他們主要職責既包含祭祀、祝告、卜筮、歷數、天象、災祥、喪禮等天事職能,又包含冊名、聘問、刑法、盟誓、征伐與籍田等政治事務。

透過《左傳》,看春秋卜筮特點及卜筮衰落的社會原因

圖:上古巫師

到了春秋時期,史官的紀事、政治職能繼續擴大,與宗教的巫官再次進一步分離,可祭祀、卜筮等天道職能仍舊是史官的主要職能之一。

這種天道職能在《左傳》中則主要體現為解釋災祥,進行占卜、參與各種祭祀活動。因此作為史官記載的史書《左傳》,把這種天道職能包括在內是非常正常的。

再者,春秋時期確實存在重視鬼神信仰的時代狀況。春秋時期的人們普遍相信天是一種客觀存在,並且地位至高無上,可以對人君進行不同形式的懲罰。

如果說這種天命觀是春秋時期的主導思想,那麼作為反映時代客觀思想的《左傳》,不過就是如實記錄而已。因此這也使得《左傳》記載,難免充滿神鬼荒誕色彩。

從以上分析可見,範寧等對《左傳》失之於巫的批評,可能是對《左傳》忠實時代記錄的誤讀。

更值得注意的是,《左傳》同時也記載了當時人對天命觀的懷疑情形,這同樣是當時的時代真實反映。因此這也代表了作者實事求是的史官思想。

2、《左傳》卜筮案例反映卜筮社會應用十分廣泛

《左傳》中有關卜筮的記錄大約有70多處,占卜案例也有50幾個,包含內容和種類十分豐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七類:

第一類魯國郊祭占卜。郊祭本為天子專禮,且每年只有一次。魯國因周初周公功高,因此也就有了“

天子禮樂

”的郊祭資格。《春秋》對魯國郊祭記載有8次,其中四次是占卜是否郊祭,4處是卜牲,有6次未進行郊祭。《左傳》對上述祭祀進行了2次概括性記述。

第二類政治占卜。包含了國家命運、繼位者、國都選擇、能否得天下以及任用官員的占卜等諸種情形。

透過《左傳》,看春秋卜筮特點及卜筮衰落的社會原因

圖:周初分封

第三類是戰爭占卜。《左傳》記載的戰爭占卜最多,大概有

15

次。戰爭的占卜主要包括戰與不戰;占卜主帥選擇、占卜退兵方法等多種情形。

第四類為婚姻占卜。《左傳》婚姻占卜主要包括國君是否納某婦為夫人;國君是否嫁女於彼國;大夫娶婦某人和嫁女給某人是否吉利等占卜內容。

第五類為個人命運占卜。《左傳》對個人命運的占卜,不僅包含有對未出生的小孩子占卜;還包含人生某個階段的前途命運;以及家族後世子孫的命運占卜。

第六類為疾病、生死、喪葬等占卜。具體包含探求疾病病因和死亡日期,以及喪葬必須擇日,假如錯過擇日,當另行占卜擇日的情形。

第七類其他雜佔。如住宅、宴飲、祭祀、報仇、謀逆、家臣等都包含在這些雜佔之中。

上述詳細占卜案例分類不僅包含涉及國家大事的祭祀和戰爭,而且還包含涉及個人命運、婚姻、疾病、生死等多種情形。

透過《左傳》,看春秋卜筮特點及卜筮衰落的社會原因

圖:記載武王伐紂占卜的銘文

這種大事、小事都進行占卜的情形說明,卜筮在當時社會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並且在當時信奉“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的情形下,《左傳》記載的國家祭祀和戰爭卜筮情形,同時說明,卜筮在春秋社會仍舊有著十分重要地位和發揮著重要作用。

卜筮下移衰落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左傳》記載的卜筮案例,同時也反映了春秋社會的時代特徵。這時期禮崩樂壞,帶有神秘色彩的天命觀和卜筮神聖性已經開始動搖。

在人們理性精神高漲意識情形下,卜筮作為當時少數人支配的神聖活動,開始走向衰敗。在《左傳》中有如下詳實表現:

1、不盲目相信卜筮結果,更相信自己道德理性分析

襄公九年,穆姜薨於東宮。穆姜當初因與叔孫僑如私通,還想要廢掉成公另立叔孫僑如,結果事敗被囚。

她曾經剛住進東宮時找太史占卜,得卦

《艮》之《隨》

,太史解釋說隨,是出走意思,她應該很快就能出來。

結果穆姜自己說:

“亡。是於《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幹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然,故不可誣也,是以雖《隨》無咎。今我婦人,而與於亂,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謂元。不靖國家,不可謂亨。作而害身,不可謂利。棄位而姣,不可謂貞。有四德者,《隨》而無咎。我皆無之,豈《隨》也哉?我則取惡,能無咎乎?必死於此,弗得出矣。”

穆姜自己認為自己所作所為,是絕對不能對等元亨利貞四德,自己自取其禍,必然難以出去了。

透過《左傳》,看春秋卜筮特點及卜筮衰落的社會原因

圖:春秋外交

在這裡,穆姜以內心的道德判斷為準則,不僅沒有相信卜筮結果,甚至進行了完全否決,這種情形是之前甲骨卜辭裡是完全沒有出現過的。

還有人意識比穆姜走的更遠。如昭公十二年,南蒯準備發動叛亂,事前進行占卜。占卜得到《坤》之《比》大吉之卦,爻辭為“

黃裳元吉

”。南蒯以此求教子服惠伯。惠伯說:

“吾嘗學此矣,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外強內溫,忠也;和以率貞,信也。故曰‘黃裳元吉’。黃,中之色也;裳,下之飾也;元,善之長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飾;事不善,不得其極。外內倡和為忠,率事以信為共,供養三德為善,非此三者弗當。且夫《易》,不可以佔險,將何事也?且可飾乎?中美能黃,上美為元,下美則裳,參成可筮。猶有闕也,筮雖吉,未也。”

惠伯認為只有

“在下恭敬”、“內心美”“做事善

”三項德行俱全,方能和卦吉象對應。三者中如有欠缺,結果未必吉祥。南蒯沒有聽信惠伯言語,執意發動叛亂,結果事敗出逃齊國。

透過《左傳》,看春秋卜筮特點及卜筮衰落的社會原因

圖:魯國三桓 譜系

這個例子更是說明,卜筮靈驗與否,竟然還和問卜人的道德水平密切相關。卜人針對卜筮結果,必須結合卜筮之外的理性分析來加以判斷,才為準的。

2、公然違背占卜結果,自圓自話

《左傳》中也有不少公然違背占卜結果的例子,如僖公十九年,衛國準備征伐邢國,以報復菟圃之役。可是戰前占卜結果很不吉利。結果甯莊子仍然建議攻打邢國,陳述理由如下:

昔周飢,克殷而年豐。今邢方無道,諸侯無伯,天其或者欲使衛討邢乎?”從之,師興而雨。

可見占卜結果有時又和道德可以沒啥關係,完全看你怎麼解釋的合情合理,有時甚至還能根據己心,玩弄天意。

透過《左傳》,看春秋卜筮特點及卜筮衰落的社會原因

圖:春秋戰車

同時我們在《左傳》中,也能看到出於民本思想而違背占卜的例子。如文公十三年,邾文公為遷都到繹地而占卜吉凶。史官說遷都利民而不利於文公自己。文公仍舊準備遷都,理由如下:

文公曰:苟利於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與焉。”左右曰:“命可長也,君何弗為?”邾子曰:“命在養民。死之短長,時也。民苟利矣,遷也,吉莫如之!”遂遷於繹。五月,邾文公卒。

這裡的文公違背天意而選擇民意,無疑是春秋時期人堅持理性精神,甚至可以拋棄神意的時代進步表現。

3、不僅棄卜,甚至責怪天意

昭公十三年,楚靈王,也就是“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那位楚王。他為想要取得天下進行占卜,結果不吉,結果楚靈王:

“投龜詬天而呼曰:是區區者而不餘畀,餘必自取之。”

如果說前面事例,還僅僅表現為對占卜結果的懷疑和更改,這裡的楚靈王則把象徵神聖的龜扔在地上,還對天意進行謾罵和反擊。你不給,不妨礙我自己去拿。

透過《左傳》,看春秋卜筮特點及卜筮衰落的社會原因

圖:好細腰的楚靈王

天意對於楚靈王來說,不再有任何尊嚴和敬畏感,占卜也不過是可有可無的形式而已。並且一旦這種形式不符合自己需要,都是可以指責拋棄的。

卜筮走向衰落的原因

1、商周易代,重德思想不斷致使天命觀動搖

從人對卜筮的絕對崇信到懷疑進而最終摒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早可以肇始於商周易代,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觀念。

殷商統治者歷來鬼神觀念嚴重,並且認為天命觀是永恆不變的,所以事事占卜,遵從天意。他們認為只要尊從占卜透露出的天意,就可以王朝永久。就連紂王在露臺自焚前還高呼“

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

透過《左傳》,看春秋卜筮特點及卜筮衰落的社會原因

圖:紂王

然而處處敬事鬼神、遵從天意,事事占卜問詢的殷商卻最後滅亡了。周初的統治者就據此認為天命對人庇護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對人德行的考驗。所以提出了“敬德保民”的主張,這在《詩經》裡也有多處體現。

所以在此前提下,穆姜和惠伯才會不顧占卜結果的吉兆,而依據占人的德行來對應解釋卦理。

《左傳》裡類似以德解卦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晉獻公當初沒有聽從史蘇占卜結果,把自己女兒嫁給秦伯。後來導致兒子惠公被秦軍俘虜,惠公因此埋怨獻公不遵從史蘇卜筮,而一同被捕的韓簡子則不這樣認為,他說:

“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史蘇是佔,勿從何益?《詩》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僔沓背憎,職競由人。’”

韓簡子認為卜筮不過是象數操作,即使昭示吉凶,假若人敗德作孽,一樣上天不佑,即使占卜吉,也不會實現。

韓簡子一再強調德的作用,並且引用了《詩經》原話,也說明德是超越卜筮吉凶般存在。不修德行,只遵從卜筮天命,上天是不會庇護,卜筮也不會準驗的。

透過《左傳》,看春秋卜筮特點及卜筮衰落的社會原因

圖:天命惟德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中期前的卜筮案例,並沒有對德行的要求和關注。而到了春秋中期以後,佔問者的德行甚至可以成了超越卜筮,決定吉凶的前提。在這種重德背景下,卜筮的社會地位下移,也就毫無疑問了。

2、占卜結果的不準確性

《左傳》也真實反映了卜筮結果在有些情況下,仍舊存在不準確性。

如僖公十九年,衛國征伐邢國占卜不吉,衛國仍舊堅持征伐,最後結果就與占卜相違;另有昭公十七年,吳楚交戰,司馬子魚在令尹陽匄占卜不吉前提下堅持出戰,卻取得了勝利。

透過《左傳》,看春秋卜筮特點及卜筮衰落的社會原因

圖:吳楚交戰

這些與占卜結果相左的事實,也會促使人們對占卜進行懷疑和反思:即占卜究竟能不能完全真實的預示未來,又有多大程度的準確性?

隨著這種事例和反思行為的增多,人們對占卜的懷疑,難免不會升級。這也是春秋後期,人們對卜筮拋棄的一個重要原因。

3、人理性精神和民本思想的崛起

隨著天命觀的動搖和人們對卜筮不準確結果的不斷懷疑,人們內心的理性精神開始不斷崛起。這表現為充滿理性實證精神,仿類世俗觀念的解釋越來越重要,反而宗教信仰、怪力亂神的敘事,逐漸地位不斷下降。

與此對應情形就是《左傳》中多處出現了“

民,神之主也”、“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

”等類似說法。

透過《左傳》,看春秋卜筮特點及卜筮衰落的社會原因

圖:古代祭壇

在這種認識下,事物吉凶更取決於人的行為和品德,僅僅乞求於神庇護是不夠的。要處理好民眾關係,關注民眾福祉,上天才會真正降福,占卜吉凶才會完全對應。

這種理性精神和民本思想認識,不斷讓神意降格,甚至屈從於民意之下,由此卜筮地位下降是自然而然的了。

結語

《左傳》反映的春秋時期卜筮,有著承上啟下的特點。即這時期的卜筮仍繼續發揮著預言、決疑的傳統作用,然而也同時呈現出了新的時代特徵,巫術外衣之下,表現出更多的理性道德人文色彩,這也導致卜筮的地位不斷下移,乃至最終走向衰沒。

春秋後期卜筮中的人文理性思想,對我國古代思想還有著深遠影響。如直接影響了儒家對卜筮的理性繼承態度。儒家儘量弱化卜筮的巫術色彩,而深入挖掘其中的義理思想,最終形成了《易傳》。這也使得本是用於占卜的《周易》,成為儒家六經之首。

這種影響是如此深遠,儘管戰國以後卜筮活動仍有流傳,但人們關注的重點已經不再是預言、決疑的巫術特點,而是更加關注其中的道德理性,這也為我國宗教、巫術早期奠定了人文道德理性內涵。

——

正文完

——

作者易帆雲舒,喜歡點個“在看”哈。

轉載請註明易馨堂公眾號(ID:goodlucky16 )不寫看不懂的學究文章,不寫怪力亂神的野狐禪。在中西文化比較,現代古典交匯中,不誇張、不做作、不煽情,以同情之心態加以理解命運、世情。這是接地氣、高逼格的易學文化媒體。

歡迎關注:

透過《左傳》,看春秋卜筮特點及卜筮衰落的社會原因